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代賢忠:充電設施運營趨向商業模式 電動汽車迎來黃金期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專家代賢忠教授就《電動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現狀與展望》發表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電動汽車剛起步的時候還是很受市場的歡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用戶體驗、加速能力、續航里程和

電動汽車剛起步的時候還是很受市場的歡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用戶體驗、加速能力、續航里程和可靠性,但是好景不長,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隨著內燃機汽車技術的突破,福特公司發明了T型車和內燃機汽車開始進入大眾市場,二十世紀初的時候電動車技術還是有很大的瓶頸,所以到了那個年代基本上退出了電動汽車的市場。上個世紀末的時候電動汽車也出現了一些短暫的回歸,主要是受到政策性的因素影響,比如在美國加州零排放汽車法案的頒布,也對電動汽車的發展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成本的壓力以及車企的反對一度被廢棄了。2009年到現在電動汽車的發展大家也都很清楚,主要還是有內外部雙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面就是石油供需的情況造成環境污染,內部就是電池技術的進步,還有傳統內燃機技術拜訪水平逐漸進入天花板。
總的來看,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三起漲落,兩次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技術的進展比較緩慢,最新的興起也是源于電動汽車的突破,失敗的兩次主要是外部因素,還是包括當時的電氣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以及這些車企利益博弈的因素影響。
下面來看全球能源消費總量,過去的四十年當中能源消費總量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特別是在交通領域用人的需求也是明顯上升的態勢。電能和石油在綜合能源消費的比重趨勢一升一降,電能的消費比重提升了將近9個百分點,石油是下降了8個百分點,交通領域我們電能消費的占比還是比較低,基本上沒有特別大的變化,石油可以長期保持一家獨大的格局,也就是說石油的占比也是保持著相對比較高的90%的水平,但是也沒有做太大的下降或者上升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講,交通領域的電能替代的潛力還是比較巨大的,非交通領域電能電漲油消的趨勢非常明顯,就是非交通領域電機的內燃機趨勢是非常明顯的,交通領域除了電氣化列車之外,其它領域還是無法撼動石油的主體地位。
目前在政策推動下電動汽車市場也在快速增長,2016年底全球大概有200萬輛,中國保持在100萬輛左右,預計今年年底可以突破170萬輛這樣的市場規模。這是2016年的全球汽車保有量,各個國家的水平通過增長曲線來看,加速增長的態勢繼續保持,未來電動汽車發展的預期還是比較樂觀。這是全球各個國家汽車市場份額的情況,可以看出挪威這樣的國家在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當中能夠占到30%左右,我們國家大概在1.4%,芬蘭和瑞典占比也是相對比較高,達到5%左右。
電動汽車發展呈現兩頭熱的現象,也就是說高端電動汽車市場上汽車發展的競爭力比較明顯,低端小型車輛的電氣化趨勢也是非常明顯,大部分基于燃油車改造的電動車型尚未得到市場認可,這也可以通過電動汽車用戶的消費情況的反映體現出來。整個產業界已經形成了領軍車企引領市場、傳統車企加快轉型、新興企業快速進入的共同協同發力產業的格局。
下面看一看電動汽車發展的前景和展望,我們已經發布了燃油車計劃,總的來看現在各國不具備強制性,一定程度上也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和各個車企的反映看出進出燃油汽車的政策意向也在促進傳統車企戰略中心向電動車轉型,未來對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客觀分析下來,分析已經發布政策意向的國家來看,整合效益和市場基礎方面還是參差不齊,基礎比較好的可能是挪威和德國,中國和印度兩個方面的資源因素,包括減排和市場基礎還是相對比較差,所以未來隨著能源領域清潔發展的推進,各個國家減排效益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汽車保有量和汽車份額、汽車銷售量的規模很大,所以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客觀現實難度。
雙積分政策出臺補貼力度還是在持續跟進,政策要點主要是兩個方面,就是對車企的油耗和新能源積分做出硬性要求,新能源積分1920年分別是10%和12%,否則會有政策性的懲罰措施。按照分析來看,把政府補貼車企變為了車企之間的相互補貼,新能源從國家引領發展轉換為行業主導發展的趨勢,也會加快整個產業格局的重新洗牌和替代進程的加快。
應對雙積分政策也有一些行動,國內外的車企進行了合資潮,也就是說前三個季度也有一些比較重大的合資事件,動力電池技術也正在加速進步,據我們統計,過去五年我國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提高了1.7倍,價格上漲了60%,已經進入到了200-250美元/千瓦時的水平,通過產業規模的繼續發展,產業成本到2020年可以達到大眾市場成本的需求,也就是說那個時候我們的產業可能會進入一個快速的發展期,因為成本對產業發展還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預計部分先進國家到2040年前后將全面替代燃油車,主要是指前面分析過的燃氣國家的市場基礎比較好的、能源結構比較好的國家,總的來看就是2025年到2040年將會進入全面發展時期,銷售量占比將全面超過燃油汽車,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判斷。
