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市場“肅整”颶風下售電公司暴露“短板”
日前,山東省能源局對外發布了一則《關于2018年山東省售電公司備案信息核查情況的通報》,這場歷時5個月、備受市場主體關注的備案核查結果終于出爐:國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等2家售電企業被強制退市并注銷注冊,三年內不得再進入市場;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山東感平售電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暫保留其售電市場主體資格,下年度組織售電公司備案核查時一并核查其整改情況。
對于這一結果,業內人士表示并不意外,早在11月9日,山東電力交易中心就曾召集部分核查結果存在問題的售電公司舉行了通報會。會議對備案核查有關標準和操作程序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回顧并重點通報了經限期整改、復核仍達不到準入要求的售電公司名單及其存在的問題。當時參會企業就包含山東感平售電有限公司、山東能之匯售電有限公司、通達建業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濰坊云能源配售電有限公司王國棟、山東廣能電力有限公司這5家售電企業,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暫被保留售電市場主體資格的5家售電公司。而國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煙臺東源投資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并未出席,對這兩家售電公司來說,退市想必早有打算,否則也不會缺席通報會。
“肅整”颶風刮得是否必要?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3年以來,萬億規模的售電市場吸引了太多資本的參與,售電成了全民盛宴,售電公司就如雨后春筍,數量猛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售電公司達10萬家,全國各級電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售電公司數量接近4000家,其中,在山東注冊的售電企業數量全國居首,山東本土售電公司總數已達422家。售電公司數量猛增對售電市場起到了活躍交易、促進競爭的良好作用,但一些企業也存在違規經營、不當競爭等問題。因此,山東省能源局決定規范市場秩序,以備案信息為抓手,對售電公司資質、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進行核查,督促售電公司規范經營、提升服務能力與質量,促進售電市場健康發展。
與注冊售電公司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實際參與交易公司數量,通報顯示“山東電力交易中心對2018年在山東省實際開展業務的76家售電公司進行了備案核查”,也就是說實際在山東省開展業務的售電公司僅有76家。而被強制退市的國通新能源去年參與交易了約5億度電量,這一規模在參與業務的民營企業隊伍中屬于中上游,這說明山東乃至全國售電市場存在很大的問題。國通新能源因“資產總額不滿2000萬,全職專業人員不足10人,沒有信息系統和客戶服務平臺”拒不整改被強制退市,此事件的背后反映的其實是當下市場中存在部分售電公司僅有幾名經營人員、缺少信息系統平臺卻還能每年營收千萬、億元的混亂情況。一方面,售電公司大多持觀望態度不愿輕易開展業務;另一方面進入市場的企業自身存在種種不可忽視的問題并嚴重影響市場公平。長遠來看,這種情況必然不利于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所以說,這場監管風暴非常有必要且意義重大。
售電公司被暴露出的“短板”
本次核查采取線上核查與現場核查相結合方式進行,其中,今年5月28日至6月29日,先后現場核查山東本土售電公司68家、在山東開展業務的其他省市公司8家。通報顯示,被核查的山東售電公司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為:人員數量和專業達不到最低要求或缺少勞動合同和社保證明;缺少信息系統平臺或現有平臺無法實現全部用戶信息全接入;公司注冊信息更新不及時或不符合規范要求;資產總額與規定的年售電量不相符或不能按要求提供相關資產證明材料。
核查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售電公司的“短板”,如:部分企業代理用戶數量較少,交易電量偏小,盈利水平較低;部分企業建設、使用售電平臺意愿很弱,信息化水平較低;部分企業誠信經營和風險防控意識淡薄,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市場有效監管機制尚在建設中,售電公司對監管要求存在一定程度偏差。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條法則任何行業都適用,售電靠價差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售電公司從業人員應吃透電改政策、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開展業務并提高誠信意識,同時售電平臺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面對越來越多的交易品種及未來的現貨市場,想要憑借售電側改革的東風賺得“盆滿缽滿”,具備專業素質的電力交易員對于售電公司來說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培養更高素質的電力交易員提升售電公司的專業度?電力交易員需要掌握哪些核心關鍵技能幫助客戶摘得滿意電量?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