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10000個"小目標"與煎熬的比亞迪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排頭兵比亞迪,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2017年,比亞迪將丟大中國動力電池老大的位置,2018年,丟掉全球新能汽車銷量冠軍寶座對于比亞迪來說將成為大概率事件。比亞迪,這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
機遇
真正帶給王傳福萬億信心的,是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的提早布局優勢和技術優勢。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期,比亞迪依靠建立在電池和三電系統技術優勢上,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道路上占盡了天時地利。在未來全球的新能源汽車浪潮中,比亞迪的先發優勢是其在產品、技術和市場領域的巨大優勢。用王傳福的話說,就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全球唯一一家獨立掌握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及充電配套、整車制造等核心技術以及擁有成熟市場推廣經驗的汽車企業”。
憑著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較早布局,比亞迪一度成為中國國內新能源政策紅利的最大獲益者,2015、2016年連續兩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2016年產銷首次突破10萬輛,達到114315輛的全球銷量。
動力電池領域,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技術,比亞迪都處在國內乃至全球前列的位置,如果能夠實現獨立拆分外供,將來勢必會成為分割動力電池萬億級市場的主力之一。
而卻被王傳福寄予“再造一個比亞迪”之厚望的云軌項目,在未來也將成為比亞迪一個新的營收增量。按照比亞迪的說法,云軌項目至少每年可以為其提供千億規模的營收增量。
云軌一公里造價在2億元左右,大概等同于售價20萬元新能源乘用車1000輛或售價200萬元純電動大巴100輛的銷售收入,這無疑將加快提升比亞迪的整體收入。另一方面,云軌上大量裝載的動力電池又會極大推進比亞迪動力電池的銷量。
根據我國“十三五”對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國內多個城市將迎來軌道交通建設的高峰,預計這一市場的規模將超過10萬億。比亞迪,或者說王傳福正是看準了這一市場機遇。
挑戰
根據最新的5大產業集群的劃分,汽車業務獨占有二,這意味著在王傳福的戰略里,電池業務的拆分獨立依舊處于糾結之中。
其實早在今年4月,就不斷有消息傳出比亞迪將要把動力電池業務,乃至整個汽車零部件業務進行拆分,比亞迪動力電池有望面向所有的汽車制造商供貨。
但擺在現實面前的矛盾就是,如果比亞迪選擇了繼續造車,就意味著大多數汽車制造領域的競爭對手將屏蔽掉比亞迪的電池供應,由此注定比亞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外面不斷膨脹的動力電池市場蛋糕被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們分食。
在《建約車評》看來,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處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紅海市場,其競爭優勢并不太突出。但其在動力電池和三電系統領域的優勢卻很明顯,且市場前景異常廣闊。
所以擺在王傳福面前的難題,與其說是電池與汽車之間“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糾結,倒不如說是“放棄一棵樹,擁有整片森林”的抉擇。
而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比亞迪的最大問題在于受國家產業政策和補貼的影響較大,例如在今年上半年,受到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其新能源汽車業務就出現了銷量和盈利的雙雙下滑局面。
這其中凸顯其市場競爭力和適應能力的欠缺。實際上,一直以來產品力不足都是制約比亞迪汽車業務的一大要素,反映到市場表現上就是,在眾多產品中極少出現某個細分領域里競爭力極強的爆款產品,即使是在其擅長的新能源車領域。
而當競爭對手大舉進入這一領域時,比亞迪必然面對非常嚴峻的挑戰。
另一個問題在于,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在乘用車市場的影響力要遠弱于商用車領域,而未來真正首先發力的恰恰是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據悉,比亞迪將在明年正式推出10萬元以內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最后還有人才封閉問題。任何偉大的事業,歸根結底都需要人來完成。而對于比亞迪來說,其人才戰略的最大問題就是封閉。
長期以來,比亞迪集團高管以及各業務線的負責人幾乎清一色全部都是內部培養提拔上來的,這樣固然有其優勢,但更多的則表現在自己培養人才的速度和質量跟不上企業發展的步伐(特別是國際化步伐),造成整體運行效率的低下。
一個很好的開始就是,比亞迪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在今年加強了外部人才,尤其是國際人才的引進。例如今年前奔馳底盤調校專家漢斯˙柯克、前奧迪設計總監沃爾夫岡˙約瑟夫˙艾格的加盟,尤其是后者為比亞迪汽車的造型設計帶來了全新的設計語言,并取得一致的好評。
至此,王傳福已經為比亞迪繪制了一張藍圖,能否實現,就要看重新調整之后的比亞迪是不是“擼起袖子加油干”了。
原標題:王傳福10000個"小目標"與煎熬的比亞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