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車企需增強對標準的敏感性
推薦性標準升級為強制性標準,對所有汽車企業來說都是大事。按理來說,在標準制定,尤其是實施后,企業應該是極為關心的。然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所總工程師周榮卻說出這樣一番話:希望汽車企業積極表達意
推薦性標準升級為強制性標準,對所有汽車企業來說都是大事。按理來說,在標準制定,尤其是實施后,企業應該是極為關心的。然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所總工程師周榮卻說出這樣一番話:希望汽車企業積極表達意見,爭取自己的利益。等標準發布后再想發言,就沒有機會了。這段話折射出汽車產業標準制定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即很多汽車企業在事關自己重大利益時表現得并不積極。周榮的勸誡頗有點“苦口婆心”的意味。
除了在標準制定過程中不積極,在標準實施后,很多企業的反應也是不敏感。筆者多次參加各種會議,遇到不少汽車企業人士,讓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大眾、豐田、捷豹路虎等外資企業的人士在會議期間,會主動向參會人員詢問對某些政策或者標準的看法。反觀自主汽車企業,主動詢問的人并不多。比如,前不久《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一周后,筆者采訪幾位自主汽車企業人士,大部分人的回復是還沒有細看,讓人甚是無奈。
兩者反差較大,筆者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幾家跨國汽車企業在中國很早就組建了專門的法規部門,配備了精干人員,他們深入研究各項政策與標準,非常愿意吸納各方意見,開拓自己的思路,給研究與管理部門提出富有成效的建設性意見。而自主汽車企業雖也組建了法規部門,但相對而言,多數法規部門的成立時間不長,經驗欠缺也是難免。另外,部分自主汽車企業不積極主動,筆者以為還與他們人員流動性較大有一定關系。筆者參加某次會議時認識了一家自主汽車企業相關法規部門的人士,沒多久就聽說他離職了,這種情況有過多次。
我國汽車產業可謂是“九龍治水”,出臺的政策與標準繁雜,企業研究不深、不透,執行過程中難免遇到阻礙。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不能只是說說,在事關自己重大利益的事情上,還應該積極主動一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