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區域電力市場實驗 緣何第二年就折戟沉沙?
上世紀90年代,新經濟自由主義思潮澎湃,世界范圍內掀起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熱潮;加之國內對于改革的期待和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電力改革就在這樣的形勢下啟動了。改革效仿了盛極一時的英國模式。原國家電力公司拆分,成立電監會,從而進入廠網分開、政監分離的階段。國家發改委、國資委、能源局、電監會等部門分別承擔相應的政府管理職責。
這場在90年代起步的電力體制改革,隨著2002年《國務院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也就是俗稱的“電改5號文”的下發,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電改5號文”的總體目標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電價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電力發展,推進全國聯網,構建政府監管下的政企分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健康發展的電力市場體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建立區域化電力市場,實行競價上網。
東北電改三大有利條件:電網統一、電量富余、電價差小
第一輪電改,誕生了東北、華東和南方三個市場。上期已經介紹了華東市場當時的情況(歷史回顧(華東篇):曾經無疾而終的電力現貨 這次會走遠嗎?),本期要介紹的,是東北市場。
東北能夠首批入選區域化電力市場試點,當時具備很多有利條件。
首先,與其他區域不同,東北地區歷史上長期是一張統一的電網。早在1948年,東北地區就已成立東北電管局,后改組為東北電力集團,電力系統生產、調度實行高度集中的區域化管理,即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其次,在東北電網中,遼寧和黑龍江分處兩端,遼寧是負荷中心,黑龍江則是煤炭大省,外送電能力強。依托黑龍江的煤炭資源和坑口電站,東北區域電力整體富余,甚至過剩。從東北全區的角度看,2002年最大用電負荷為2403萬千瓦,僅為全網裝機的六成左右。按照備用容量17%,負荷每年增長5%測算,東北當時的現有裝機可以滿足6年之內的高峰需求。這也是國內幾大電網中供需環境最寬松的地區;東北區域的第三個有利條件是省間電價差異小。當時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平均銷售電價分別為0.410元/每千瓦時、0.416元/千瓦時、0.412元/千瓦時,最高與最低之間僅差6厘錢。
基本確立了要在東北試點區域電力市場后,2003年4月1日,供電監管部門邀請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力東北公司代表及國內部分從事電力市場研究的專家在北京召開座談會,討論東北電力市場初步框架和市場模式思路。有些人提出了不同意見:在“電改5號文”中,要求每個發電企業在各電力市場中的份額原則上不能超過20%。但具體到東北區域下屬省份,這一平衡被打破。華電集團在黑龍江省內擁有全資和控股電廠573萬千瓦,占到黑龍江省總裝機規模52%;大唐集團在吉林省內裝機規模所占比例也超過了20%。在這樣一種發電商結構下,設立以省為界的電力市場很難進行競價。
各方勢力博弈電改初期已埋隱患
座談會后,為了統一意見,后來的電監會副主席宋密再次帶隊赴東北調研,這一次調研的重點是東北區域電力市場中涉及的市場框架模式、區域及省級電力監管機構設置等問題,同時也征求地方政府和電力企業對電力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地方政府、電力集團、發電公司對區域電力市場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的一個焦點是調度問題。
國家電網公司認為,調度與交易統一有利于保障電網安全,堅持“短期或長期,都應實行調度與交易一體化”。東北三省地方政府及各省電力公司則希望設立省級電力調度交易機構。各發電集團則認為,調度、交易和結算機構都依附于電網,不利于電力資源的公平配置,建議成立獨立于電網之外的交易結算中心。
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后來的電監會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不設省級電力交易市場,但可設省級結算機構,實行區域統一交易、調度,分級結算。東北電網公司對這一方案沒有異議。不過省政府還是堅持設立省級交易中心。
此外,同意在東北電力市場初期,允許未參與區域電力市場競爭的非競價機組,在省級電力監管機構和區域電力調度中心的指導下,與省電網公司簽訂購售電合同。
