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任正非:華為今天碰到的問題早有準備 這20句話讓全世界振聾發聵
記者:您提出基礎教育這個議題,是希望能夠給社會一個警示嗎?
任正非:我認為,社會就是應該有口號“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我們再窮也不能窮老師”。
記者:您打算為這個事情做點什么?
任正非:我們把華為公司做好,就給大家做了一個榜樣。華為有什么?一無所有!華為既沒有背景,也沒有資源,除了人的腦袋之外,一無所有。我們就是把一批中國人和一些外國人的腦袋集合起來,達到了今天的成就,就證明教育是偉大的。
【5G現在暫時還沒有充分發揮出用處,太快了】
澎湃新聞:在4G時代,我們感覺華為也是從眾多的競爭對手中領跑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原本以為在5G時代,迎接華為的是世界廣闊的天地。但是目前為止,外界設置的障礙是比較多的,剛才您也講華為對遇到的狀況是評估過的。我想問一下,接下來華為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去突破目前的困局?另外第二個問題,我們早上也去參觀了華為的兩個實驗室,還是覺得華為在基礎研究這方面也是投入了很多心力的,那國家大的環境也是提倡企業或者是高校做基礎研究,我想聽任總關于基礎研究這塊的想法。
任正非:有個老師辭職,說世界很大,她想去看看。我想說這個世界很大,還有好多地方我們可做5G的,我們暫時還做不了那么多。少數地方的拒絕不能代表我們在大多數地方被拒絕。而且5G實際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夸大了華為公司的成就。因為我們跑得太快了,我們的年輕人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一直講啊講,就把事情夸大了。實際上現在人類社會對5G還沒有這么迫切的需要。人們現在的需要就是寬帶,而5G的主要內容不是寬帶。5G有非常非常多的內涵,這些內涵的發生還需要更多需求的到來,還需要漫長的時期。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樣,浪潮來了,財富來了,趕快撈,撈不到就錯過了。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日本和韓國還是4G,日本、韓國把4G運用到非常好,就足夠滿足使用。我們的4G沒有用好,打開我的手機只有20~30兆,實際上我們提供的4G是可以到300~400兆,足夠看8K電視。但是我們的網絡,白天打開就只有二三十兆,只能看4K,沒法看8K電視。為什么?網絡結構不好。網絡結構不好是啥?還是沒有數學家在研究運營商的網絡結構。所以網絡結構性的問題沒有解決,5G用上來和4G差不多。就好比我嘴巴很大,但是喉嚨很小,我吃一大塊肉還是一口吞不進去。因此,不是5G的基站是萬能的,大家別那么著急。5G接下來估計還要進入毫米波,毫米波就是只要你多加一倍的錢,帶寬可以加一百倍,就是一秒鐘你可以下載幾十部高清視頻,這個我們已經在實驗室里面都能完全做出來。5G現在暫時還沒有充分發揮出用處,太快了。這次中央臺用來在深圳(5G)直播春節聯歡晚會,也只是個演示性作用,這種演示還不足以變成大規模的商業行為。
在技術研究上,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做“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干啥?就是我們向谷歌學習,谷歌的母公司賺了錢就去研究很難實現的東西,還研究長生不老藥,它也是為人類社會貢獻,把財富轉移到探索人類社會的未來去,我們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講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向谷歌學來的。就是把錢投出去,探索人類未來。我們支持給大學教授做基礎研究,他就像一個燈塔一樣,既可以照亮我們,也照亮別人。但是我們理解比別人快,所以做出的東西比別人快,僅此而已。
我們自己在編的15000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是把金錢變成知識,我們還有60000多應用型人才是開發產品,把知識變成金錢。我們對外面科學家的探索,就是給予適當的支持。
記者: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基礎研究就不適合由公司去做。
任正非:但是如果公司不做,我們就不能領導或領先這個時代,那我們就不能賺超額的錢,我們就不可能有超額的投資,那我們就變成一個代工廠了。我們為什么能胸有成竹一路領先?在電子上我們已經做出最先進的芯片ARM CPU、AI芯片,在光子的交換上,我們也是世界最領先的。在量子方面,我們在跟隨,至少在研究別人的量子計算機出來后,我們怎么用。
我們在電子、光子、量子這三者之中,有兩者是走在人類社會前面的,在量子計算是跟在后面的。所以開展基礎研究,才可能有超額利潤,才有錢做戰略投入,才能領導社會前進。外面的科學家歡迎我們,因為我們就是把他們當作燈塔,我們不侵犯他們的任何利益。美國有一個拜杜法案,賦予大學和非盈利研究機構對于聯邦政府資助的發明創造可以享有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從而產生了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強大動力。我們也按照拜杜法案,我們沒有什么私心,但我們不是和學校合作,主要是和教授合作,必須有這個領軍人物我才跟你合作。
【如何評價華為的基礎研究】
記者:如果您來評價華為目前的基礎研究,華為處于什么樣的技術水平?您個人的目標是什么?我記得兩年前您參加國家科技大會時,您說華為進入了無人區,現在是不是還是這樣一個水平?
