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鵬:為何要“重建電力核心價值”
本網于3月21日登載了上述文章,這也是作者三篇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鑒于文章所述問題的重要性,我們此次將完整發布三篇系列文章(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經作者修改補充后重新發布),并以《中國電力企業管理》主編沙亦強就上述文章的產生背景對肖鵬同志的專訪作為開篇,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肖鵬,男,1956年出生,現任中國南方電網公司黨組成員、董事、副總經理。長期從事電力生產、建設、管理實踐,歷任水電部電力調度通信局工程師,能源部辦公廳綜合處處長,電力工業部辦公廳副主任,河北省電力工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國家電力公司辦公廳主任,云南省電力工業局局長、黨組書記,云南電力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2002年12月起擔任現職務。獲工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
為何要“重建電力核心價值”
--專訪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肖鵬
“重建核心價值”思考的由來
沙亦強(以下簡稱記者):你最近發表的題為“重建核心價值:關于我國電網規劃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在正式發表之前就已在京城引起相當大的反響,作為作者請談談這篇文章的由來?
肖鵬:這篇文章完成于2月初至2月中旬,當時正輾轉于粵北與云貴之間指揮抗冰救災。文章雖然成稿于抗災一線,但絕不僅僅是對這次冰災一時一事之感悟,也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形成比較系統的思考成果,而是基于長期在電力企業生產建設和管理實踐中的經驗與思考的積累,不幸被許多事實特別是這次冰災的教訓反復印證,與其揉搓在胸不如一吐為快,聊盡匹夫之責!
在多年工作實踐中,確實感受到在電力發展改革中存在著兩種價值觀的碰撞,這是涉及到電力工業如何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我認為,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一些關注和反響,可能是因為該文第一次試圖從核心價值觀的戰略高度對中國電力工業的根本任務和終極使命進行深刻反思,而且這種反思恰好站在一個歷史的拐點上。建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電力體制改革也走過了5年,電力工業一直沿著一條傳統的運行軌跡和發展模式快速前進。隨著國家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以及科學發展觀的確立,我認為已經來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需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對電力發展的過去進行客觀的反思,對電力發展的未來進行科學的瞻望。這場冰雪災害正是引發我們進行這種反思和瞻望的契機。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反思這場災害,我們不能不從當代技術價值論的哲學視角來審視現代技術所引發的社會安全與倫理沖突,當規模、效率等作為手段的東西成為了我們追求的主要目的,價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所掩蓋或代替的時候,馬克思所說的在社會存在中真正能充當社會歷史主體本體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存在主體——人的存在便被淡忘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經有較為深入研究和許多實踐的案例,因此梳理貫通起來比較順暢。
文章力求實事求是,從以人為本的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系統論的方法,并運用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進行系統的分析。
文章初稿完成后,曾送給幾位老領導和專家指正,得到首肯。至今已收到逾萬字的書面評價和建議,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認同,使我深受感動。這篇文章是我撰寫的系列文章之一,后面的文章沿著核心價值的價值鏈延伸,繼宏觀層面的價值重建之后,又分別從中觀層面談以供電可靠性為根本的核心能力的重建,以及從微觀層面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業務流程的重建,三篇文章從戰略方向、措施目標和實現路徑等不同層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記者:根據文章所歸納,電力工業傳統核心價值強調的是“送”,“送得出,落得下”是最重要的,而重建核心價值強調的是“用”,即以保障終端客戶用電需求為根本。這正是對我國電力長期形成的“重發輕供不管用”傳統觀念的根本性突破。那么,“重發輕供不管用”這句話本身實際上也是行業內部對此的共識性批評,為什么多年來難以扭轉?現在的轉變條件是否就已成熟?出現了哪些新的重大變化?