就這樣,在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見之后,2003年5月中旬,數易其稿之后,《關于建立東北區域電力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最終確定,這是國內推進區域電力市場的第一個指導性意見。
平衡各方利益電改指導意見終下發
《意見》明確,東北區域電力市場要在東北電網覆蓋區域(含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蒙東的赤峰市、通遼市以及興安盟、呼盟)內建立一個區域電力調度交易中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設電力結算中心,區域電力市場實行統一市場規則、統一交易平臺和統一電力調度;取得電力監管機構頒發的電力業務許可證、通過市場準入程序的電力企業,可以成為區域電力市場主體。
《意見》對建立東北區域電力市場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初期目標是組建東北區域電網公司,網、省電網公司之間構建母子公司關系;開放部分發電市場;逐步對配電業務實行內部財務獨立核算;允許發電權轉讓;有步驟地開展發電公司與大用戶雙邊交易試點;建立區域電力市場監管體系和市場運營規則,初步形成以區域電力調度交易中心為交易平臺的,以省為結算中心的、統一的東北區域電力市場。
中期目標是進行輸配分開的改革;逐步加大電力市場競爭力度,開展發電公司與獨立配電公司和大用戶的雙邊交易;建立輔助服務市場;完善區域電力監管體系,形成以區域電力調度交易中心為交易平臺的、輸配電網開放的、統一的東北區域電力市場。
遠期目標是在售電端引入競爭機制,實現所有市場主體參與的全面競爭;建立電力期貨、期權等電力金融市場;形成政府監管下的、公平競爭的、全面開放的東北區域電力市場。
在交易模式上,東北區域電力市場主體統一在區域電力市場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交易方式分為遠期合同交易和現貨交易,以遠期合同交易為主。
按照《意見》的時間安排,2003年6月底前將提出東北區域電力市場實施方案,8月底前將完成《東北區域電力市場監管辦法》等市場監管和運營規則,10月底前進行東北區域電力市場模擬運行,2004年1月將正式運行。
由于東北區域電力市場建設是一項試點工作,對今后推進其他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將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為使各方正確理解《意見》,便于貫徹執行,國家電監會當時還特意邀請了電力市場方面的權威專家,編撰了一份《名詞解釋》附在《意見》后一起下發。
模擬運行出現虧空失敗教訓值得借鑒
2004年1月15日,經過了一年的籌備時間,東北區域電力市場在沈陽市寧波路18號,東北電網公司二樓交易大廳啟動模擬運行,裝修一新的交易大廳中,原國家電監會領導和相關部委代表,以及東北三省一區分管工業的副省長(副主席)、經貿委主任悉數出席。穿著綠馬甲的交易員,第一次取代了經貿委,承擔起分電的職能。
“根據一開始的設計,東北區域市場經過模擬運行、試運行后才正式運行。但后來東北區域市場實際上并沒有實際運行。模擬運行階段是從2004年1月到當年11月。因為當時在東北區域市場的電價政策上還存在不同觀點,所以我們將模擬運行期分成兩個時間段,2004年1月到4月份,東北區域市場模擬運行采用的是‘單一過渡式電價、有限電量競爭’,6月之后,則采用‘兩部制電價,全電量交易’。對比出來的結論是兩部制電價更適合東北的情況。但是到了2005年試運行階段,電煤市場化之后開始漲價,抬高了上網電價,但銷售電價傳導不出去,中間出現虧空,就中止了一段時間。后來大家認為還有必要再試驗一把,結果出現了東北電網北部發電高價上網,南部用電低價銷售的情況,以致東北電網公司16天虧損了32億人民幣。于是到了2006年5月,上級主管部門下發文件,東北區域電力市場進入了學習總結階段。”回憶起那段歷史,時任中國電監會供電監管部處長、東北電監局籌備組副組長、幾乎全程參與了東北區域電力市場改革的戴俊良表示,有人將東北區域電力市場失敗的原因歸于煤價上漲,他并不認同。
戴俊良認為,煤價的上漲只是一個誘因。在當時東北區域電力市場單一購買的競價市場條件下,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不能聯動才是主要原因。
“其實在方案之初,我們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們設置了一個‘蓄水池’,當東北電力市場供大于求,形成競爭,上網電價應該會下降,由于銷售電價仍維持國家規定標準不變,其中就會多出一部分‘盈利’,這部分錢將會放置在‘蓄水池’中,等到到達一定規模再補貼到電網公司,使其面向用戶可以降低銷售電價。反過來,當東北電力市場供不應求,上網電價上漲,而銷售電價維持不變,其中就會出現‘虧損’,同樣達到一定量之后,再傳導到最終的銷售電價,由電網公司收取,彌補損失。”
戴俊良表示,這是在電網公司是唯一購買方,而電價又需要審批,無法實時變動的情況下,設計出的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功能。當時發改委已經下文,同意東北電價可以六個月一聯動,上下幅度不超過1分錢。
