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革命的緣起目標與實現路徑(三)
三、經濟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在國際貿易分工中承擔著能源密集、勞動密集型的環節,經濟增長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之路。雖然我國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并超過第二產業比重,但仍低于發達國家。高耗能產業在能源消費中占據的比重居高不下,致使能源消費結構固化,不利于能源轉型和經濟轉型。
(一)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伴隨著經濟增長帶來能源消費量劇增,我國成為世界頭號能源消費大國。盡管經濟總量的增長是加重我國能源消費壓力的重要動因,但經濟總量增長并不能完全地解釋能源消費增長,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是否匹配才是問題癥結所在。經濟結構不合理不僅是我國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誘因,同時也導致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固化。
但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產業結構得到一定優化。在2008年前,我國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相對穩定在41%左右;2008年之后,受累于工業比重的持續下滑,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也出現了下降,而第三產業比重開始逐漸上升;到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占比達到了46%,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占經濟比重(43%)。
從國際比較來看,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普遍在70%左右,即使部分發展中國家也已達到50%以上。盡管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第三產業比重仍低于其他發達國家水平,而且也低于發展中國家50%的水平。因此經濟結構仍需加強調整力度。
產業結構調整歷來是政府施政的主軸之一。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發現,“結構調整”這個詞首次出現在1980年代,最多的是1991年,出現了66次。2010年以來這個詞又開始密集出現。顯然,結構調整在幾十年來都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政策目標。
(二)高耗能產業耗能居高不下
從能源消費量來看,我國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工業部門內部的重化工傾向明顯,六大高耗能行業2用電量占工業用電量的比重大體維持在63%左右;高耗能產業能源消費量占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在2000年后,一路攀升到72%左右,對我國能源造成的壓力不可小覷。盡管這些高耗能行業給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但同時也是資源、能源消費大戶。具體來看,2011年我國六大高耗能行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不到35%,但其能源消費量比重卻超過75%。尤其是是鋼鐵行業能源消費量達到24%左右,可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工化特征在能源消費方面表現得十分顯著。
從高耗能行業的能源需求變化情況來看,近年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加速,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人口膨脹,對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產生更加強盛的需求。當前發展進程中的重工業化特征將對能源產生更大需求。從圖1-26可以看到,2000年后高耗能行業的能源需求普遍增加,尤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幅最為顯著,從1999年的16910萬噸標煤上升到2011年的58896.58(單位),年均增長高達7.87%。慨括而言,除少數年份外,我國的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均保持上升趨勢,且2004年以后穩定在70%左右。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經濟結構仍然較“重”,尤其是工業部門內的重化工傾向較為明顯。繼續深化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技術升級,轉變高耗能行業的發展方式以調控我國能源消費總量。
四、負外部性
能源在開采、運輸、加工、使用及廢棄物處理過程中均存在負外部性。伴隨著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總量的快速增長,落后的能源生產技術與較重的能源消費結構引致的負外部性問題也日漸突出。這主要體現為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但同時由環境污染所導致的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以及環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也不容忽視。在全球污染物方面,我國已經成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國;在本地污染物排放方面,我國的pm、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廢氣、廢水等的排放都有了迅猛增長,已成為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能源不當利用帶來的環境惡化除了表現在大氣和江海污染加劇、淡水資源日益短缺、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方面外,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所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也開始引發人們關注。由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幅增加,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之一。
