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電動車求變,轉正通道是否打開?
無論是布局高端,還是堅守低速市場,包括雷丁、御捷和麗馳在內的低速電動車主力企業】
,都已經在觀望和等待的同時,按照此前曝光的高標準國標做技術升級和市場嘗試。
陸地方舟5萬輛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獲批后,沉寂了數月遲遲不出臺的低速電動車國標以及低速電動車轉正話題再次被關注。業界紛紛猜測低速電動車企業的轉正通道是否已經打開?
但現實并不如此樂觀,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陸地方舟所獲得的是高速(相對低速電動車而言)電動車的生產資質,對應的是佛山5萬輛電動乘用車項目,與低速電動車業務無關。
而隨著這一資質的獲取,“陸地方舟”品牌今后將不再出現在低速電動車身上,陸地方舟集團
旗下低速電動車將改掛新標“吉威”,并劃歸由其所投資的江蘇吉威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來生
產和運營。“聽說在逐步剝離低速電動車的業務和資產,但目前應該還沒有完成。”熟悉陸地
方舟的其他低速電動車企業人士表示。
說明 通過分家和發展低速、高速兩條腿來走路,這在低速電動車對現狀的自我突破中并不是個案。
包括河北御捷在內的多家主流低速電動車企業都正在嘗試通過開辟新的高端化品牌
來獲取新能源領域的生產資質。
以行業龍頭雷丁為首的另一部分低速電動車企業則選擇繼續專注于低速領域。“低速
電動車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也是我們最擅長的領域,所以我們還是翹首
以盼,期待能有一個符合當前市場情況的國家標準出臺。”雷丁汽車總經理舒欣說。
無論是布局高端,還是堅守低速市場,包括雷丁、御捷和麗馳在內的低速電動車主
力企業,都已經在觀望和等待的同時,按照此前曝光的高標準國標做技術升級和市
場嘗試。據悉,從去年年底開始,這些品牌搭載鋰電的新車型已經陸續推向市場。
陸地方舟“分家”
陸地方舟早已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低速電動車品牌,這或許是很多熟悉陸地方舟的消費者所沒想到的。作為電動汽車領域的資深前輩,陸地方舟早在2001年開始涉足開發電動汽車,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其小型低速電動車。但實際上,近幾年來,陸地方舟的重心已經轉移至利潤更高的新能源商用車領域。
總部位于深圳的陸地方舟擁有兩家子公司,分別是全資子公司“廣東陸地方舟新能源電動車輛有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江蘇陸地方舟新能源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江蘇陸地方舟”)”。
其中,江蘇陸地方舟已經擁有新能源客車和專用車的生產資質,其年產5萬輛的經濟型電動汽車產能在去年達成,并在今年1月剛由“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改為“新能源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陸地方舟獲得電動乘用車資質之后,低速電動車以后就都掛‘吉威’的標了。”陸地方舟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有三款低速車型在售,三款車售價分別為3.98萬、5.68萬和7.28萬元,目前都上不了牌照。
嘗試“兩條腿”走路
在陸地方舟之前獲得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河南速達便走的這條路,河南速達電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宋澤厚曾坦言,“速達之前雖有意向生產低速電動車,但鑒于政策的不穩定,最終放棄了低速電動車業務”。
河北御捷的轉型和重組與陸地方舟類似,從2015年開始,御捷集團董事長張立平就表示,未來低速電動車生產將從御捷的業務中剝離出來,專門由子公司生產。而目前,長城汽車將以現金方式增資入股御捷。首次入股的比例為25%,最多可增持至49%。未來,雙方有望共同推出新品牌,并采用“御捷長城”聯合商標。
除了御捷,在純電動乘用車生產準入資質的壓力下,麗馳和時風等低速電動車主力品牌,也都被認為將迫于轉型壓力,加快開發高速車型以謀求準入資質。
在對市場和資質間如何平衡的疑問中,政策風向也變得更加難以把握。就在陸地方舟獲得電動乘用車資質后,5月23日,中機中心發布《關于車輛生產企業準入申請有關項目核準文件的調整說明》,其中規定,申報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的準入申請,應隨附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具的項目核準批復。這意味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申請門檻再度增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