“然而,這個資金由誰先出是有爭議的,一開始考慮由財政部出資,最后沒有落實。其實這個資金由電網公司墊付也是可以的,因為‘蓄水池’里的資金最終會通過銷售電價的聯動來得到平衡。但是在東北區域電力市場到了要漲電價的時候,出現了各省意見不統一的情況。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電力過剩,輸往遼寧,認為遼寧省有責任多漲電價,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不漲或少漲一點。而遼寧省并不同意,認為依靠本省市場消納其他兩省多余電力,不應承擔更多責任。這就需要大量說服和溝通的工作,也需要一個人最終拍板,形成文件向上匯報。可惜的是最后并沒有人來做決定,后來就不了了之,又回到原來通過計劃分配電量的老路上去了。”
“2002年東北的電力改革,和現行市場比較像,是單側競價,只有年度、月度交易,沒有用戶側參與,并不是現貨改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東北市場以“猛打猛沖”的“全電量競價”出名,其中年度占比高達80%,更夸張的是按實際報價結算,比如市場電價如果是4毛,大家都奔著3.9毛去報價,既中標,又接近市場電價。運行兩年之后,因為哄抬價格,市場虧損了幾十個億,結束。
時隔十幾年翻出歷史,不是簡單的為了查找失敗原因,更重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希望能為明年到來的現貨改革提供借鑒!

責任編輯:仁德財
-
11個試點項目!河北省2021年度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公示名單
2021-12-22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 -
能源服務的線上線下
2021-12-20能源服務 -
廣東:支持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 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2021-12-20多種能源協同
-
11個試點項目!河北省2021年度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公示名單
2021-12-22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 -
廣東:支持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 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2021-12-20多種能源協同 -
浙江“兜底”售電為何有人點贊有人不爽?
2021-12-20售電
-
分錢、分糧、分地盤…大秦電網招募售電合伙人
2021-01-28大秦售電,招募,貴州區域,合伙人,限50個,名額,月入上萬,不是夢 -
10月份用電量延續較快增長態勢 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2020-11-17全社會用電量,國家電網,產業用電量 -
能源市場“負價格”事件分析及啟示
2020-11-03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改
-
國家發改委給14家單位回函了!完善落實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政策的八條建議
2021-03-10國家發改委,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政策,八條建議 -
2020年增量配電研究白皮書:河南、云南、山西、浙江、江蘇五省區改革推動成效顯著
2020-11-16增量配電,研究,白皮書 -
貴州電網關于支持務川電解鋁產能指標的建議
2020-11-10務川電解鋁產能指標
-
能源服務的線上線下
2021-12-20能源服務 -
【電改新思維】目錄電價“天花板”掀開后,對電力營銷系統的影響
2021-10-16全面,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 -
國家發改委答疑電價改革
2021-10-15國家發改委,答疑,電價改革
-
【電改新思維】目錄電價“天花板”掀開后,對電力營銷系統的影響
2021-10-16目錄電價,電力,營銷系統,影響,電改 -
電改里程碑文件——真的放開兩頭
2021-10-15全面,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 -
【電改新思維十七】目錄電價“天花板”被捅破,對市場化電費結算方式有何影響?
2021-05-20電改,電價,市場化電費,結算方式,大秦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