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贏家的戰爭?廣東售電批零倒掛調查
毫無疑問,在這輪售電改革的大潮中,競爭激烈、情況多發、思路超前的廣東售電市場仍然是最為典型的區域。較高的標桿電價讓廣東成為其他省份售電市場羨慕的對象;但是,較高的利潤空間之下也往往會醞釀出更多的灰色市場地帶。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廣東很多發電企業給用戶和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的價格出現了“批零倒掛”的不尋常現象。這背后有什么原因?是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攪局,還是發電企業排擠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
售電公司挑起了價格戰,用戶的胃口被吊了起來。但塵埃落定之后,或許沒有誰是最后的贏家。
隨著電改的不斷深入,各地的售電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眾多的售電市場中,各省發展的情況千差萬別,因地制宜各有各的特色,但也各有各的問題。
從全國售電市場的發展來看,第一個開展售電的廣東售電公司在數量和市場交易電量方面老大的位置似乎已被后來者擠掉了。2017年,江蘇市場可謂是一匹黑馬,從9月12日首批售電公司公示到第六批售電公司進場,短短幾個月,售電公司數量就達到了166家。而在售電公司數量最多的山東,其2018年省內和跨省區總交易電量將不低于1300億千瓦時。
不過,作為電力市場建設先鋒的廣東售電市場,仍然是全國售電側交易最為活躍的地方。無論是發電企業、發電背景的售電公司、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還是政府以及用戶,在廣東售電市場上無不活躍,你方唱罷我登場。
毫無疑問,在這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大潮中,競爭激烈、情況多發、思路超前的廣東售電市場仍然是最為典型的區域。
2017年12月4日,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布第十二批列入售電公司目錄企業名單之后,廣東省具備市場準入資格的售電公司數量增加9家累計將達到368家。而根據《2017年雙邊協商交易成交情況》的公開,2017年共有60家發電企業、82家售電企業、6家大用戶參與雙邊協商,最終申報電量861.24億千瓦時,成交電量837.05億千瓦時。
“廣東售電市場是被其他省羨慕嫉妒恨的,因為廣東的標桿電價全國是最高的。4毛5的標桿電價下,讓利的空間非常可觀。”一家廣東本地的民營售電公司負責人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其他省像貴州、山西,上網的標桿電價很低,很多只能讓利1分,甚至有讓利幾厘的。”
但是,廣東售電市場的發展并非只有標桿電價高這類優勢;反過來,高的利潤空間之下往往會醞釀出更多的灰色市場地帶。
復盤廣東2018年的電力交易,年度雙邊交易市場可謂精彩紛呈。11月9日20時21分,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全市場已確認長協交易220項,成交電量達1001.79億千瓦時,宣告2018年年度雙邊交易落下帷幕。交易結果看似平淡無奇,但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有的售電公司哄抬價格,還有很多發電企業給用戶和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的價格出現了“批零倒掛”的現象,期間,主管部門不得不出手整治市場。
為什么會出現“批零倒掛”?是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攪局?還是發電企業排擠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種種猜測不脛而走。
12月,《能源》雜志記者走訪廣東地區數家售電公司,就2017年月度競價以及2018年年度雙邊之戰進行了實地走訪,力圖厘清廣東售電市場熱鬧背后的規則。
被吊起的用戶胃口
“讓利不到1毛1就不要來投標!”在記者走訪過的數家售電企業里,幾乎每家都提到了這么一個瘋狂的用戶報價。
2017年9月30號,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布《關于2018年電力市場交易安排的通知》(粵經信電力函〔2017〕266號),之后的國慶節期間,有售電公司給廣大用戶群發信息,說每度電會讓利7分5,如果和去年簽的2017年年度長協平均價相比每度電還虧1.05分。而今年的煤價比去年高,成本顯然更高。
在有售電公司給用戶群發這樣的信息之后,價格戰便不可避免地打了起來!
