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基本消除
日前,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發布了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報告。該報告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經基本消除,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成就顯著。
為系統監測十年來地震災區的環境變化與災后重建進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于今年3月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科研人員基于十年間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通過空間遙感認知汶川震后動態變化,全面評估了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對震區堰塞湖情況進行的監測與評估表明,至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已成為風景區和重要水利設施,并修建了路橋,基本解決了地震堰塞湖給當地群眾生活帶來的影響。
十年間堰塞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績,堰塞湖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汶川地震災區通過重建設計具有了重要旅游價值。
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經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但新發滑坡災害等同時存在,如2010年新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右岸山體滑坡、2013年南壩鎮山體滑坡等,需持續進行災害風險判別和監測。
項目還對汶川震區及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重點受災區植被恢復情況進行了動態監測和評估。科研人員發現,與地震初期相比,2018年該監測區域整體植被覆蓋趨于增加,61%的區域植被覆蓋度增加明顯,63%的地區水土流失強度逐漸減弱。地震對岷山山系東部和邛崍山系中部、北部的大熊貓棲息適宜分布區影響較大,植被受損嚴重,2013年開始,植被經歷過渡期后逐步轉為持續恢復狀態;位于臥龍保護區東北部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耿達基地經過多年修復重建,場館、道路等基礎設施已恢復。
此外,科研人員還對房屋倒塌重災區什邡、綿竹和安縣(現為安州區)進行了建筑區現狀提取和變化分析,發現災區重建成就顯著,與災前對比,建筑區的空間分布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如什邡、綿竹、安州行政區內的建筑區50%為地表發生變化的重建建筑區,什邡市的山前地區,由受災時斑塊狀分布格局變為重建后線狀集聚的空間分布格局。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