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成本高時我該怎么賣電——深入分析發電成本、合約價格和現貨價格的互動關系
在廣東現行的電力市場中,發電企業市場化售電主要通過年度的雙邊協商交易和掛牌交易,以及月度集中競價交易來完成,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長協電量和月競電量。在電力現貨市場中似乎模式也差不多,發電企業主要通過中長期合約市場和現貨市場來銷售電力,只不過在電力現貨市場模式下,中長期合約電量已不在要求物理執行,僅具有金融結算屬性。發電企業在現貨市場如何報價,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及,本文主要來探討中長期合約市場的報價策略。
中長期合約的主要作用是為了鎖定收益、規避現貨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所以其定價必然要參考現貨市場的節點電價。由于中長期合約的交易時序在現貨交易之前,因此對現貨價格的預測能力是中長期合約定價的關鍵,中長期合約的價格越接近現貨市場的平均節點電價,就說明這個價格越合理。如此說來,中長期合約的定價是否與發電成本無關呢?由于中長合約電量不要求物理執行,所以在理論上確實如此。但是由于在現貨市場初期,現貨價格和中標電量均難以預測,因此在現實操作上,情況要復雜很多。最保險的策略一定是在日前市場按照發電實時邊際成本報價,在中長期合約市場在發電變動成本之上報價,可保證邊際效益為正。但是對于發電成本較高的機組,假設其在電力需求和價格較低的時期,在發電變動成本之上報價很難在中長期合約市場成交,這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報價策略呢?讓我們先深入分析一下分析發電成本、合約價格和現貨價格對發電效益的影響。
假設某B類機組,發電變動成本為350元/兆瓦時,現貨市場中標電量100兆瓦時,中長期合約售電量80兆瓦時,在現貨價格與合約價格大小不同時,收益計算如下:
當中長期合約價格大于其發電成本時,其收益肯定為正,此場景不展開分析,我們著重分析一下當中長期合約價格小于發電成本時,其收益為什么仍然可能為正。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介紹過,根據R電費= Q長P長+(Q日- Q長) P日的公式,售電公司中長期合約電量大于售電量的部分相當于反賣回了現貨市場,對于發電企業則相當于用現貨價格讓別人替代自己發電。如同現行市場的發電權轉讓一樣,如果支付給替代方的費用低于我自己的發電成本,就會產生收益(或者減少虧損)。對于發電成本較高的機組而言,在日前市場首先應堅決按照邊際成本報價,避免產生發電虧損;在電力需求低迷的時期,如果現貨價格既低于發電成本也低于市場中長期合約價格時,因沒有中標電量,此時企業的利潤與發電成本無關,即使中長期合約價格低于發電成本,企業仍可利用持有的中長期合約電量,通過差價合約結算機制,讓更多的電量以更便宜的價格由別人代發來實現收益。
總體而言,發電企業的報價策略應該把握這幾條基本規律:
①現貨價>發電成本,現貨市場中標電量越高,發電收益越高;
②現貨價>合約價格>發電成本,合約電量越少,中標電量越多,利潤越高;
③合約價格>現貨價>發電成本,合約電量越多,中標電量越多,利潤越高;
④合約價格>發電成本>現貨價,合約電量越多,中標電量越少,利潤越高;
⑤發電成本>合約價格>現貨價,合約電量越多,中標電量越少,利潤越高;
⑥發電成本>現貨價>合約價格,這個時候您應該給員工放假。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