肖鵬:長期以來,在垂直一體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電力行業是以計劃為驅動、以自我為中心的。比如我2000年剛到云南時,公司從來沒有開過營銷工作會,沒有建立起現代營銷理念;還是沿用計劃體制下傳統的用電管理概念,每年召開用電工作會,仍是以“三電辦”為基礎的用電工作。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首先是國家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工作的機制也應從以計劃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相應地需要價值觀向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這是最大的變化。第二就是發展觀的變化。過去的發展觀是建立在資源無限的基礎上,潛在的假設為資源的非稀缺性,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今天人們終于發現我們的資源包括環境資源不僅是稀缺的,而且是有限的。過去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因而必須建立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帶有根本性的變化。只有這樣認識資源,才會有發展方式的轉變,才會由注重外延發展轉向更注重內涵發展,由粗放型發展轉向集約型發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特別是從黨的十七大到十一屆人大,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方針,這也必須作為電力發展的核心價值基石。這兩點是最根本的變化。
傳統核心價值之所以長期難以扭轉,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關鍵的就在于上述兩個觀念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其次,目前電力體制改革仍在探索前進,盡管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觀念的根本轉變遠未完成。例如,各發電企業在競爭中更加注重上規模,爭項目,圈資源;電網企業則被動地跟著電源建設走,為電源配套建設大規模送出線路,受端網絡特別是配網建設明顯滯后;而電網企業對“輸配分開”改革的理性預期也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對配網的積極投入。事實上,體制改革在客觀上加劇了電源規劃與電網規劃的脫節,從而使傳統的電力發展價值觀得以延伸,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重發輕供不管用”的傳統思維定式。應當說,這是有違改革初衷而始料不及的。
現在,我國的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發展觀已經出現了質的變化,就是更加注重關注人,關注民生。具體到電力的改革發展,就是要落實到高度關注用戶利益上。
電力行業面臨“二次創業”
記者:改革開放30年來,電力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該說對用戶的關注也在不斷加強,優質服務也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也是新的核心價值的體現吧?
肖鵬:當然。但僅僅強調優質服務仍是表層的。重建核心價值強調的是在任何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為電力用戶提供不間斷的、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是以提高供電可靠性為根本任務,以保障終端客戶用電需求為核心價值。這就要求發、輸、配、用各環節建立有機聯系與配合,僅靠發電規模與送出規模以及發電效率與送出效率的提高難以實現整個系統的整體價值。
設想在這次冰災中,如果電網結構更合理一些、配網再堅強一些、轉供能力更強一些,有可靠的電源支撐或保安電源,有完善的應急機制及手段,情況應會好得多。但目前電網結構特別是受端系統的規劃和建設滯后,其中城市配網和農網建設更遠遠落后于主網建設。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問題,就很難保證供電可靠性。僅靠客戶界面的優質服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記者:但是,要提高配網容載比,實現N-1乃至以上的運行準則,都需要大規模的投入。有些同志認為,在我國現實條件下,達到這些要求難度很大。
肖鵬:這就涉及到規劃與投資的重點問題,資金等資源是有限的,說到底還是核心價值的落腳點問題。建國60年來,包括改革開放30年來,發、輸、配、用四個關鍵環節,重點都放在前兩個環節,后兩個環節一直非常薄弱,網省公司的規劃也主要是主網規劃。配網投資過去還有貼費或管理費,后來都取消了,全部納入電網資本性投入。前些年電網投入大體上是“三三制”或略有波動,即50萬伏、22萬伏、11萬伏及以下各占30%左右,但即使11萬伏及以下的配網投入中,重點也是主要用于送出配套工程,中低壓網特別是中壓網的投入嚴重不足,用于電網結構優化的投入更是微不足道。
從重建核心價值的角度,電力工業面臨著新的轉型。如果說我們過去主要是較好地完成了發電能力的建設,實現了“一次創業”,取得了輝煌成就;那么,現在我們要重點加大對受端系統的投入,完成保障能力的建設,這就需要從電力規劃與投資戰略上進行大的調整。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我們需要完成“二次創業”。對此,我的三篇文章已作了詳細闡述。很高興這次能在貴刊將三篇文章一并刊出,歡迎行業內外的各方面人士予以批評指正。(來源:《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責任編輯:葉雨田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杜祥琬:創新觀念,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
2020-09-28能源,創新,觀點
-
PPT丨王繼業:電力系統儲能發展與挑戰
2020-10-14儲能,電力儲能,儲能應用 -
奮斗姿態書寫人生底色 銀隆儲能“小哥哥”的職場進擊姿勢
2020-10-12銀隆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汽車 -
鄒驥:通過發展清潔能源 提高中國公信力
2020-06-28鄒驥,清潔能源,綠色低碳能源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重磅 | 發改委發文7月起電價降5%
2020-06-29國家發改委,企業,用電成本,電費 -
李克強:放寬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 推動建立市場決定能源價格機制
2019-10-12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