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依托衛星遙感技術加強國家生態環境遙感監管
2018年5月9日凌晨,高分五號衛星發射。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負責人就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和高分五號衛星的技術特點等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依托衛星遙感技術開展統一的生態監管的意義是什么?
答: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組建生態環境部。要求整合環境保護和國土、農業、水利、海洋等部門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權,加強環境污染治理,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對照生態環境部“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和執法”職責,國家生態環境遙感監管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具有宏觀、快速、定量、準確等特點,經過5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從可見光發展到全波段、從傳統的光學攝影演變為光學和微波結合、主動與被動協同的綜合觀測技術,空間、光譜、輻射、時間分辨率持續增加,具有大范圍、全天時、全天候、周期性監測全球環境變化的優勢,成為監測宏觀生態環境動態變化最可行、最有效的技術手段。
同時,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是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衛星遙感環境監測與監管應用,可推動我國環境監測由點上向面上發展、由靜態向動態發展、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是實現環保精細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依托衛星遙感技術加強國家生態環境遙感監管,必將在生態環境部“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和執法”工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技術支撐。
問:請介紹一下近幾年遙感手段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情況?
答:衛星遙感監測具有覆蓋范圍廣、獲取信息量大、便于進行長期動態監測等優勢,是天地一體化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環境遙感工作,積極推動衛星遙感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目前,已成功實現了水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和環境監管等遙感監測業務化運行,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監管等提供了有力支撐,應用成效顯著。
在大氣環境遙感方面,實現了全國秸稈焚燒、灰霾、大氣顆粒物、二氧化氮、沙塵等遙感動態監測,并在重污染天氣應對、國家重大活動(如杭州G20峰會、北京APEC會議、北京奧運會等)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水環境監測方面,實現了全國重點湖庫水華、富營養化、飲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體、流域岸邊帶、良好湖庫等遙感動態監測,開展了300多個飲用水水源地、30多個重點城市黑臭水體、80多個良好湖庫等遙感監測與應用工作,有力支撐了我國水污染防治。
在生態環境遙感方面,實現了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海岸帶動態變化、土壤污染風險防控等遙感監測,完成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724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遙感核查。遙感監測結果被納入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分體系,有力支撐了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考核和評價工作。
在環境執法、應急、核安全等環境監管應用方面,持續開展秸稈焚燒、飲用水水源地等專項環境執法遙感監測,近海海域溢油、自然災害等環境應急遙感監測,全國在建和擬建核電廠建設、核電溫排水等核安全保障遙感監測,全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監管等遙感監測,以及污染源、違規排放、非法開發等中央環保督察遙感監測,并在突出環境問題處理、責任追究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例如,2017年,按照中辦國辦關于祁連山通報要求和生態環境部管理需要,完成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的監督執法專項監測;落實祁連山中辦國辦通報,技術對接和溝通青海、甘肅兩省,完成祁連山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根據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工作需要,提供7個省區遙感影像和監測報告,完成甘肅河西走廊水電開發遙感監測,上報專報1期、專題圖件4套,提取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流域水電開發信息150個,有力支撐了中央環保督察和環境監管執法。另外,在數據產品服務方面,生態環境部向全國200多家相關單位分發遙感數據產品,數據覆蓋我國大部分地區,環境遙感業務運行支撐和服務能力逐步提高。
問:《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提出“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那么環保領域生態遙感監測是否有能力達到要求?
答:首先,回答是肯定的。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是開展統一生態監管的基礎工作,包含天—空—地面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在衛星監測能力方面,生態環境部在衛星遙感能力建設上,近幾年取得了顯著進展,彰顯了國家對生態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2008~2012年,國家先后發射了環境一號A、B、C三顆小衛星并組網運行,2012年建成了環境一號衛星環境應用系統,初步實現了業務化運行。目前,除在軌運行的3顆環境一號衛星和今天發射升空的高分五號衛星之外,生態環境部還是高分一號衛星的主用戶。另外,生態環境部積極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論證,經協調努力,與生態環境部密切相關的26顆環境監測后續衛星均被納入規劃。其中,生態環境部作為牽頭用戶的衛星共有12顆,包括4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系列(即高分五號衛星、高光譜觀測衛星、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精度溫室氣體綜合探測衛星)和8顆環境一號衛星后續星系列(即4顆16米光學衛星、4顆5米S波段雷達衛星)。其中,作為環境一號衛星后續星的兩顆16米光學衛星2016年獲批立項、正在研制,1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和1顆高光譜觀測衛星2017年獲批立項并啟動研制,1顆高精度溫室氣體綜合探測衛星今年也將立項。同時,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還建成了可同時接收多顆衛星數據資源的地面配套設施。這些作為牽頭用戶和主用戶的在軌和待發射的30顆衛星遙感能力建設,將形成高空間、高時間、高光譜分辨率和全譜段、全天候、全天時觀測的優勢,屆時將大幅提升生態環境部環境管理的定量化和精細化水平。
在航空遙感監測能力方面,完成了8架無人機購置與系統集成,配備了高分辨率光學相機、紅外相機、視頻攝像機等無人機載荷,形成了集成一體化的無人機環境監測系統,填補了環保系統航空環境遙感監測的空白,初步形成了突發環境事件、重點區域環境污染等無人機監測能力。
在運行保障能力方面,2010年,生態環境部建成了衛星中心業務大樓,構建了環境衛星環境應用系統,使我國首次擁有了集衛星數據獲取、加工、提取、綜合分析與業務化應用于一體的衛星環境應用平臺;建成了全國十年生態變化遙感調查評估系統平臺,環境遙感業務運行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建成了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環境應用示范系統平臺,提升了環境遙感的定量化和精細化水平;新建了衛星遙感數據接收站,具備了同時接收9顆國內外衛星數據資源的能力,為環境遙感監測的業務化運行提供了基本的數據保障。
在地面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方面,《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中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的要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并實行嚴格保護,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高度,對生態保護作出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
為落實國家和生態環境部“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指示精神,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并提出構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的建議,2017年10月,項目初步設計方案和投資概算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總投資經費近2.9億元,新增土建面積1萬余平方米。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項目建設工作,2017年8月成立了李干杰部長擔任組長、黃潤秋副部長和翟青副部長擔任副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成員由相關司局主要負責同志組成,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監測司。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作為項目的實施主體,成立了項目實施管理辦公室。目前,項目建設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現已完成信息系統監理、總集成、信息安全等信息系統總體建設相關招標工作,正在開展標準規范招標,以及業務系統和軟硬件招標技術文件編制工作,預計今年6月信息系統建設任務將全面展開。土建工程建設方面,正在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要求,開展施工圖設計,并抓緊辦理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等相關手續,開展工程量清單、工程監理、工程總包等招標前期工作。項目將于2020年全面建成。
綜上來看,生態環境部在衛星、航空遙感能力建設以及生態紅線監管能力建設方面,都已經具備了構建形成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的能力和保障條件,系統建成后,將有力支撐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和統一監管等環境管理和生態保護工作。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