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行業關于成本問題有一個共識:只有當電池成本低于100美元/kWh以下時,純電動汽車全面盈利才成為可能。在那之前,某些細分市場的電動汽車將“持續虧損”。近日,奧迪研發高級副總裁Peter Mertens博士意外披露奧迪的電池采購成本已經達到100歐元/kWh(114美元/kWh),依靠電池成本優勢大肆擴張的特斯拉優勢已經消失殆盡?
奧迪研發高級副總裁Peter Mertens博士
奧迪已經公布了其電氣化戰略,預計奧迪首款純電動SUV e-tron quattro將于2018年底上市。Mertens上周接受了德國媒體的采訪,在談到奧迪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問題時表示:
“我們采用了由高到低的策略,因為這個細分市場(電動汽車市場)有著大量的奧迪潛在客戶群體。目前,這款車型(e-tron quattro)動力電池的成本約為100歐元/kWh,只有在成本顯著低于100歐后,這個市場才會變得有利可圖。”
信息量非常大,首先Mertens認同動力電池行業基本共識,即100美元/kWh是盈虧節點,所以說只有在“成本顯著低于100歐”后,才“有利可圖”。但實際上,奧迪e-tron quattro電池100歐元/kWh的成本已經低到不可思議。
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導者特斯拉的電池成本是多少?2013年10月,特斯拉宣布將建造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CEO Elon Musk表示,該工廠到2020年產能完全釋放后電池產能將達到35GWh,超過2013年全球電池產能之和。屆時特斯拉電池成本將低至100美元/kWh。
等等,奧迪現在的成本已經低至114美元/kWh,那特斯拉是不是不再具備成本優勢甚至已經落后了?
事實的真相是這樣的,按照最初的規劃,Gigafactory將于2017年1月開始投產;但由于銷售方面的利好,特斯拉在2015年10月便啟動了電池包生產,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多。到2017年1月,特斯拉與松下聯合研發的新型2170電池單體已經投產。此外,特斯拉將Gigafactory 2020年35Gwh的最大產能規模提升至150GWh,Gigafactory的建設進度也比預期提前了兩年。
這么做的結果是,2016年4月,特斯拉投資者關系副總裁Jeff Evanson表示,特斯拉當時的電池組成本已經下降至190美元/kWh,注意Evanson說的是“電池組”,也就是包括了電池單體、熱管理組件等在內的整個BMS系統。長期追蹤特斯拉電池供應鏈的研究員告訴36氪,電池成本和電池組成本的價差在30美元~40美元,我們折中取35美元,也就是說2016年4月,特斯拉的電池成本為155美元/kWh。
上面提到,特斯拉與松下聯合研發的新型2170電池已經于今年年初在Gigafactory投產,同時,Gigafactory仍在持續的擴大建設規模,今年以來特斯拉松下已經投資數十億美元。Musk此前表示,特斯拉希望通過應用新工藝、技術和Gigafactory的規模效應、制造效率的改進,使得電池成本在目前的基礎上再下降30%。也就是155×(1-30%)=108美元/kWh。
考慮到Gigafactory還沒完全建成,明天開始量產的首批Model 3搭載的電池成本可能還要略高于108美元/kWh。
與此同時,奧迪目前的電池成本為114美元/kWh,兩者在電池成本方面的差距已經這么小了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下,奧迪母公司大眾集團今年早些時候才宣布建設自己的“超級電池工廠”,大眾集團此前的混動車型動力電池來源為自己的小型電池工廠+外部供應,也就是說,奧迪降低電池成本的手段不存在“規模效應”一說。另外,在宣布電氣化戰略之前,大眾集團在動力電池研發上投入也很小。
反觀特斯拉,2016年,特斯拉-松下聯盟已經登頂全球動力電池產能榜首,(榜單前三中的另外兩家分別是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此外,由于電動汽車先驅的歷史因素,特斯拉一直在動力電池研發上大筆投入,3月22日,國際電池研討暨展覽會將年度電池創新者大獎頒給了特斯拉。特斯拉首席電池科學家、特斯拉電池供應鏈和業務發展高級總監Kurt Kelty表示:“每個人都知道我們不是一家專注于研究電池化學的公司,那不是我們獲獎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們成功的實現了尖端技術的商業化。”實際上,這是Musk在新興技術上的指導思路:不追求無法商業化的PPT指標,一切投入以可量產、降低成本為導向。
再引入一家作對比,此前,通用汽車透露旗下雪佛蘭Bolt純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為145美元/kWh。雪佛蘭Bolt中的電池來自LG化學,除了通用,LG化學的客戶還包括現代、克萊斯勒和Lucid Motors等。此外,LG化學也在特斯拉之后發布了自己的2170電池,預計2020年投產。
盡管研發實力不容小覷,LG化學的電池成本仍然達到了145美元/kWh,但實際上這個成本指標并不算高。
今年年初,麥肯錫發布了汽車動力電池調研報告,注意下圖,報告顯示電池平均成本從2010年的1000美元/kWh下降到了2016年的227美元/kWh。但從成本曲線走勢來看,2017年不太可能下降到145美元/kWh。不過既然是“平均電池成本”,自然有技術領先的企業電池成本低于227美元/kWh這一指標。
再看看LG化學的145美元/kWh,可以算作行業領先的成本指標了。至于奧迪的114美元/kWh,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