任正非:總體來說,我們對自己的基礎研究評價應該還不夠滿意,為什么呢?這30年,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但是在物理學、化學、神經學、腦學……其他學科上,我們才剛剛起步,還是落后的,未來的電子科學是融合這些科學的,還沒有多少人愿意投奔我們。所以,我們在科學構建未來信息社會的結構過程中,我們還是不夠的。
關于無人區,當時最主要是講“時延”問題,比如現在無人駕駛等都是時延問題。前段時間,我太太和我小女兒在歐洲乘坐德國無人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狂奔了兩個多小時,歐洲已經在進入L3階段的無人駕駛。大家也看到我們和奧迪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合作,也是L3階段。無人駕駛最高是L5階段,達到L5階段5G開始起作用,但是還有時延問題。
所以,現在真正無人區的探索就是降低時延,任何電路都一定有電容、電阻,一定會產生時延,人類社會要求無時延的時代是不存在的。時代發展進入飽和曲線階段,我們剛好在這個曲線的平頂上,新公司很容易追上我們。這就是我們認為未來的風險。你們看,現在做一個電子產品多簡單,買幾個芯片一搭就出來了。我們的優勢慢慢也不再是優勢,這個領域里,我們擔憂也跑不動了。
這次總理去比利時參觀了IMEC的一個設計平臺,總理看到這個平臺能把人類電子帶寬提高到3納米和1納米。如果到了極限,還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石墨烯這時也還不能替代硅,怎么辦?我們就把芯片疊起來,但最大的問題是要把這兩個芯片中間的熱量散出來,這也是尖端技術。所以說,熱學將是電子工業中最尖端的科學,這方面我們的研究也是領先的,就是太抽象了。所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們都在找路,但如果慢慢找來找去找不到,追兵也很快到了。
【做百年老店是非常困難的,最主要的是要去除惰怠】
記者:之前與一位企業家做交流,他說過一句話“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擔心被別人追趕上,擔心用戶拋棄自己的公司。”我想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擔心?
任正非:這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是形容詞,我們也天天說。如果真是這樣子,就根本跑不動了。我們還是胸有成竹的,但是說話總是要夸大一點,好像自己真的是很擔憂,大家不要聽那些形容詞。
記者:那“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任正非:一定。
記者:但不一定是“下一個”?
記者:其他公司都在說要做百年老店,要做傳承。
任正非:做百年老店是非常困難的,最主要的是要去除惰怠。曾經有首長說要總結一下華為公司的機制,我說首長您別總結,前20年是積極進步的,這10年是退步的,為什么?就是人們有錢就開始惰怠了,派他去艱苦地方不愿意去,艱苦工作也不愿意干了。如何能夠祛除惰怠,對我們來說是挑戰。所以我們強調自我批判,就是通過自我批判來逐漸祛除自我惰怠,但我認為并不容易,革自己的命比革別人的命要難得多得多。
【華為決不會造車】
記者:去年華為人力資源研討會,大家給您提了一堆意見,總結成十宗罪。您覺得大家提的這些意見是否有道理,您按照這些意見去改進了嗎?
任正非:十宗罪,我們把它都貼心聲社區的網上了,讓18萬員工去批判,大家就討論應該怎么改。這樣會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使我們的一些內部的機制逐步地轉變。我看心聲社區一般只看批評,說好話的我就過濾過去。因為我要看到底基層發生了什么情況,管理層做得對不對。發現后,再找個人去調查一下是不是存在這樣的問題。
記者:您談了很多基礎研究的內容,您年輕時有沒有想過自己將來當一個科學家?您現在是不是覺得自己的人生走錯路了?第二個問題,您剛才也講到華為現在錢很多,不知道往哪花。華為的產品做得非常好,前段時間有個傳言,說“華為要跟袁隆平合作搞海水稻”,很快華為就聲明這是個假新聞,但是在這個傳言背后,可能反映了很多人希望華為能夠做更多、更好的產品,請問華為有沒有跨界的想法?
