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能董事長黃迪南:以新技術激發煤電轉型升級
當前,煤電發展進入到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的新時期。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煤電節能減排示范基地”,上海申能外高橋第三電廠在煤電清潔高效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攻關研發的多項技術深遠地影響著煤電發展進程。在推動創新戰略落地生根的企業實踐中,申能(集團)有限公司對外高橋第三電廠的支持意義重大。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申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黃迪南,就煤電科學發展、城市能源互聯網等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電力報:申能集團所屬的外高橋第三發電廠(簡稱外三電廠)已成為我國煤電節能減排的標桿電廠。您如何看待新形勢下煤電的科學發展問題?
黃迪南:目前,我國電力裝機容量還是煤電為主,這也符合我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事實。一部分人一味地認為煤電排放較大、對環境有污染,但申能這幾年的實踐表明,我們通過自身的技術進步,不斷減少排放、提高效率,外三電廠實現了全球排放最低,所以說,煤電同樣可以實現環境友好。煤電不是一無是處、日落西山,讓煤電清潔、高效發展才是正道。“超低排放”一詞已經連續幾年都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我們理應把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與發展清潔能源放到同一高度上。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也提出,大力推廣成熟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應用,促進煤電清潔高效發展。所以,在淘汰煤電落后產能的同時,以新技術促進煤電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也是煤電行業當前的重點課題。
中國電力報:在煤電技術進步方面,目前申能集團重點在做哪些工作?
黃迪南:應該說,申能集團見證和引領了煤電行業的技術進步。從2002年開始控股運營電廠,國產首臺60萬千瓦亞臨界火力發電機組,國內首臺投產90萬千瓦級機組,上海首臺100萬千瓦國產超超臨界機組,包括在建135萬千瓦國家示范工程和重型燃機國產化應用平臺,都來自申能。
當前,我們積極推動國家示范工程建設,就是申能安徽平山二期雙軸高低位二次再熱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機組示范工程。這個工程將汽輪機高、中壓缸與低壓缸分設,將高、中壓缸抬高至鍋爐蒸汽出口端,省去了200多米的高溫高壓管道,減少蒸汽阻力損失和熱降損失,用600攝氏度的設備和材料實現700攝氏度的效率,設計供電煤耗可達251克標準煤。這是全球電力行業矚目的工程,它將使我國的燃煤電廠成為世界煤電的權威。
中國電力報:我們注意到您一直關注城市能源互聯網建設的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您是不是也帶來了相關建議?
黃迪南:我一直在關注城市能源互聯網建設方面的工作,這也是我今年建議的主題。城市是世界主要的經濟活動與能源消費場所,城市能源消耗已達全球總量的80%。當前我國城市能源發展面臨著需求巨大、資源匱乏、污染嚴重、協調不足等問題,構建城市能源互聯網已成為保障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實現更大范圍的城市能源資源配置,實現城市能源清潔化、電氣化、智能化和互聯網化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
城市互聯網是智慧城市建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央也要求,對于大城市的管理要像繡花針一樣精細。比如實現水、電、氣“三表集抄”,這項工作一方面與老百姓生活便利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對于企業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數據采集成本也有幫助。智能電網、氣網、水網的建設將成為基礎。隨著去年國家能源局公布包括上海崇明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項目在內的首批55個 “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各個示范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逐步落地推進,我國正在呼喚一個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的城市能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這期間政府對于城市互聯網的發展推進至關重要。
中國電力報:在推進城市能源互聯網建設中,申能集團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黃迪南:申能集團是上海市重大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主體和主要的電、氣能源產品供應商。近年來,我們也在大力推動能源產業鏈拓展,先后涉足節能環保、能源貿易、新能源創投基金等新業務領域。
電力生產方面,申能集團目前電力裝機容量達到了1000萬千瓦以上,控股電廠發電量占到上海市總發電量約三分之一;天然氣供應方面,申能集團構建形成了上海城市“6+1”天然氣多氣源保障體系,形成集燃氣生產采購、管網配輸、銷售供應為一體的完整的城市燃氣產業鏈,天然氣供應占到上海市場份額90%以上。
天然氣生產有兩個核心,一個是保障供應、一個是保障安全。天然氣供應安全不僅指生產過程安全,還有用戶使用安全。為了保障天然氣從生產到使用全過程安全受控,我們一直在做大量工作,例如燃氣數據信息化、管網維護升級等。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燃氣上游資源開發,逐步從原來的下游覆蓋至上游,保障產業鏈的完整性。
上海市政府對申能集團的定位是市場競爭類企業,我們將秉承“電氣并舉、產融結合,促進上海能源轉型發展”的理念,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主動擔起上海崇明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項目建設重任,持續為保障上海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清潔高效的能源支撐。
中國電力報:我們知道您之前在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過,過去是設備廠商、現在是業主,在您看來我國電力行業與裝備行業的關系是怎么樣的?我國電力設備國產化推進的難點、癥結在哪?
黃迪南:可以說,我國電力產業的發展與裝備產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以發電主機為例,我國從亞臨界的30萬千瓦到60萬千瓦花了10多年,從亞臨界的60萬千瓦到超臨界的100萬千瓦用了不到10年,從超臨界的100萬千瓦到超超臨界只用了4~5年。
周期一直在縮短,進步十分迅猛。除此之外,裝備性能也大大提高,各項參數不斷優化,煤耗實現不斷降低。兩個行業的發展一直在互促互進。
在我國的能源規劃里,對于推動中國制造、設備國產化也明確提出要求。目前,火電行業“三大主機”的國產化程度已經很高,但現在卻被諸如密封件、軸承、閥門、緊固件等輔機材料難住了。之前作為設備廠商,我一直苦惱業主為何不愿意用價格更低、國產的零部件。如今作為業主方,我充分理解到了原因所在。現在發電設備的可靠性并不取決于大型組件,而正是取決于一個閥門、泵之類的小部件。考慮到對機組投產穩定性的影響,業主方就更傾向于花大價錢買國外設備來保障可靠性。國產化輔機材料的質量還沒有完全贏得業主的信任。
作為工業大國,我們一定要保障工業產業鏈的齊全,不斷推動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一方面,業主要進一步了解國內制造業的發展情況,大力支持裝備國產化。另一方面,設備廠家也要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推出更多的“中國制造”。

責任編輯:龍小蝦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杜祥琬:創新觀念,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
2020-09-28能源,創新,觀點
-
PPT丨王繼業:電力系統儲能發展與挑戰
2020-10-14儲能,電力儲能,儲能應用 -
奮斗姿態書寫人生底色 銀隆儲能“小哥哥”的職場進擊姿勢
2020-10-12銀隆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汽車 -
鄒驥:通過發展清潔能源 提高中國公信力
2020-06-28鄒驥,清潔能源,綠色低碳能源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重磅 | 發改委發文7月起電價降5%
2020-06-29國家發改委,企業,用電成本,電費 -
李克強:放寬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 推動建立市場決定能源價格機制
2019-10-12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