國內外的主流機構也對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做了研判,全球的份額大概是4%-10%之間,我們對中國的預測是2020年的市場份額是8%,2030年是26%,當前的市場份額只有1.4%。我們也對國家的電動汽車市場進行了預測,三類區域、八類市場和兩類政策前景,預計的結果是2020年政策目標的前景下能夠達到650萬輛左右,2030年能夠達到6000萬輛左右,這是政策落實比較好的情況。市場占比大概是6.3%,2030年大概是27.3%,2020年的預測比國內國外主流機構預測的相對偏保守一點,2030年相對國外主流機構預測偏樂觀一點。近期也有一些專家對我們2030年的預測做出了8000萬輛的預測,可能還是得看近三五年電動汽車發展的情況再做一些預測和調整。
發展地區的電氣化率能夠達到20.8%,這種政策修正的情況下能夠達到17.6%,電動汽車以電代油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特別是公共服務領域電動車的效率比較巨大。總的來看,2020年的時候電動汽車用電量能夠占到1%左右,2030年會進一步提升大概4個百分點到4%左右。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動車數量占比相對是18%或者7%,但是用電量的占比可以達到64%,這也是這個領域機車的用電屬性決定的。按照能源安全的角度來講,2020年到2030年以電代油可以控制在70%以內,這也是很重要的貢獻。
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特征發展前景與展望,充電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通過四大類的充電設施,比如城市快充站、專用充電站和城市的公共快充,技術路線交流和換電以及無線充電,其中包括慢充和快充的概念,充電信息服務平臺很重要,也是在我們商業模式創新的基礎支撐,我們構建電動汽車產業生態當中是一個關鍵環節,有無固定停車位是影響電動汽車用戶的充電基礎需求的關鍵要素,就是對有固定停車條件的用戶專用車輛的要求比較高,無固定停車位對公共設施的需求比較強調,特別是一些專用的車輛,比如公交車、出租車對這種智能充電服務的需求比較強調,因為充電量比較大,針對分時電價的需求也是比較強烈。
充電行業的標準是規范行業發展的關鍵,現在全球也形成了四大標準體系,同時很多國家也開始建立了一些產業聯盟的方式促進整個行業的協調發展,國家成立了充電設施的數據聯盟,而從整車補貼開始逐漸過渡到充電設施補貼這個方向來發展,我們制定了兩份頂層文件,各地政府也在進行辦法的宣讀和實施,按照具體補貼的現狀來看,最高的補貼對充電設施的建設補貼可以達到30%左右,也有很多補貼的方式,有些是按照投資的補貼、建設的補貼、運營的補貼,還有類似于疊加補貼的方式。
整個充電設施的數量增長得比較快,主要還是以專用設施為主、公共設施為輔的格局,同時區域不平衡的特征也比較明顯,從全球來看主要還是汽車發展比較快的國家,我們國家主要集中在北上廣以及江蘇山東等各個省市,集中度可以達到62%以上,同時存在對盈利能力差、車企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我們對充電設施總體的規模做了預測,也是按照前面的八種車型,按照車輛的匹配、電量的匹配和場所的匹配進行了四類充電基礎設施總體規模的預測,預測的結果是2020年整個充電設施規模超過2.0萬座,充電站是507萬個,同時2030年充電設施規模超過14萬座、50000萬個充電樁。
充電設施的發展趨勢比較明顯,就是主體趨向多元化、平臺也比較明顯,公共設施領域已經形成了幾大平臺相互之間競爭的格局,有的是國有企業主導,有的是私營企業主導,有的是地方政府企業主導,專用設施當中目前多元、分散、本地化的特征都比較明顯,競爭還是比公共領域的趨勢更加劇烈。互聯網平臺+充電運營為核心競爭力的平臺生態型的業務模式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重點是依托充電設施運營平臺實現與社會其它平臺的對接,也實現平臺對平臺的發展趨勢,提供更加精準的增值服務。商業模式方面充電設施與充電服務的模式逐漸轉變為增值服務,最后轉變為電力市場和碳交易市場相協調的與電網互動的業務模式。市場格局還是會從當前的散亂小的格局逐漸轉變為由少數的幾家大型平臺的運營商主導,最終形成一些平臺和平臺產業的生態格局。
電網企業的重點工作包括三個方面:充電服務和技術標準,建設改造相關配電網,為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充電樁做好供電服務,加快充電設施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體系完善,建設智能充電網絡,就是在不斷擴大充電設施覆蓋的同時利用現有的大數據資源優化充電設施布局,主要是和配電網以及有些主網的協調發展,增加投資的經濟效益,另一個方面就是優化現有的電動設施充放電行為,根據電網的運行方式利用車聯網平臺進行復合管理,提高系統的調升與新建能源消納的能力,這也是圍繞電網展開的重要工作。建設智慧的車聯網平臺,我們也會依托智慧充電的服務和智慧出行的服務,能夠建設智慧車聯網平臺、智能生成并推薦策略,實現輔助駕駛,提供這種泊車的相關服務。
總結一下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發展展望,主要是三點:電動汽車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主要是政策和細分市場的應用模式,逐漸可以明晰和推廣。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的商業模式創新加速落地,我們近期也可以看到很多能源企業、汽車制造企業和車輛運營企業之間的合作布局、充電設施的建設運營。車聯網業務加快形成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類似于幾大集團之間在不同領域的戰略合作日趨多元化,未來這個產業生態將進一步培育,市場活力將進一步提高,運營效率將進一步提升。
以上內容根據會議現場整理,并未經過本人確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