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急先鋒:綜觀廣東2017年售電市場 售電熱情仍在?
廣東省作為全國首個允許售電公司參與競爭交易的省份,在相對完備的市場規則框架及售電公司積極參與下,2016年廣東電力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7年廣東售電市場發展如何?售電熱情仍在?本期電力急先鋒帶你走進廣東
【數據分析:廣東售電公司合并潮或早已開始】
信息回顧
1、2017年2月結算售電公司最高虧損1452萬元。
2、2017年2月95家考核公司中有77家盈利,18家虧損。
3、偏差率在10%以上的用戶(含售電公司,下同)共33家,數量占比約35%。
4、偏差率在15%以上的用戶共20家,數量占比約21%。
5、月度實際用電量在億級別以上且正偏差率(負偏差按3倍折算成正偏差,下同)超過20%的售電公司有2家;介于10%-20%之間的售電公司有2家。
6、月度實際用電量在5000萬-1億級別,且正偏差率(負偏差按3倍折算成正偏差,下同)超過20%的售電公司有3家;介于10%-20%之間的售電公司有3家。
7、月度實際用電量在2000萬-5000萬級別,且正偏差率(負偏差按3倍折算成正偏差,下同)超過20%的售電公司有4家,最高超過70%;介于10%-20%之間的售電公司有1家。
8、月度實際用電量在2000萬以下的售電公司更像隨機無規律波動......
售電公司可承擔的偏差范圍,詳見文章:廣東偏差考核你真的理解透了嗎?
信息探究
1、小電驢通過對用戶長協的月度分解電量,并結合月度競爭電量進行對比分析,初步推算得出,虧損1452萬不會單一由偏差導致,且用戶的月度市場電量應在億千瓦時級別。
2、依據實際的售電獲客渠道和手段來看,保守估計分銷商渠道保守估計會吞噬售電公司30%的毛利潤,甚至更多是由盈利拉向虧損,除非部分售電公司不會兌現給分銷商的承諾。
3、依市場電量大,偏差就會低嗎,實際未必。
4、偏差并非引起巨額虧損的主因,更多誘因是售電公司與用戶的合同結構,固定價差用戶的占比,與用戶分成的比例,偏差的分擔情況直接影響售電公司的損益。
現狀思考
1、如果說偏差考核費用有一定概率降低,那么合同結構就是硬傷。如果可以預見到2017年剩余的月份幾乎都會虧損,甚至大幅虧損,你會怎么做?
2、如果說有固定資產投資的售電公司、售電為輔業的售電公司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那么僅有售電業務甚至是在注冊制而非實繳制下成立的售電公司,且并沒還有任何保證金制約的前提下,你會怎么做?
3、如果說信用評價體系有一定的約束力和震懾作用,那么在目前信用體系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前,你會怎么做?
什么屬于合同結構的 ”硬傷”:
① 高風險行業(訂單周期短、受天氣影響大、淘汰或限制產業類型等)占比高,例如陶瓷、鋼鐵、食品、水泥等。
② 用戶數量少,且電量分布梯度不足。
③ 保底+按90%:10%比例分成的用戶占比高。
④ 獲客渠道錯綜復雜,直接與用戶互動不足導致對用戶的把控力嚴重不足。
⑤ 超過一定比例的長協電量未消納。
你會怎么做?
1、其實在金融行業,尤其是大宗交易或者是衍生品交易中,80%的交易都屬于場外交易。據悉,售電公司的場外合并早已在2月競價交易完后暗流涌動。
2、公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修煉內功,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儲備和培養人才、四處充電培訓,從全國范圍內各類的培訓會議來看,可見一斑。
3、市場或商務行為就該交由市場或商務來解決。(來源:微信公眾號一只小電驢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