國慶節之后,發電企業背景的售電公司讓利更顯兇猛,每度電讓利從7.6分、8.0分、8.5分,甚至到9.0分,把用戶的胃口都吊起來了。
與此同時,電廠給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的讓利始終是6分5,不到7分。而售電公司給用戶讓利達8分多,甚至9分,即形成了“批零倒掛”。
“從國慶節以來,發電廠的價格一直就沒松動,售電公司也不愿意去買。心理也是不平衡,兩邊就在博弈和膠著。”上述民營企業負責人回憶說。
2018年,廣東有97億電量的核電進入市場,但是在10月9號,幾家發電背景的售電公司很快就把核電的電量買光,并很快在交易系統里進行了備案。
10月26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廣東省燃煤發電企業成本分析》,指出電廠給售電公司讓利只有4—7分是合理的,言外之意第三方售電公司不要指望更高的讓利。文章發表之后引發廣泛的質疑,市場上并不為所動。
而截止11月2日18時,共申報確認157億千瓦時,發電側和售電側一直處在博弈的過程中。發電側售電公司給用戶讓8分多,給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只讓6分多,后者不愿出手,因此交易電量一直在百億的電量上膠著。
事情的轉折在11月6號。一篇名為《廣東11月月競可有幕后?》文章的在網絡上發表。文章詳細分析了11月的月度競價,認為是發電側形成聯盟,控制市場價格,導致價格在4分以下。最后成交是3.7分,也是價格最低的一次。
“這個分析倒沒有問題,但是恐怖的是里面的數據,它把所有的售電公司在什么時候報的價,報了多少錢,發電廠什么時候報的價,報了多少錢,是哪一家報的,所有的數據全部抖出來了。”廣東售電市場業內人士毛利(化名)談道,“我認為這篇文章是在幫發電側說話,也就是說‘大家趕緊把年度雙邊協商的合同簽了,到月度市場,我們發電側可以聯盟,可以把價格控制在4分以下’。”
在文章發表之后的幾天,交易系統備案交易數據開始迅速的增加,于11月9日提前一天結束了2018年年度雙邊交易。
12月20日,廣東省經信委召開了2018年第一季度電力運行工作會議,提及2018年度交易情況。2018年年度交易總成交1094億千瓦時,價差是-7.5分/千瓦時,相比2017年的平均價差多讓利了近1分。
事實上,2017年年度雙邊整個市場開局的價格受去年影響特別大。2016年,交易初期電廠與用戶對接的意愿并不強,但是后期價格猛漲到七八分,所以簽得越晚的用戶獲得的回報越豐厚。這導致2017年用戶并不急切,特別是2016年前期簽了較低價格的那一批用戶。
“其實對于大部分的用戶來說,他們并不了解也不關心發電側的讓利空間究竟有多少,電改釋放的紅利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們只在乎自己可以獲得多大的電價優惠,這是用電側的內在需求。同時,2017年度長協的成交結果讓許多提前簽訂代理關系的用戶意見很大,他們需要從今年的長協中把去年的損失彌補回來,這導致了非常高的要價。”廣東融和晟源售電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趙曉東對《能源》雜志記者談到。
而作為獨立第三方的售電公司,自身的情況也比較復雜。從一開始就有售電公司去滿足用戶的高價差的需求,這樣的公司不是發電企業的售電公司,是獨立第三方的售電公司。雖然廣東市場本身售電公司數量很多,有三百多家售電公司,但是真正參與了市場交易的售電公司僅有一百余家。而且這一百多家售電公司并非都是比較專業的玩家,還存在許多攪局者。
“市場的變化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過程,可能前期是一個平衡狀態,形成僵持、觀望,但是誰走出了第一步,其實往往就決定了整個市場的走向。目前的情況可能是2017年大幅盈利的售電公司認為市場還可以有更大的讓利空間,可以拿到用戶后倒逼電廠讓利,對于市場的趨勢預判過高且失準,對用戶側要求無條件的回應,同時電廠側順勢進一步控制市場,多方因素造成今天的局面。”趙曉東分析說。
沒有贏家的戰爭
從2017年10月11日9時開始,到2017年11月10日24時結束,廣東2018年年度雙邊交易雖然僅僅一個月的時間,但卻充滿了博弈。塵埃落定之后,無論是用戶、發電企業、還是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或許沒有誰是最后的贏家。
在整個2018年年度雙邊交易的過程中,用戶的讓利預期太大,無論是對于發電企業,還是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都是吃不消的,而此時的發電企業選擇給用戶多讓利,給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少讓利,形成“批零倒掛”的局面。
“售電公司在2018年的盈利空間很窄,甚至會虧損。但電廠的日子也難過,因為大用戶的電量占2018市場電量的60%以上,而很多大用戶被發電側的售電公司以每度電8分以上的讓利高價搶走。在年度合同集中交易的時候,出現了某電廠以每度電8.9分的讓利賣給集團的售電公司的情況。”珠海高遠電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簡露然說。
盡管用戶的胃口越來越大,發電企業并沒有像去年一樣與售電公司坐下來談一談,似乎形成一種默契,不與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對接,任其做出怎樣的行動。
從大量售電公司的角度來說,對于“批零倒掛”的出現也只能選擇接受。事實上,不僅僅是廣東市場,全國市場都是這么一個情況,各省級市場發電企業抱團。“作為電力生產的源端,源端報出來的價格比零售商的價格還要高,這是不現實的。所以說白了發電企業就是希望打壓一下市場。”毛利認為。
對電廠本身來說,今年整體的形勢并不好,而且2017年的市場電量比重也進一步加大。廣東省的電力交易以火電為主,2017年最終參與交易的市場電量火電總發電量占比大概接近40%,而從今年確定的2018年市場交易規模為1500-1600億千瓦時,占比火電總發電量將超過50%。因此,如果電廠方面繼續大幅讓利將很難承受。
