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環保行業如何順應“分化與進化”主旋律?
2018年,環保行業經歷了不少波折,粗放增長、融資困難、國資進入、產業調整等成為熱議話題。2019年,行業會如何發展?企業如何擺脫困境,業績良好的企業怎樣好上加好?為此,我們約請專業人士分析撰文,希望對企業發展有所助益。
回顧2018年環保行業的發展,可以用“破后而立”來形容,“破”是寒風刺骨,“立”是絕處逢生,但仍舊荊棘塞途。未來,環保行業將在國企與民企、建設與運營、商業模式上分化,企業可著眼于客戶、價值提供、盈利模式和競爭力等方面,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環保行業“破”與“立”
與徹底的“破”相比,環保行業“立”的程度微乎其微,合規性PPP再獲支持
2018年,環保行業的利空因素共有5種。宏觀經濟層面,2018年,我國GDP同比增速由2017年的6.8%下滑至6.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下滑趨勢明顯,由2017年的7.2%下滑至5.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全年累計同比僅增長3.3%。
融資層面,2018年初以來,經濟“去杠桿”效果顯現,信用環境收縮。2018年1月~11月,全社會融資規模累計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5.4%。融資趨緊導致環保企業的融資和償債面臨巨大壓力。
商業模式方面,PPP項目“壯士斷腕”,且PPP項目的重要收入來源——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進一步加大。截至2018年10月末,財政部共累計清庫2428個PPP項目(退庫率15.9%),涉及投資額2.9萬億元(退庫金額為12.4%),整頓完善2005個項目,涉及投資額3.1萬億元。2018年前11個月,公共財政收入和支出累計增速分別由年初的15%和17%左右下滑至6.5%和6.8%。未來幾年又恰好是地方政府還債高峰期。
環保企業經營層面,風險暴露事件頻出,業績增速顯著下滑。據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59家環保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629.7億元,與過去幾年30%左右的增幅相比,前三季度同比僅增長6.1%,;實現凈利潤143.7億元,同比增長-24%,呈現大幅度的負增長。
資本市場層面,據統計,2018年全年環保行業指數跌幅達44.8%,跑輸滬深300指數21個百分點,跌幅全行業倒數第一。
與徹底的“破”相比,環保行業“立”的程度顯得微乎其微。
首先是宏觀經濟政策出現轉向。2018年6月以來,國務院、央行、銀監會、保監會等多個政府部門相繼發聲,陸續出臺舉措扶持實體經濟。10月后,政策風向出現明顯變化,一是國務院印發《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加大基建補短板力度,節能環保位列其中;二是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緩解民營企業流動性緊張、融資困難的局面。
其次,合規性PPP再獲支持。一是2018年11月,財政部發布《政府會計準則第8號——負債》,明確PPP未來支出責任并非政府的負債;二是財政部明確“PPP在財政公共預算支出10%紅線內非隱性負債”。以上兩點為PPP項目進一步放大規模打開了空間。
三個維度的分化
國企與民企分化;“重建設輕運營”向項目全生命周期轉變;在技術、運維等方面提升能力將是趨勢
展望2019年,筆者認為“分化和進化”將成為環保行業主旋律。“分化”將體現以下3個方面。
國企與民企分化。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有11家民營環保上市公司被國資入股或控股;今年1月11日,昔日的明星企業、市值最大的環保上市企業碧水源發布公告稱擬引入國資,若交易全部實施,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這些案例反復印證了筆者幾年前提出的“行業屬性和企業性質的兼容性問題”(不同的行業,適合不同類型的企業,例如,公共事業更適合國有企業參與、互聯網行業更適合民營企業參與)。企業間接盤容易融合難,這或將帶來環保行業整個生態和競爭格局的變化。
工程與運營分化。筆者分析2018年前三季度以環保工程和環保運營為主業且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財務數據發現,運營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較工程公司高出近9個百分點;運營公司的現金流普遍優于工程公司。環保行業多個細分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高峰已過,伴隨著生態環保督察的升級和延伸,“重建設輕運營”必然要向項目全生命周期轉變。
商業模式分化。在搶占市場階段,以BOT、PPP為主的商業模式決定了環保企業過度依賴融資,通過資產和負債擴張推動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否則很難實現盈利。經過這一輪洗禮和重塑,PPP項目的需求仍在,只是“誰都能干”的時期已經結束,在技術、運維等方面提升能力將是趨勢。表面上看是企業“分化”,而深入來看,則是行業的“進化”。
行業將如何進化?
以如何連接用戶、創新技術和改善環境效果為導向;企業間差異化的競爭力將逐漸強化
2019年將是環保企業商業模式進化的開始。筆者認為,客戶、價值提供、盈利模式和競爭力四方面是進化的方向。
在客戶方面,以PPP模式為主導的環保發展階段,地方政府是環保企業的最大客戶,這種以政府為單一客戶的漏斗型的市場結構十分不穩固。未來供給側的企業多以輕資產為主,企業不再是單純比拼資金和政商關系,而是以如何連接用戶、創新技術和改善環境效果為導向。
從價值提供上看,以往的商業模式,絕大部分價值提供是圍繞“拿項目—建項目—運營收費”這一邏輯展開,但是這一邏輯正在被打破。一是因為我國環保設施的建設高峰基本已過,增量市場逐步萎縮,企業可持續增長的潛力不足;二是環保主要細分領域(水、氣、固)的競爭格局基本形成,數量眾多的同質化企業要么退出,要么轉型。
從實踐來看,一些具有不同于以往商業模式的企業正在萌芽,例如互聯網環保領域的“小黃狗”、“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O2O立體服務平臺“虎哥回收”等。雖然當前這些企業的規模和影響還不大,但這是行業商業模式進化的有益嘗試。
因此,隨著客戶的轉變、需求的轉變(淺層到深層環境治理),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可能將具備社會價值、環保價值、數據價值、金融價值等。
在盈利模式方面,當前,以BOT、PPP為主要商業模式的環保企業,絕大多數收入的終端來源是各地政府的財政支出或使用者付費。這種盈利模式過于依賴單一客戶,導致環保企業的盈利水平低,投資回收期長,議價能力弱。
筆者預測,進化后的企業盈利模式是基于龐大的用戶群體,收入來源將不再依賴政府的財政支出,可選擇的盈利模式眾多,例如“免費+付費”、“刀片+刀架”(以低廉的價格出售主體產品,再通過耗材和服務獲取長期收益)、“資本運作”等。從環境治理效果來看,由于利益的驅使,公眾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例如垃圾分類)。這種盈利模式更能形成政府、企業、公眾三贏的局面。
在競爭力上,當前企業的競爭力基本只體現資金和政商關系兩個層面,其他優勢在資金和政商關系面前顯得微不足道。這些優勢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每個行業有其不同的關鍵成功要素。
2018年是環保行業數量層面爆發的終點,是質量層面突破的起點。資金和政商關系在企業競爭力的體現中將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將是企業間差異化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仁德財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