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回首,似乎就在不知不覺間,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為了這樣的碧水藍天,環保人實打實地打拼了一年。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2017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對我國目前生態環境的總體狀況進行了全面盤點。
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2017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向好。”公報顯示,重點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同比總體下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具體來看,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9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全部城市數的29.3%;2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0.7%。
對比《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一升一降”將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趨好的態勢勾勒清晰:2017年,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從84個上升為99個,達標城市比例上升4.4個百分點;超標城市從254個下降至239個,超標城市比例下降4.4個百分點。
2017年,一直備受矚目的PM2.5年均濃度出現“雙降”:PM2.5年均濃度范圍為10μg/m3~86μg/m3,平均為43μg/m3,比2016年下降6.5%;超標天數比例為12.4%,比2016年下降1.7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第一批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更值得一提:2017年,74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2.7%,與2013年相比上升12.2個百分點,升幅顯著。
可以看出,“大氣十條”實施5年來,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
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細顆粒物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
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
截至2017年,“大氣十條”確定第一階段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2017年,我國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進,土壤環境風險有所遏制,生態系統格局總體穩定,有的領域已呈現出局部改善的趨勢。
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提升,Ⅰ~Ⅲ類水體比例達67.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3%;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面開展……
環境質量的改善不只給了我們進一步推進污染治理的信心,也更加說明我國有能力解決好城市在快速發展中的環境污染難題。
措施得力持續攻堅
成效的取得離不開國家治理和改善環境的決心與意志,更離不開得力舉措的扎實推進和實施。
一系列數字見證了過去一年的努力: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清理整治涉氣“散亂污”企業6.2萬家;
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94萬多戶,削減散煤消耗約1000萬噸,淘汰燃煤小鍋爐5.6萬多臺,京津保廊上萬平方公里區域基本實現散煤“清零”;
2050個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完成事權上收,全面實施“采測”分離;
持續開展長江經濟帶地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執法專項行動,排查出的490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清理整治;
全國實施行政處罰案件23.3萬件,罰沒款數額115.8億元;
完成鋼鐵等8個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情況排查評估,檢查企業1.2萬余家次……
2017年,各地同樣在持續不懈地攻堅克難:
浙江省深入實施“水十條”,全省河道“黑、臭、臟”等感觀污染基本消除;
山東將“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的范圍由7個傳輸通道城市擴大到全省17市;
河北、安徽等省大力推動排污許可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
不難看出,正是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環境污染治理的各項措施落地實施,過去一年,天才更藍,水才更清。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雖有所改善,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緊迫性和長期性沒有改變,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從報告分析來看,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依然是我國大氣污染最重的區域、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濃度不降反升、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36個重點城市和長江經濟帶黑臭水體整治壓力大、土壤污染總體狀況不容樂觀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
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攻堅。接下來,我們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相關鏈接
福建大氣環境質量以優良為主
本報記者魏然福州報道 福建省政府新聞辦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7年環境狀況公報。去年,在降水量同比減少39%、主要江河徑流量同比減少47%的情況下,全省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水平。
公報顯示,去年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水平。12條主要河流Ⅰ類~Ⅲ類水質比例為95.8%,閩江、九龍江、敖江流域分別為98.3%、91.3%和100%。大氣環境質量以優良為主。全省68個縣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7.9%;9個設區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6.2%,PM2.5年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7.2%。其中,廈門、福州分列全國74個重點城市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全省森林覆蓋率為65.95%,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2017年,福建省實施潔凈藍天工程,在治理、提升、聯防聯控上下功夫,重點實施了工業源治理、清潔能源推廣等120多個工程項目,并在臭氧污染防治上完成了600多個VOCs治理項目。實施清新水域工程,在污染治理、小流域整治、水源地保護上下功夫。2017年,重點推進工礦企業污染防治、城鎮生活污水治理等10個方面142個項目,完成造紙等六大行業清潔化技術改造。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在擴能力、清存量、強監管上下功夫。
吉林全省水質狀況總體穩定
本報見習記者呂俊長春報道 2017年,吉林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9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3%。
據介紹,9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年均濃度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同比持續下降;主要江河水環境質量、主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主要湖泊(水庫)水質狀況良好,全省水質環境狀況總體上保持穩定,同比無明顯變化。
2017年,全省41條江河85個國控監測斷面中,Ⅱ類水質監測斷面29個,占34.1%,同比無變化;Ⅲ類水質監測斷面32個,占37.6%,同比上升4.7%;Ⅳ類水質監測斷面7個,占8.2%,同比下降2.4%;Ⅴ類水質監測斷面4個,占4.7%,同比無變化;劣Ⅴ類水質監測斷面13個,占15.3%,同比下降2.3%。
遼河流域在吉林省境內共監測了4條河流,共計9個監測斷面,達到本年度水質控制目標要求的斷面有兩個,達標率為22.2%,總體水質較差。其中,Ⅱ類水質斷面1個,占11.1%;Ⅴ類水質斷面3個,占33.3%;劣Ⅴ類水質斷面5個,占55.6%。
遼河干流7個監測斷面中,遼河源斷面為Ⅱ類水質,攔河閘、周家河口和四雙大橋斷面為Ⅴ類水質,西遼河大橋、河清和城子上斷面為劣Ⅴ類水質。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