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云集的翻譯市場,什么才是突圍法寶?
近年來AI技術的應用成果似乎喜憂參半,但巨頭們大張旗鼓的行動卻無法掩飾對這項技術的看好,而AI技術的落地越來越傾向普惠性也讓不少細分領域得以枝繁葉茂,比如翻譯。2006年,谷歌推出在線翻譯APP;2012年,有道翻譯官上線;2013年,百度上線安卓版翻譯軟件;2015年,微軟上線正式版翻譯應用;2016年,騰訊上線翻譯君……
AI的繁榮以及對AI的渴望讓巨頭們至今熱情不減。比如最近牛津大學出版社與搜狗達成合作,為其輸送牛津詞典相關內容;百度聯合攜程推出WIFI翻譯機;谷歌翻譯于去年重返中國市場等。
目前的翻譯排頭軍有國內的百度、科大訊飛、網易有道、搜狗等,國外則有谷歌、Facebook、微軟等,而且各家目前的翻譯技術都在日益精進。事實上,巨頭扎堆翻譯領域與翻譯技術的進化以及商業化潛力密切相關。
技術是硬實力,也是硬道理
谷歌早在2016年便推出可商業部署的神經系統機器翻譯(NMT),而且當時準確率可達86%,另外谷歌在去年年底還宣布在中國北京成立谷歌AI中心,其AI翻譯的技術或將在不久后取得新成果。
再看國內,百度于2015年便在百度翻譯APP上線了NMT系統,而且在2017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也秀了一次中英雙語同聲傳譯,同時李彥宏還介紹其準確率能夠達到95%,足見百度在AI翻譯技術的改善上也是孜孜不倦;網易有道也在去年5月上線了NMT技術,雖然來得有些晚,但卻絲毫不影響加固自己在翻譯賽道上的護城河。
而AI翻譯技術的進步離不開不斷的學習,以谷歌的AI翻譯學習過程為例,據悉其系統使用人類監督的神經網絡,首先需要比較平行文本,即以前由人類翻譯過的書籍和文章,其次再通過比較這些平行文本中的大量數據,從而學習任意兩種指定語言之間的對等關系,并獲得在它們之間快速轉換的能力。
可以看出,AI翻譯技術的進化是以大量學習資料為前提的,簡單來說可以是缺哪兒補哪兒,而好的數據資料就像優質的教育資源一般,能夠培育出優質的AI學生。
進擊的巨頭加上此起彼伏的NMT技術革新,成為了AI翻譯領域的常態。依靠大量人工翻譯的結果文本,翻譯技術才能夠不斷在吸收和學習中提高翻譯的準確率,比如騰訊在最近的一次與中外翻譯公司的合作中提到的時政與專業類別翻譯由于受特定語境的影響較大,也是AI翻譯技術一直渴望攻克的難點。而中外翻譯公司的人工翻譯文本相當于一個營養源,不斷喂食騰訊的機器翻譯技術,幫助其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
一邊是近乎100%準確率的人工翻譯,一邊是尚不完美、嗷嗷待哺的機器翻譯技術,用數據喂養技術的訓練方式是否最終會讓后來者騰訊的AI翻譯技術實現彎道超車,需要拭目以待。
就以上幾個案例來看,翻譯能力的進化過程本質上就是AI技術的進化,通過給技術喂養各種翻譯數據,從而使其習得越來越接近于人工翻譯的水平。總的來說,就技術層面而言,在翻譯領域的AI可以代表一定的技術實力,這也是AI時代各巨頭愿意扎根這一領域的直接原因,打好了技術基礎,就有能力面對后AI時代的“刀山火海”。
商業化碩果的誘惑
巨頭都有習慣性的商業化思維,尤其在技術變量因子影響力愈來愈大的今天,一邊開發技術,一邊給產品植入商業化的基因也是大家公認且常用的產品思維。從某些特定的角度來考慮,產品的價值就要用金錢來衡量。
所以,開發翻譯軟件,不論是谷歌十多年前的決定,還是騰訊的突然開竅,都難以逃離“產品的商業化”這一課的修煉。而這個修煉,也必然起于翻譯領域商業化碩果的誘惑。
目前為止,谷歌、百度、微軟等在變現上都比較保守,或者說他們不以盈利為目的,定位更符合免費翻譯工具,細究一下,谷歌、微軟等甚至沒有搭載任何廣告,而百度也只有在首頁有半個界面的信息流廣告。
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翻譯技術的價值轉化能力已經有比較驚人的表現。比如以有道翻譯官為代表的含有在線人工翻譯服務的APP。據悉,網易有道去年宣布人工翻譯訂單突破100萬單,可以看出線上的C端和B端需求都比較強烈,雖然C端翻譯需求比較分散,B端翻譯需求主要集中于線下,但是隨著眾包模式的興起,線上翻譯聚集的專業譯員和響應速度已經不比線下差。
