亞太能源轉型:實現以分布式能源為主 上演電儲能之爭
2017年10月31日,彭博新能源財經亞太首席JustinWu發表關于亞太地區能源轉型的演講時表示,亞太地區是世界能源革命的重要組成,無論是政府、公司以及每一個用戶都參與其中。兩年前,彭博新能源財經在中國上海舉行
2電儲能之爭
早在2005年,10大太陽能企業在世界上是一個多樣化的群體,那時他們的制造能力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這10大企業來自于日本、西班牙、德國,且只有一個企業來自于中國。2017年,世界10大太陽能制造商全部被中國企業包攬,世界80%的光伏元件均產自中國,并且已經在技術和能效方面世界領先。
隨著光伏發電能力的增長,光伏元件的生產成本迅速下降,這都歸功于中國光伏制造業的發展。這也成為目前世界能源發展的關鍵——我們可以更好地暢想未來能源轉型,從目前的能源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分布式能源為主的能源系統,以光伏為先驅,來更好地應對氣候風險。這就帶來了第三個問題,從上個10年光伏制造業的發展,我們是否可以預見電池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目前中國鋰電池的生產能力已占到世界的半壁江山,其他的生產地區還包括韓國、日本和美國。居于目前世界10大電池生產商首位的是韓國LG公司,緊隨其后的是中國的比亞迪。在10大鋰電池制造商中,近半都來自于中國。
在未來四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將引領電池制造業的發展。到2021年,全球鋰電池制造能力將翻番,中國制造能力將提升至76%。盡管LG公司和特斯拉公司都昭示了其在電池領域發展的勃勃雄心,但得益于近期由政府批準的五家鋰離子電池制造商和許多新興公司的崛起,中國鋰電池制造業的擴張速度將會輕易趕超其他國家,在市場競爭中占優。
電池業的發展多仰仗于電動汽車業的進步,通過其對鋰電池需求增長的拉動,在未來幾年將成為新的發展極。2016年,中國成為最大的電動汽車消費市場,銷售額超過位居第二位的美國兩倍以上。大部分中國電池生產廠家將重點聚焦于家庭電動汽車和小型固定能源存儲市場,這樣的發展也是基于該國的國家產業政策。
蓄電池和電動汽車產業發生的變革,促使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一些既有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也是我們要討論的第四個問題:中國是否已經意識到,電子移動產業將會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引領?是否比亞迪、北汽、吉利會成為下一個通用、寶馬或者是豐田?是否日本移動制造商在南亞建造的生產線,試圖以內燃機來削弱電動汽車經濟?再談談印度,該國試圖通過采用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的方式來減少對于中東石油的進口依賴。所以和伊朗進行石油貿易還是選擇從中國進口電池?
電動汽車的發展,不僅關系到用戶個人習慣的改變,同時還需要包括移動互聯以及網約車平臺等新技術、新平臺的支撐。眾所周知,優步已于2016年退出中國市場,其在與滴滴短暫且耗資巨大的競爭中,投入接近20億美元。目前優步已鎖定南亞市場,并與該市場中占網約車產業主導地位的GrabTaxi進行激烈競爭。目前南亞市場是世界第四大網約車市場,已擁有超過該地區半數居民的注冊量。
彭博新能源財經已于2017年組建一支新的“智慧移動”團隊來關注持續增長的電子產業,來共同推動未來智能移動平臺的發展。
3能源系統安全
目前來看,亞太地區能源轉型已勢在必行。澳大利亞能源系統在近幾年已經高度滲透了可再生能源,但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的用電管制已對澳大利亞整個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7月,由法國可再生能源集團和特斯拉公司在南澳大利亞地區共同組建了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廠家,這家公司還擁有政府支持背景。特斯拉公司總裁ElonMusk曾宣稱,組建這一公司將在100天內完成電池的組裝并無償向澳大利亞提供使用。這一系統的構建將耗資1億美元,但仍然無法完全修復由于用電需求峰值所引起的南澳大利亞電力系統的問題。但這一舉動加速推進了澳大利亞對于電力系統設計以及具有波動性可再生能源加入后,能源儲存在電力系統中的重要作用的探討和研究。這也有助于澳大利亞政府強化電力零售商對電力有效、安全分配,以及降低發電污染物排放來達成該國的能源轉型目標。換言之,監管干預迫使該國最大的電力公司在未來將負責任地建造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并為今后其他國家提供了潛在的樣板。
今年8月,在中國臺灣地區也發生了一次影響到80%用電人口的大停電。當地的媒體曾以“我們是否需要呼叫Elon(特斯拉公司總裁)”為題,來詮釋了構建穩定、安全的電網是否需要電儲能加入的話題。這樣簡短的標題,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巨大的話題,也就是我們的第五個問題。
這個問題關系到電力市場的設計及核電的未來發展趨勢。市場設計者一直致力于以更高的能效和更低的成本來為用戶提供電能,同時允許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在無補貼,以及對電網危害最小的條件下并網。
在熱點議題之外,臺灣的大停電同時還觸及到了亞洲能源轉型的另外一個問題——核電的未來發展。從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至今,亞洲已對反核形成一定的共識,越來越多的政府關停了核反應堆。
2017年5月,韓國電力部長MoonJae-in也表示了對亞洲未來核能發展的不確定。同時,他設計的能源發展路線表明韓國將在2040年關停所有核能發電,以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氣電來促進達到更低的污染物排放目標,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周,日本總理安倍晉三再次以壓倒性優勢當選。一個使他區別于其主要競爭對手——東京州州長小池百合子,就是核電重啟。盡管安倍獲得勝利,核能的重啟仍進展緩慢,同時,該國的煤電和氣電也在逐漸增加。
對于亞洲核能發展的不確定,政府顯然與民眾對于福島核事件的影響站到一邊,對于核能的重啟仍然有所顧慮,與此同時,更清潔、更經濟的天然氣也為能源轉型提供了更好的選擇。亞洲天然氣需求量在2017年增長了8.8%,是自2011年福島核事件以來最大的增長。亞洲各國在2017年前半年的天然氣進口量均有所增長,日本較前年增長近6個百分點,中國進口量增長38%,韓國增長20%。
盡管成交價格持續報升,天然氣的供給量到下個十年仍然供大于求,這也將成就更令人欣喜的價格和更多的合同成交量。大量的經濟且具靈活性的天然氣資源從美國和澳大利亞輸出,部分緩解了亞洲主要進口國對于核能發展的焦慮。低污染的天然氣發電也被視為替代煤電的更好選擇。這也帶來了我們最后一個,或許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亞洲是否正在經歷天然氣革命?
根據相關數據表明,亞洲將是未來天然氣需求中心,2030年天然氣進口量將占世界總進口量的70%。從2025年起,中國、印度及南亞的進口量將超過日本、韓國及臺灣地區進口量的總和。天然氣將持續以較低的價格在新興市場中占據份額,而浮動儲存和再氣化技術將促使更多國家更便捷地以低成本建設天然氣進口基礎設施,來滿足更多的市場需求。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