任正非:第一,華為公司幾百人的時候,對準一個“城墻口”沖鋒,幾千人、幾萬人、十幾萬人沖鋒還是對著同一個“城墻口”,并沒有轉變,而且我們每年對一個“城墻口”的炮擊量已經超過150-200億美金,這還僅僅是研發費用,其他部門也在沖鋒,加起來大大超過這個量了。我們只有集中在一個點上突破,才能在人類社會中立足。當我們要拖上很多“拖斗車”、“馬車”、“黃包車”……的時候,我們這個“高鐵”也跑不動了。
錢多得花不出去,那只是一個說法,我們都是加大對未來的投資,要把錢花出去、花好也是不容易。每個部門要花錢,預算審查也是極其嚴格的。比如我們撥了36.8億美金戰略費用,他們怎么花沒有壓力嗎?還有,我們有一個華為大學,培訓的大多數是讀了博士、碩士,包括還有很多海外名校畢業,實踐幾年很成功的員工,回來受再教育,然后再出去,再教育、再出去。這費用高得不可想象。華為大學現在還沒有修好,下次歡迎你們再來參觀。
記者:任總,您講過“接下來的智能世界可能會有非常非常多的機會”,華為在多個領域已經成為了領導者,從芯片到服務器、云端,在全球也沒有一家可以對標的企業了。華為在業務上有沒有邊界,邊界在哪里?因為不少合作伙伴擔心華為搶了他們的生意。
任正非:其實我們做的就是“管道”,給信息流提供一種機會。我們做的服務器存儲不就是“管道”中的一個“水池”嗎?終端不就是“水龍頭”嗎?所有這些技術都是一脈相通的。為什么華為終端的技術進步那么快?是因為我們在管道技術上的戰略儲備很多,我們用不完,就把這些部門劃給終端,科學家都為它們服務,所以很快就躍上來了。因此,跨界這個問題,我們是永遠都是不會做的。前天西方記者也問我“你們會不會造汽車?”我說,我們永遠不會造汽車。我們是做車聯網的模塊,汽車中的電子部分——邊緣計算是我們做的,我們可能會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但是它不是車,我們要和車配合起來,車用我們的模塊進入自動駕駛。決不會造車的。因此,我們不會跨界,我們是有邊界的,以電子流為中心的領域,非這個領域的都要砍掉。
【中國首先還得重視教育】
記者:您對于未來科技行業的走勢是怎么看的?因為華為從來不站隊,但是現在這種大國博弈的情況下,華為還有可能獨善其身嗎?
任正非:如果將來會出現中美博弈,中國首先還得重視教育。我們在海外派遣員工有4萬多名,為什么大多數員工都不愿意回來?孩子上學問題,回來以后怎么插班,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樣。這樣一系列問題,讓我們的員工流動不起來,孩子回不來。即使在非洲,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學校,但是回到深圳就進不去學校。因此教育是我們國家最緊迫的問題,要充分滿足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每個家長最操心就是孩子。因此,盲目的人口紅利化是錯誤的,因為社會的生產方式是走向人工智能。
東風汽車的竺總問我,我說“中國無人駕駛可以從拖拉機做起”,我們不與西方同一個軌道競爭,就把拖拉機做到24小時耕地,不怕蚊子,不怕下大雨,不怕爬高山,農業生產效率不就提高了嗎?
責任編輯:電朵云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曹志剛:我們期待風電成為中國的主力能源
2020-11-17風電,能源,主力能源 -
張鈞:未來配電網內涵特征與發展框架研究
2020-11-03配電網,智能配電網,智能配電網建設研討會 -
杜祥琬:創新觀念,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
2020-09-28能源,創新,觀點
-
PPT丨王繼業:電力系統儲能發展與挑戰
2020-10-14儲能,電力儲能,儲能應用 -
奮斗姿態書寫人生底色 銀隆儲能“小哥哥”的職場進擊姿勢
2020-10-12銀隆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汽車 -
鄒驥:通過發展清潔能源 提高中國公信力
2020-06-28鄒驥,清潔能源,綠色低碳能源
-
習近平:持續增強電力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2020-11-02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 -
重磅 | 發改委發文7月起電價降5%
2020-06-29國家發改委,企業,用電成本,電費 -
李克強:放寬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 推動建立市場決定能源價格機制
2019-10-12配售電業務市場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