長遠來看,由于線上翻譯效率和結果的優化,C端翻譯需求的穩步增長毫無疑問,在這一部分用戶流量帶動下,加上線上翻譯價格的優勢,B端需求未來出現爆發性增長并非不可想象。
顯然,翻譯技術的商業化潛能已經被一些公司所證明,而且大家都還在奮力挖掘這座龐大的金山。從騰訊最近與中外翻譯公司的動作也可以看出,翻譯領域的藍海關鍵詞有兩個,一是B端需求的持續膨脹,二是線上翻譯紅利的持續性。這可理解為翻譯市場的新零售化現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不少巨頭都把翻譯當成“公益事業”來做的時候,機會可能就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因為用戶的消費升級如果轉移到這個領域來,再結合技術的持續進化,想象空間顯然非常大,到時候極有可能出現的一幕就是,巨頭們“倒戈”商業化路線,做回本我。
巨頭陣突圍法:新場景、二次紅利、剛性切入點
不管怎樣,翻譯市場儼然一個巨頭林立的練兵場。不論進場先后順序,大家已然心知肚明的是,這條賽道未來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和機會。如今,就AI本身具備的前瞻性以及應用廣泛性,加上翻譯這一跨越人與人溝通障礙的必經之路而言,場內玩家要突圍,為自己樹立堅固的護城河,可以從幾個點入手。
其一,與AI落地的核心思想一致,給AI翻譯落地套上撒網思維,搶奪新場景。從百度等巨頭在AI上的頻繁動作可知,無應用,不商業。不論是百度宣布無人車量產時代的即將到來,還是阿里用AI來提高養豬技術,AI最終只有與實際問題和需求關聯起來,才算真正具備一定的價值。
AI翻譯繞不過交流溝通,眼下,旅游、商貿、展會、教育等領域都存在大量的翻譯需求,所以對巨頭們來說,看準這些領域的落地機會就好比抓住了一片小藍海,甚至捷足先登者可能會利用AI制造出馬太效應。攻城略地之后,AI翻譯筑起的連鎖壁壘就可能為自己帶來難以想象的發展空間,坐享其成。
其二,利用AI翻譯技術二次發掘流量紅利。巨頭的優勢在于流量,而流量是創造價值的基礎,有了流量,也就有了新技術、新產品的天然試驗場。比如Facebook最近又推出了新的翻譯技術來滿足用戶各種對話場景的需求,早先微信也嵌入了類似的翻譯功能。
對于Facebook這樣的國際化社交應用而言,AI翻譯技術就是將潛在需求顯性化。如果效果不差,用戶自然也樂意嘗試這類技術,那么10億用戶對Facebook的AI翻譯而言,就是唾手可得的流量紅利。原理也不難理解,僅僅是新功能滿足了舊需求而已。
轉而觀察場內的巨頭們,也有類似的應用場景。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阿里的電商購物等等,這些場景的流量一定比例上都能夠與AI翻譯技術產生供需匹配,而且翻譯的應用本身也有利于幫助這些巨頭打開國際化的大門,吸收不同國家的用戶。
其三,有醒目的剛性切入點。谷歌、百度們目前還把自己定位為免費的大眾翻譯軟件,可能就是從普羅大眾的角度出發來滿足用戶需求的,而且這種打法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用戶對語言的獵奇心理,所以有比較可觀的下載量。從運營策略出發,這姑且可以理解為一種低價(免費)搶占市場的行為。
從垂直領域出發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以旅游切入的出國翻譯官,以語言切入的日語、英語等翻譯軟件。目前市場內不止巨頭,還有一眾中小玩家,可謂魚龍混雜。所以垂直代表著差異化,差異化后如果具備持久的作戰能力,比如翻譯技術的提升或者是附加價值的融入等,都有可能幫助場內玩家殺入一條血路。
可以確信的一點是,AI賽道內的玩家首先必須遵循“唯技術論”,其次才能考慮商業化的事情。同理,翻譯不可能跳脫AI的命運年輪,不論是高高在上、狼吞虎咽的巨頭,還是如履薄冰、思前想后的小玩家們,都要先琢磨好技術這一“原料”,然后才能造出飛機和大炮,用來突圍,甚至用來發現新大陸。
責任編輯:任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