依據中電聯公布的數據,2016年度廣東省火電機組年平均利用小時數3698小時,但區域利用小時數偏差較大,并沒有想象那么高。廣東因為這幾年承接云南水電比重增加,同時從貴州、廣西方向過來的電對廣東發電小時數影響非常嚴重。如粵西一帶的電廠,很多機組的負荷常年在40%到50%的水平。
在廣東的發電企業中,雖然讓利都很大,但是執行時每一家企業成本也不盡相同。“以國華臺電、華能為代表,它們旗下的燃煤機組分布較為集中,運行效率高,線路阻塞情況相對較好,同時對電煤供應上游的議價能力較強,因此在年度雙邊交易中具備較大的讓利空間。”趙曉東說。
據趙曉東介紹,對于廣東省裝機容量最大的粵電集團來說,參與市場交易的燃煤發電機組分布于廣東各個區域。粵電旗下的機組,單機容量從300MW到1000MW均有涉及,機組類型涵蓋煤粉爐、循環流化床以及燃機。同時,各區域機組受到線路阻塞以及燃料運輸成本影響的程度不盡相同。因此,粵電集團其報價過程需要綜合考慮成本差異較大的各種機組,對于不同區域、不同用電量的用戶難以按照統一的價格策略去參與競價,在市場上則表現為其整體讓利幅度較國華臺電、華能低。
從本質上看,“批零倒掛”對于發電企業和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雙方都沒有任何好處。因為發電企業拒絕或少量對接售電公司,華能、國華臺電以8分多甚至9分這樣大幅讓利的價格搶用戶,借助成本的優勢,雖然還能賺錢,但是說到底也大幅降低了自己的盈利水平。
在廣東售電出現混亂情況后,政府監管部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引導,比如說引入97億核電電量的交易。“核電今年加入市場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如果核電讓利7分多,火電的邊際成本價為什么還要比核電更低呢?這不現實,也就是說火電再怎么讓利理論上也不應該比核電的邊際成本價更低。核電最后的成交價7分多本應是一個合理價格信號的釋放,但是顯然,各方并沒有那么冷靜。”毛利認為。
批零倒掛困境何解
2016年,售電公司在后期撿漏簽用戶的可能賺的盆滿缽滿,但是2017年形勢不一樣。如果售電公司前期和用戶簽了大量合同,那么最后很有可能因為報價太高沒有買到電,從而出現違約的情況。
2017年11月初,年度雙邊結束前,廣東市場就已經傳出有售電公司毀約的消息。而在雙邊協商結束之后,由于報價的混亂,毀約的概率或將大幅增加。
10月20日,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委員會、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廣東電力市場售電公司履約保函管理辦法(試行)》,售電公司需要注意手里簽約的客戶有多少,并計算要繳納的履約保函。而在11月9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又發布了《廣東電力市場售電公司履約保函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一系列的舉措無疑是規范售電市場,提醒各市場主體量力履約,防止出現違約的現象。
誠然,廣東的售電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而且發電背景的售電公司依然比較強勢,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面對如此困境,增值服務還會只是一句口號嗎?大批的獨立第三方售電如果還想繼續存活下來,或許真得好好考慮一下做些什么別的事情了。
“售電未來的方向肯定不會是購銷差價,這個大家都很清楚。而我們是一家專業做節能的公司,目前有一個大型的項目從2017年初做到現在,還沒有落地,項目結合能源物聯網、售電、節能、工業4.0,現在一直在落實。”廣東卡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知亮告訴記者。
批零倒掛的出現是發電企業想先把用戶給搶到手,但是這種用戶對于單個電廠來說,其用戶忠實度并不高,并不是今年給用戶讓利9分,明年的用戶一定還會與之簽約。由于市場上并非一家電廠,如果后來的電廠給出的價格更好,那么用戶大概率會更換合作伙伴,因為換一個供應商不需要做出多大的改變。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發電側和售電公司的回歸理性,企業都會以保證自己的利潤為最終目標,“批零倒掛”并不會是一個常態。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售電公司在增值服務上仍然有文章可做。
“增值服務對于排名靠前的幾家售電公司來說,更有必要進行,畢竟他們有這樣的條件而且也有責任去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而且,在這方面,我們這樣的專業公司可能更有經驗,會有合作的空間。”林知亮說。
除了增值服務,越來越接近落地的電力現貨市場也值得售電公司期待。
12月14日,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座談會在廣州召開。南方能源監管局、南網總調、南網科研院、廣東中調、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廣東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以及華南理工大學等有關單位參加座談。
有報道稱,關于南方區域電力現貨市場技術支持系統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已經發至電網公司、交易中心、各大發電集團及部分售電公司征求意見,2018年底前在廣東開電力展現貨市場交易在技術層面已基本成熟。
責任編輯:滄海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