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證認購陷入停滯狀態
“支持綠色能源,爭做認購先鋒!截至目前已有1738名認購者,共認購27185個綠證!”——打開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平臺網站,在一幅幅風場和光伏電站宣傳圖片下方,有這樣一行專門采用高亮字體顯示的統計數據。與不斷滾動的宣傳照片不同,在記者接連6天的查看中,這組實時反映認購交易情況的數據卻一直沒有變化過。
平臺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核發風電和光伏綠證累計超過2180萬張,27185張的實際成交量僅占核發量的約0.12%。面對記者關于“綠證成交量為何偏少”的提問,有行業專家給出了“何止是少,根本就是沒有成交量”的回復,并稱“配套強制政策到現在都還沒有,所以不想再評論此事了,沒法兒說”。
作為“完善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和創新發展機制的重大舉措”,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推出的綠證交易制度被定義為“有利于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對凝聚社會共識、推動能源轉型具有積極意義”。主管部門也明確鼓勵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自愿認購綠證。
那么曾被寄予“支持綠色能源發展”厚望的綠證,為何會陷入“少人問津”的境地?綠證得不到市場“認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低迷的表現能否改觀?
認購與否幾無差別
綠證于去年7月啟動自愿認購之時,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國能日新系統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等都是首批完成綠證認購的“先鋒”。
“最初公司很想支持和推動綠證的交易,所以非常積極。”參與首批交易的某新能源企業相關負責人張某告訴記者,彼時公司一次性投入約200萬人民幣認購了一批綠證,“當時我們想拋磚引玉,讓市場火起來。但作為一家企業,我們不可能一直‘拋磚’,免得到最后把手里的‘玉’也拋出去了。”
“而且就‘增強企業影響力、提升品牌社會形象’而言,我們目前并沒有明顯的體會。”張某表示,“雖然公司斥資購買了綠證,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上,并沒有感覺到與以前或者和其他沒有購買綠證的公司有什么不同。”
據一位接近綠證交易平臺運營方知情人士透露,在目前階段,購買綠證只能證明消費了綠色電力,并沒有實質性的獎勵。企業認購綠證多是用于自我宣傳。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在今年2月初購買的28張綠證就是為了舉辦會議時宣傳“綠色”形象:“購買綠證可以覆蓋會議的電力消費,打造綠色會議。認購時,在同等價格下優先考慮公司的合作伙伴。”
企業、機構可作宣傳之用,個人購買者又是出于何種考慮?某燃氣電廠職工告訴記者:“通過單位領導推薦才知道有綠證。雖然領導沒有硬性要求我們去買,但很多人都買了,我也買了2張。算是一種個人榮譽,沒有實質性作用。”另一位以個人名義購買了多張綠證的人士則告訴記者:“我就在去年綠證啟動會的現場,所以就買了幾張。之前聽說使用綠色電力對個人會有一些優惠政策,還是很期待的。”
價格是國際平均水平10倍以上
“綠證核發數量多,而購買綠證的需求量并沒有那么高,供過于求。”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購買綠證在1000個以上的企業只有5家,而且多與環保行業有關,“綠證在能源圈外的知名度并不高”。
據記者了解,其實一些大型跨國公司一度對國內的綠證交易懷有熱情。“比如蘋果公司是有購買綠證傳統的,在很多國家都買,但是他們覺得中國的綠證太貴了。”知情人指出,國內的綠證價格是國際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國內推出綠證最主要的目的是替代補貼。但在國際通行做法中,特別是在自愿認購階段,賣綠證不影響拿補貼,綠證只是額外的支持。在中國完全不是這樣。”
另一方面,對于國內企業而言,使用綠色電力的意識尚處萌芽階段。“國內企業可能還不太適應。去年有排行榜總結了世界500強企業采購綠證的數量,像英特爾、蘋果、亞馬遜等企業都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國內的阿里巴巴、百度等同類企業名次都相對靠后。中國企業好像并不在意這樣的排名,與國外企業相比,兩者根本不在同一頻道上。”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指出,目前企業認購綠證大部分還是源于對環保的情懷性支持,更多是為了體現一種態度。“類似于摩拜這樣的企業,更加貼近普通消費者,可能購買的意愿更加強烈。而電網和傳統煤電企業對于這樣的支出則很慎重。”
“相關的管理機構和平臺應該多做宣傳和推介,在這方面企業能做的很有限。”張某說。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讓綠證在能源行業內外都保持一定的熱度也是目前推廣的難點之一。因為很多政策還在調整中,價格體系也可能有一定的改變。所以,現在不是做宣傳的好時機。”
“強制”交易細則爭議頗多
采訪中,有觀點將認購少的原因指向了“自愿”,并指出根本解決辦法在于實施“強制”交易。
按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去年2月發布的《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發改能源[2017]132號),將根據市場認購情況,自2018年起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今年3月23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也已明確寫明,各省級電網公司制定經營區域完成配額的實施方案,指導市場主體優先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在市場機制無法保障可再生能源電力充分利用時,按照各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配額實施方案進行強制攤銷。
2018年即將過半,但據上述知情人透露,配額和綠證強制約束交易何時能夠啟動尚無定數。
“配額是按年度滾動制定各省級行政區域的全社會用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總量的最低比重。目前配額和綠證的考核對象暫定為售電企業:一方面是電網公司,它代表了大部分的直接用電方和參與直購電的用戶;另一方面是各售電公司,它代表著其范圍內的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此外還有自備電廠,它們自發自用,也代表了一種用戶類型。”據他介紹,配額和綠證的考核方式及比例問題是當前頗具爭議的難點。“就考核方式而言,企業可以通過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來滿足配額指標,如果消納的可再生能源電量達不到配額的比例,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綠證的方式完成配額。但如果企業沒有完成配額,也沒有買夠相應的綠證怎么辦?目前的解決方案是讓相關企業向電網購買‘替代證書’。這種替代證書的價格得根據‘電網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成本等因素’確定。但目前各方對于這一方案還一直有不同看法。例如,價格制定是否科學合理、對綠證價格會產生什么影響等問題,都是爭論焦點所在。”
而事關考核比例,在《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考核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已經給出了各省級行政區域2018年、2020年的總量配額指標和非水電配額指標。“配額和綠證如果強制交易,一定也會分省考核,各省比例不同。如何確定這一比例,各省也是各有各的想法。”
“替代補貼”的目的仍難達成?
按照試行規定,綠證的認購價格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或者通過競價確定,但不得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出售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后,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
可見,綠證交易制度誕生之初就肩負著替代補貼的使命。然而,面對拖欠已久的巨額補貼,上述知情人士也坦言,雖然推行綠證最主要的目的是替代補貼,但在自愿認購階段還難見實效。“如果下一步實行強制交易,實現這一目標可能會有希望。但由于具體的規則還沒有最終確定,所以也不好說對于填補補貼缺口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有統計指出,截至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經突破千億元。另一方面,根據交易平臺的掛牌情況,大部分風電綠證的標價都只在200-300元/張,5月2日成交的最低價格更是低至137.2元/張。按照目前平臺核發的2180萬張綠證計算,即便是成交價達到500元/張的水平,全部售出的總價也只在百億元左右。
彭澎也直接給出了“綠證不可能彌補補貼缺口”的明確回答。她認為:“補貼還是要靠大面積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來解決。即便日后通過強制配額考核,主要目標也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而不是填補補貼缺口。”
可以看出,綠證問題千頭萬緒、積累已深,不管是從27185個綠證的總估值不足1000萬元來講,還是從認購率僅約0.12%且強制交易啟動時間待定等表現來講,綠證交易制度距離“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的初衷還很遠。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