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售電市場 | 電力用戶錯過2023年度交易 一季度必遭1.5倍考核?
2023年1月19日,四川電力市場零售電子簽約窗口關閉,1月29日17:00補錄窗口關閉,這標志著2023年度零售電子簽約交易正式結束。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在2022年參與過市場交易的工商業用戶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錯過2023年年度零售交易,這些用戶作為市場的存量用戶,想要再次進入市場,最快也需等到二季度“代轉直”交易。
那么,錯過年度零售交易的存量用戶第一季度必遭1.5倍考核嗎?
(來源:微信公眾號“碩電匯” 作者:小碩團隊)
事實上,在《1439號文》發布之前,電力用戶退出市場并無被1.5倍考核的規則。2021年及更早之前的總體方案規定,電力用戶一旦參與市場交易,原則上當年內不得退出市場。
2021年10月11日,《1439號文》發布,其中明確指出已參與市場交易,后改為電網企業代理購電的用戶,其價格按電網企業代理購電價格的1.5倍執行。此后,2022年、2023年《總體方案》結合省情對《1439號文》相關規定實現落地,指明已直接從電力市場購電的非高耗能電力用戶戶號,若連續三個月及以上未簽訂交易合同(含交易合同電量為零),將被視作違約退出。
為何有如此規定呢?在此之前,我們得了解什么是“代理購電”,為何要設置“代理購電”機制。
近年來,我國電力消費持續處于高速增長期,為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遵循“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總體思路,2015年《9號文》出臺,開放工商業電力市場,體現競爭博弈,形成多買多賣的競爭格局,深入推進了電力市場化改革。
而2021年后,煤炭價格迅速攀升,能源供應緊張,電力市場通過價格引導用戶合理用電作用較弱,又由于我國工商業用戶數量眾多,為加快推動工商業用戶平穩進入電力市場,《1439號文》發布,取消工商業目錄電價,標志著代理購電機制正式出現。代理購電作為用戶正式入市前的一個平穩過渡的橋梁,一方面,能讓用戶通過電價波動感受供需關系變化與市場價格信號,適應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另一方面,保障了用戶在暫未進入市場時不受影響,而當用戶正式具備交易能力參與市場時,也具有自主選擇的空間。
代理購電機制的出現本身是為了進一步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實現工商業用戶平穩進入市場的目標,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力用戶自主入市是一個必然趨勢。注意,這里的入市并不是指用戶在交易平臺完成注冊后,擁有正式參與交易的資格,而是指用戶簽訂零售或批發合同,摒棄電網代理購電,而成為直購電用戶。
為了穩步擴大直購電用戶數量規模,自2022年開始,相關政策新增了對電力用戶脫離直購電市場的門檻限制,規定用戶一旦進入直購電市場而中途選擇退出,則算作違約。入市行為類似于一個“單向閥”,在“單向閥”的制約下,直購電用戶要想轉回代理購電模式,需以代理購電價格的1.5倍進行結算。簡而言之,已參加市場交易的用戶錯過年度交易則意味著要遭受考核,承擔高額電費。
不過在四川,按照最新的結算規則,“直轉代”用戶第一季度卻不一定全是被1.5倍考核。
2023年電力交易結算細則中提出,若已參加市場交易的用戶違約退出,前兩個月直接交易結算電量按當月水電電能量交易電價上限執行,配置電量按當月配置價格執行;第三個月起全電量按電網企業代理用戶購電價格的 1.5 倍執行。
也就是說,存量用戶如果錯過年度交易,一月以及二月水電交易電價為415.63元/兆瓦時,火電價格同正常配置價格相同,可以計算出考核部分僅為實際用電量*枯水期水電比例40%*(枯水期水電價格上限415.63元/兆瓦時-枯水期水電簽約價格)。第三個月考核力度提升,水電與配火價格必須按代理價格的1.5倍執行。因此,存量用戶即使錯過年度交易,抓緊參與第二季度代轉直交易,可及時止損,若再次錯過第二季度零售代轉直交易則失去像第一季度前兩個月溫和考核的資格,后續月份全部采用代理價格的1.5倍結算,直至重回市場,在此期間其用電成本將會大幅提升。

責任編輯:葉雨田
-
電改“跨省跨區域”為何尤其重要?
2022-02-07跨省跨區域 -
能源服務的線上線下
2021-12-20能源服務 -
【電改新思維】目錄電價“天花板”掀開后,對電力營銷系統的影響
2021-10-16全面,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