能源消費總量與能源結構直接關系到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與增長速度。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處在飛速發展中,不僅刺激了化石燃料的廣泛應用,同時也使得碳排放一路走高。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碳排放大國。1985年,碳排放方面美國一家獨大,占據全球碳排放份額的24.5%,中國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僅占9.3%。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成為了世界頭號碳排放大國,排放總量占到全球份額的26.4%,超過美國的24.5%。目前中國經濟仍然處在高速增長中,按照目前的趨勢,碳排放還沒有呈現出接近峰值的征兆。而世界發達經濟體美國、日本在碳排放總量上已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中國作為當前世界的頭號碳排放大國,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壓力。如果不做出正確的表率將有損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勢必面臨世界各國的指責。然而,目前我國減排壓力巨大。首先,我國經濟整體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碳排放隨著經濟增長的規模效應不斷上升,短時間內不會下降;第二,我國排放量區域集中度過高,碳排放集中于重化工業中心和人口密集的東部大城市;第三,我國產業集中度很高,高耗能產業集群化現象很明顯;第四,目前沒有合適有效的減排政策工具能夠使用;第五,碳排放與能源消費之間關系密切,而我國在能源消費上嚴重依賴煤炭資源,非常不利于碳排放的下降;第六,抑制碳排放勢必會對我國的出口、就業、財政收入、投資以及整體經濟增長造成影響;第七,抑制碳排放也將影響消費、投資與政府支出以及整體經濟增長。
(二)國內環境污染嚴重
從大氣環境來看,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使用的低效率是大氣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原因。化石能源的燃燒往往伴隨著大量廢氣的產生,其中煤炭燃燒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最高。2013年,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669361億立方米(標態),比上年增加5.3%。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43.9萬噸,比上年減少3.5%。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835.2萬噸,比上年減少4.0%,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9.8%。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2227.3萬噸,其中工業氮氧化物為1545.7萬噸,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69.4%。城鎮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8.5萬噸,比上年增加1.4%,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10.2%。根據環保部2012年數據顯示,就近年的大氣污染情況來看,二氧化硫排放在逐年減少,相對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而pm2.5、臭氧等污染物成為了大氣污染物中超標最為嚴重的污染物。此外,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30個城市有20個都在中國。
據nasa測算,中國2008年pm2.5排放量達1388萬噸,占世界總排放量的34%。pm2.5作為目前最為嚴重的大氣污染物,同時也是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霧霾現象的“罪魁禍首”。pm2.5的形成與大氣排放物中的煙塵、無機鹽等有密切的聯系。如圖1-31所示,張小曳等(2013)通過對2006和2007年在我國16個觀測站、每3天1次濾膜氣溶膠樣品的分析,發現我國大氣氣溶膠中,礦物氣溶膠、硫酸鹽和有機碳氣溶膠(oc)三類氣溶膠貢獻了我國pm103質量濃度的70%左右,硝酸鹽占約7%,銨鹽占約5%,元素碳氣溶膠(也被稱為黑碳) 占約3.5%。也就是說這些氣溶膠粒子組成成分中的大部分都與煤炭的燃燒有直接關系,從而可以推斷出,目前我國pm2.5、pm10污染嚴重的情況,與我國長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有著必然的聯系。
、
2014年3月26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2013年度空氣質量狀況(人民日報,2014.3.26)。從主要污染物濃度分析,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僅拉薩、海口和舟山3個城市達標,達標城市比例為4.1%;pm10年均濃度為118微克/立方米,11個城市達標,達標城市比例為14.9%;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29個城市達標,達標城市比例為39.2%。其中三個地區的首要污染物均為pm2.5,其次是pm10、臭氧和二氧化氮。
從水體環境來看,能源開采會對地下水系造成破壞而能源使用會排放污染物。這不僅給水資源造成負面影響,也會進一步擾亂生態系統平衡。2013年,全國廢水排放量695.4億噸,比上年增加1.5%。工業廢水排放量209.8億噸,比上年減少5.3%,占廢水排放總量的30.2%。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352.7萬噸,比上年減少2.9%。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319.5萬噸,比上年減少5.6%,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13.6%。廢水中氨氮排放量245.7萬噸,比上年減少3.1%。工業廢水氨氮排放量24.6萬噸,比上年減少6.8%,占氨氮排放總量的10.0%。水質污染一方面會導致水體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下生物多樣性減少;另一方面,飲用受污染水資源帶來的疾病威脅也不容忽視,用水危機正席卷而來。
