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李佐軍詳解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過去的一年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年的中心工作已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重點工作,而且范圍有所擴大,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對于節能環保產業來說,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機遇大于挑戰,總體利好。”2017年新年伊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本刊記者獨家專訪時如是說。李佐軍對“十三五”時期節能環保產業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問題、節能環保產業的內容等做了詳細的講解。最后,李佐軍對從事節能環保行業的企業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對策建議。
機遇
節能環保產業在新的一年里有哪些機遇?李佐軍認為有如下八個方面的機遇。
第一,全球氣候變暖迫使世界各國共同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了機遇。巴黎氣候大會達成的共識,意味著碳排放權將變成稀缺資源,因此節能環保成為不可逆的潮流,成為世界各國、各個企業都必須面對和考慮的問題。19世紀,貨幣之錨是煤炭和其他貴金屬,20世紀石油成為貨幣之錨,以后碳排放權有可能成為新的貨幣之錨。
第二,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醞釀和突破,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帶來機遇。這一輪技術革命主要體現在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等方面,節能環保產業可以借助這些技術突破實現新的發展。
第三,近年來我國對未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制定了一系列規劃,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比如“十三五”規劃明確,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18%;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地級以上城市的優良空氣天數占比達到8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下降15%、化學需氧量、氨氮下降10%;單位GDP用水量下降23%;劣五類水小于5%;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所有這些非常具體而明確的規劃,對節能環保產業來說都是機遇。
第四,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多年來已制訂了一系列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或者促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好的制度環境。比如2015年頒布了史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最近又推出了省以下環保垂直管理制度、環境稅、排污許可證制度等等,所有這些法律、法規、政策都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第五,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過去我們主要滿足“吃、穿、住、行、用”五大基本需求,現在需求向“學、樂、康、安、美”新五大需求轉變和升級。“學樂康安美”是指學習的需求、快樂的需求、健康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美麗的需求。節能環保產業可滿足其中的健康需求、安全需求和美麗需求。這些新需求的不斷成長毫無疑問對節能環保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第六,全社會節能環保意識的提升給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在目前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下,很多人對生態環境的態度由原來的漠視轉變為高度的警覺和重視,生態觀念越來越強,節能環保意識越來越多,這會增加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這種意識下,消費者購買產品不僅關注其價格高低,更關注產品節能不節能、環不環保、綠不綠色、低不低碳。
第七,產業轉型升級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了機遇。多年來,許多地方主要發展了低端、低附加值、資源能源高消耗、環境破壞型的工業或制造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的新形勢下,環保對這些行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迫使其需求發生新的變化,行業發展空間日益縮小,這些產業要么必須轉型,要么必須升級,否則將被淘汰。這些行業向節能環保方向轉型升級,必將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第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的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這必將壓縮傳統行業的發展空間,為節能環保產業騰出新的發展空間。
挑戰和行業自身問題
對于挑戰,李佐軍認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給節能環保產業帶來挑戰。經濟下行對節能環保產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好處,也有挑戰。好處在于,經濟下行會減輕對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壓力;挑戰在于,經濟下行造成企業不景氣,這將導致對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需求的減少。同時,由于經濟下行,有些地方政府在穩增長和保環境之間進行權衡時,容易做出偏向于穩增長而不太重視節能環保的選擇,這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不利。
其次,節能環保產業面臨的體制和政策環境也還不夠好。盡管相關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政策也在不斷完善,但體制和政策環境仍未達到較好狀態。由于管理體制不順,帶來內耗較多、效率較低等問題。有些涉及跨區域環境污染治理的體制問題解決起來更為不易。至今為止,一些重要資源能源的價格形成機制還沒有理順,一些財稅金融政策落實不到位,這都影響著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再次,節能環保企業面臨高成本的挑戰。節能環保行業基本屬于實體經濟行業,而實體經濟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是高成本壓力。成本過高,會導致企業利潤空間縮小,生存面臨挑戰。企業增加利潤邏輯上有三個基本途徑: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而銷售價格是由國內外市場統一決定的,不是企業單方面能決定的。現在,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融資成本等一系列成本的上升不是企業內部能解決的,但是企業必須要承受。對很多企業來說,要應對高成本的挑戰,就必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推進產品轉型升級,尋找“藍海”,但對多數企業來說,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
節能環保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還存在如下問題。

責任編輯:任我行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