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進入2018年以來,面對幾次重污染過程,北京市都提前做出預報,并啟動空氣重污染預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科技起到了多大的支撐作用?大數據分析在政府決策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下一步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工作和攻關項目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進行了專訪。他表示,在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繼續推進攻關項目的實施,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預報技術精細化發展,重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接近100%
柴發合說,目前,我國重污染天氣預報的空間精細化、預報時長等能力大幅提升,重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接近100%。
“預報技術精細化發展,為科學指導各地分級、分時有序啟動預警應急奠定了基礎。各地提前一兩天采取應急減排措施,降低污染累積起點,抓住了重污染天氣應對的黃金期。”
據柴發合介紹,我國通過整合環保、氣象、高校、中科院等多方面科研資源,初步建成我國最大規模的多要素、天地空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網,包括252個空氣質量常規監測站、38個顆粒物組分站、4個超級觀測站、5臺走航觀測車、28臺地基激光雷達站以及觀測衛星等,形成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全過程監測和成因快速分析的基礎能力。
此外,還建立了統一的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在“2+26”城市設置109個顆粒物組分采樣點,已采集1.2萬多個樣品。數據采集與共享平臺以實現攻關項目數據歸一質控、統一管理和開放共享為導向,首次集成環境、氣象、衛生和中科院系統的環境監測、科學實驗、污染源、氣象觀測、健康風險和歷史研究數據,數據與大氣攻關項目組人員全面共享,以滿足京津冀地區當前復合型大氣污染防治決策的數據需要。初步建成攻關數據管理和共享平臺,制定數據管理辦法和相關技術規定,實現約2600萬條環保、氣象、科研各類數據共享,破解了長期以來的科研資源分散和數據共享難題。
強化大氣污染治理科技支撐,啟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
《大氣十條》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柴發合表示,在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下一步將全面深入推進攻關項目實施。通過加大攻關工作力度,進一步深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成因的科學認知,深入推進“2+26”城市PM2.5精細化來源解析、高分辨率排放清單編制、重點行業治理、人體健康影響與防護措施研究等工作。通過深入分析“2+26”城市污染特征和減排潛力,指導“2+26”城市制定“一市一策”的3年作戰計劃和京津冀區域中長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路線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柴發合還表示,當前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從氣候的角度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東亞冬季風在減弱,東亞大槽在變淺,導致京津冀地區中低層大氣更加穩定,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將導致霧霾發生率的加大。此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VOCs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處于高位,遠超環境容量。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傳統煤煙型污染與PM2.5、臭氧污染等新老環境問題并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末端治理減排空間越來越小,環境壓力居高不下,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更加迫切。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入總結《大氣十條》成功經驗,研究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明確具體戰役及其時間表和路線圖,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柴發合說,一是堅持《大氣十條》確定的治理思路和方向,繼續深化一次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減排。二是強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重視大氣氨(NH3)排放控制。三是盡快研究啟動《大氣十條》第二階段工作。四是深化大氣重污染形成機理的科學研究。
確定具體的戰役,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
大氣污染治理成果如何鞏固?如何深化治理,挖掘潛力?柴發合表示,《大氣十條》的實施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在下一步治理工作中這些成功的經驗、措施會進一步固化,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抓緊研究起草藍天保衛戰的3年作戰計劃,確定具體的戰役,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規定了空氣質量的約束性指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幅度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下一步,改善目標要進一步深入論證,有的地方可能要提高要求,與人民的期盼相符合。”
在具體措施方面,柴發合說,這里面有主攻陣地、主攻方向和突破點,主攻陣地就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主攻方向就是著重是解決產業結構問題、能源結構問題、交通運輸結構問題。突破點就是聯防聯控,重點解決重污染天氣應對問題。
具體到產業結構方面,重點是繼續開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淘汰落后產能并化解過剩產能,還有城區內重污染企業的搬遷。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重點是治理散煤,持續推進重點地區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交通運輸結構方面,重點是進行大宗物流由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調整,并通過車油路聯動措施提高機動車排放控制水平。
“下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重污染天氣應對。”柴發合說,重污染天氣應對在京津冀地區已經實現了重大突破,大幅減少了持續時間較長的重污染過程,聯防聯控取得實效。因此要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度,完善重污染應急啟動標準。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