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我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高度相關。首先,能源的開發階段就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據統計我國煤炭每年新增采空區超過4萬公頃,累計已達100萬公頃左右,70%的大型礦區均是土地塌陷嚴重區。煤炭開發已造成西北地區約245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水土流失,加劇了當地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嚴重匱乏局面;煤炭的開采和洗選需要耗費大量的水資源,因其產生的廢水占工業廢水的比重較高。此外,國內煤矸石山達1500余座,煤矸石存量已達40億畝,占地近2萬公頃,其中長期自燃矸石山400座,每年因自燃就要排放20多萬噸有害氣體。同時,油氣資源的開發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陸地油氣資源的開發不僅降低了地下水水位還對地下水的品質造成了破壞。而海上石油的開發稍有不慎就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其次,能源的利用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目前我國電力的主要來源是火電,火力發電占比高,部分發電機組煤的燃燒不充分,發電廠的廢氣中含有大量的碳氫化合物,一些企業未按要求安裝脫硫脫硝設備,所排廢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占比高,發散到大氣中會形成光化學煙霧和酸雨;在石油石化工業上,由于排污環節多、污染物排放種類復雜且毒性大,超過80%的石化項目建在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的環境敏感地區,若發生生產事故或污染物泄露事件,將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三)環境污染增加健康和治理成本
嚴重的環境污染已影響了我國居民的健康。眾多研究報告稱,長期吸入含有大量污染氣體,會導致人體呼吸系統和其他器官系統以及組織結構的損害,且易引起肺癌。煤煙中的多環芳烴等致癌物,導致我國肺癌的死亡率與30年前相比上升了近5倍,已取代肝癌成為中國居首位的惡性腫瘤死亡原因。
圖1-32比較了我國城市和農村肺癌在死亡成因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不管在城市還是在農村,肺癌導致的死亡率都在上升。從城市數據看,70年代的肺癌死亡率為每十萬人有12.61人次。1992年開始肺癌已成為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到2004年左右,肺癌的死亡率已經達到每十萬人有40.98人次,死亡率遠遠高于其他腫瘤。在農村,肺癌也已經成為肝癌之后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農村的肺癌死亡率與城市相比稍低,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農村的空氣污染低于城市。
2008年,我國與大氣污染有關的死亡人數達到50萬人,其中嬰兒占1/10。所估算出的過早死亡人數見圖1-33,由于每個省空氣污染程度和暴露在城市中的人口不同,過早死亡人數最高的是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因為這些省份不僅有高密度的人口,同時也存在很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太原燃煤污染區肺炎、支氣管炎發病率為對照區的3倍。
根據who 2010年的《疾病負擔報告》,2010年中國由于空氣污染pm2.5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歸因死亡)高達120萬,其中腦血管疾病死亡有60.5萬,缺血性心臟病死亡有28.3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有19.6萬,呼吸系統癌癥死亡有13.9萬,下呼吸道感染死亡有1.05萬(yang等,2013)。根據《京津冀地區燃煤電廠造成的健康危害評估研究》,2011年京津冀地區196個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導致的pm2.5污染造成了京津冀地區約9900人過早死亡,并導致接近7萬人次因健康受損而去醫院接受門診治療或住院。其中,河北省的152個燃煤電廠導致了75%的過早死亡。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下降,健康隱患增加,能源領域的革命刻不容緩。
污染問題的迅速蔓延,引發了巨額的衛生開支。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了健康與財富的雙重損失。巨大的醫療開支給百姓民生增加了負擔,中國家庭醫療支出的比重比起十多年前也高出幾乎一倍,醫療衛生部門所接納的病人數也明顯上升。

責任編輯:售電小陳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PPT | 高校綜合能源服務有哪些解決方案?
2020-10-09綜合能源服務,清潔供熱,多能互補 -
深度文章 | “十三五”以來電力消費增長原因分析及中長期展望
2020-09-27電力需求,用電量,全社會用電量 -
我國電力改革涉及的電價問題
-
貴州職稱論文發表選擇泛亞,論文發表有保障
2019-02-20貴州職稱論文發表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首屆全國電力工業 特約專家征文
2019-01-05電力設備管理雜志 -
國內首座蜂窩型集束煤倉管理創新與實踐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電線電纜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變壓器互感器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
《低壓微電網并網一體化裝置技術規范》T/CEC 150
2019-01-02低壓微電網技術規范
-
現貨模式下谷電用戶價值再評估
2020-10-10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力用戶 -
建議收藏 | 中國電價全景圖
2020-09-16電價,全景圖,電力 -
一張圖讀懂我國銷售電價附加
2020-03-05銷售電價附加
-
電氣工程學科排行榜發布!華北電力大學排名第二
-
國家電網61家單位招聘畢業生
2019-03-12國家電網招聘畢業生 -
《電力設備管理》雜志讀者俱樂部會員招募
2018-10-16電力設備管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