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改下各部門扮演怎樣的角色?現貨市場啟動后有什么新變化?
大云網訊:某省領導:“要爭取主動,贏得機遇,獲得紅利,把工商業電價降下來!”
電網企業:“讓地盤,核費用,受監管,好在沒分拆!”
發電企業:“降低讓利坑發電,好日子這么快就到頭了?”
售電公司:“兄弟們,機會來了,沖啊!”
工商大用戶:“選哪家電廠?這回我們說了算!沉住氣,坐等降價……”
在剛落幕不久的申能主辦的2018能源創新論壇上,業內知名人士陳宗法就曾對新電改下,各個部門扮演的角色,進行過生動的詮釋。
不同主體從不同視角對于新電改有著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期望。作為行業上游、擁有更多資源和話語權的發電企業,又該如何面對電改新形勢?特別是現貨啟動后市場新變化?
“2002年電改前,傳統發電企業的特征是發、輸、配、售垂直一體化運營,高度壟斷、高度集中,電廠相當于發電車間,主抓安全生產、職工穩定。‘電機一響,黃金萬兩’,工資福利好,社會地位高。”陳認為,在電源單一、電力短缺,高能耗、高排放,中小機組盛行,政府定價的統購統銷年代,發電企業普遍缺乏市場、效益、客戶意識和環保意識。
“2002年電改以來,隨著金融危機、環保風暴、煤電矛盾、冬季氣荒、棄風、棄光、棄電等“三棄”現象的產生,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發電企業,開始轉型升級,降低用能成本,化解煤炭、煤電過剩產能等矛盾。” 陳表示,新時代的發電企業要成為國際化經營水平高、世界一流的能源企業,應該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科技創新、法制保障,市場導向、用戶為王,價值提升、風險可控,應該聚焦主業發配售,實現產業協同、產品聯供、綜合服務。
新電改進一步突出多元、開放的民主革命和市場化改革思路,讓電力行業從半封閉走向更開放,從集中單一走向分散多元,讓工商業用戶擁有選擇權、參與權,分享改革紅利。
“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電力市場過剩,要求降低用能成本的大背景下,對發電企業的經營理念、安全管理、發展空間、商業模式、客戶服務等都將產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影響。”
陳宗法認為,現貨市場開啟后,將會給發電企業帶來6大機遇和6大挑戰。
機遇方面:賦予了發電企業選擇用戶權及定價權,實現了供需互動與直接交易,以及分散式的自平衡和自調度;可以進入售電側、新增配電領域、跨省跨區域輸電項目,發、配、售一體,向清潔能源提供商、能源技術服務商、綜合能源供應商轉變,成為新的效益增長點;分布式能源、新能源、微電網、能源互聯網等發展更有配套激勵措施保障;六類電(風光電、生物質能,調頻調峰,以熱定電,跨省跨區送受電,水電核電、余熱余壓余氣發電,超低排放煤電);對技術經濟指標位于區域電力市場平均先進水平以上或短缺區域的發電企業,將會搶得商機。
挑戰方面:突破了計劃電量、政府定價模式,電價機制雙軌運行,但直接交易,市場化定價比重大幅上升;電力市場普遍過剩,地方政府主動參與電改,發售電側競爭充分、激烈,“折價讓利”席卷全國;市場電價反映供求關系,而各地電力、煤炭市場復雜多變,影響盈虧的分析預測;電力過剩區域、競爭力不強的老小電廠面臨生存壓力和重組風險;發電企業告別單純發電時代,從后臺走到前臺,面臨爭奪用戶資源管理、提供售電綜合增值服務、開展市場營銷、制定競價策略等新課題,打破了投資決策、業績考核、對標管理、經濟活動分析等固定套路,工作更需要激情。
“從長遠看,隨著電力裝機剛性增長與電力需求下降矛盾的沖突,電力市場化競爭仍將激烈,發電行業未來將出現盈虧分化,優勝劣汰,兼并重組”。陳預測,隨著現貨市場的來臨和各種新技術、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將形成新時代“電力市場的再平衡與電力行業新格局”。
現貨市場下,發電企業到底應該如何走?在享能匯在廣州舉行的第一期現貨培訓會上,清華大學電力自動化工學學士、碩士,美國University of Alabama電力工程博士馬海武曾進行過詳細闡述:
以火電為例,現貨市場的發電變動成本變更為以下三類:
發電側需要申報三類參數:
馬海武表示,現貨市場中,依然最需要搞準邊際成本、核準參數,協調內部相關部門。
“整個現貨市場設計的合理之處在于,首先,它強迫發電企業核準成本參數,以成本參數為報價基礎。好的定價策略將使市場效益最大;第二,它強迫發電企業搞準機組的運行參數,這樣才會對自身市場最有利。于此可見,現貨市場跟現在市場很大的不同就是市場與生產的緊密程度,現貨市場中,營銷、生產、燃料、檢修甚至財務都是緊密相關的。在國外,統稱之為電力公司的運營部。”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