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中歐正合力打造的大市場
要兌現更高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各國除了使用行政手段,也在不斷探索市場化路徑,其中,碳排放交易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可行的市場化手段。在這一領域,歐洲和中國都是積極的探索者,并開展了密切合作。
高溫、干旱、災難性降水……近年來,世界各地極端天氣頻發。世界氣象組織認為,雖然很難將近年出現的極端天氣簡單歸因于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但從長期看,全球極端高溫和降水增多這一趨勢,無疑是氣候變化的結果。
為了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2016年11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涉及近200個國家,不少國家提出了更高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要兌現這些減排目標,各國除了使用行政手段,也在不斷探索市場化路徑,其中,碳排放交易(后簡稱碳交易)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可行的市場化手段。在這一領域,歐洲和中國都是積極的探索者,并開展了密切合作。
中歐合作升級
7月中旬,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后,中歐領導人在北京發布了《中歐領導人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聯合聲明》,聲明指出,“中歐雙方認可碳排放交易是一項重要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氣候政策工具,并同意在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改革和2017年中國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和強化碳排放權交易領域的雙邊合作,使全球最大的兩個碳市場相互交流經驗與專業知識”。
聲明還表示:“雙方十分歡迎啟動一個新的雙邊合作項目。該項目將在此前舉措的基礎上,進一步圍繞發展和實施碳排放權交易深入交流經驗。”
“中歐雙方同意,進一步擴大合作以促進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發展和實施,包括通過組織雙方碳市場專家間的技術研討會,交流開發、運行和評估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并研究推進長期合作的方式。”
此次聯合聲明將促進已有4年歷史的中歐碳交易合作得到進一步深化和發展。此前,中歐已在該領域開展了兩輪合作。2014年,中歐達成了一項為期三年的碳交易合作項目。歐盟出資500萬歐元,與中國7個碳試點城市分享歐盟碳交易經驗,為中國建立國家級的碳交易市場的制度設計提供支持,包括碳排放上限、限額發放、市場架構、監督、報告、核查與認證體系等關鍵機制。
2016年,雙方在上一個3年合作項目的基礎上達成了第二個碳交易合作項目,協議金額達1000萬歐元。這期項目旨在應對建立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時面臨的挑戰,建立中歐碳排放交易的定期對話機制。
雙方需要合作
歐盟是世界上較早啟動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地區,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EU-ETS)于2005年1月建立,目前已進入第三階段。其碳交易市場建設經歷了諸多曲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有深刻的教訓。在EU-ETS的第一、二階段,歐盟采取分權化治理模式。成員國在排放總量設定、配額分配和排放交易運作中都有相當大的自主權。這造成了歐盟碳配額總量設定過松,實際碳排放量低于預先設定的總量,從而導致碳價跳水。
另外,由于交易市場法律監管措施存在漏洞,EU-ETS出現了碳配額失竊、碳配額重復利用、增值稅詐騙等事件。歐盟從2009年開始花大力氣改革排放交易制度,正逐步扭轉碳市場的各種失靈。借鑒歐盟經驗,中國碳市場采取了集中式管理模式。國務院確定碳排放總量和分配標準與方法,地方實施分配方案,由國務院認可并公布。同時國務院還預留部分配額用于調節市場和有償分配。國家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并認定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核查機構。
如今,經過6年醞釀、7地試點后,中國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已于2017年12月正式啟動。首先納入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行業是發電行業,未來還將逐步覆蓋鋼鐵、化工、建材、造紙和有色金屬等8個重點行業。
目前,中國發電行業已有1700余家企業進入了碳交易市場,具備了開展發電行業模擬交易的條件,其排放量超過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為世界上正在運行的最大碳交易市場,其市值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人民幣,加入期貨等衍生品,其總規模可達5000億元人民幣。
歐盟的經驗還可在碳排放配額分配、在建設碳交易市場的過程中推進電力市場改革、更好地實現監管目標和保護市場活力等方面,為現階段中國的碳市場提供借鑒。
合作前景廣闊
從中歐雙方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特點及合作潛力看,未來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首先,中歐的碳排放交易合作可向行業化、專業性和技術性方向拓展。通過案例分享,中歐可探討讓雙方都從碳排放交易解決方案和經驗中獲益的方法,包括碳交易中實際履約和信用抵消的平衡問題、能源市場與碳市場聯動問題等。
其次,提升中歐碳交易合作中的科技合作水平。例如,雙方政府可出資設立面向全球的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合作咨詢網絡,共同發起碳交易聯合應用研究項目,建立跨中歐的解決方案實驗平臺等。
第三,中歐應積極在碳市場規范標準和基礎方法等領域開展技術研討和經驗交流。中國可從登記系統、交易系統和清算系統三大領域入手,在企業注冊登記、數據監測收集、數據統計、交易結算、監測核準等的規范和標準上與歐盟共同推動體系內的互認與協作。
第四,中國可在碳金融方面向歐盟取經。碳金融是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金融創新機制,對推動世界經濟低碳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可借鑒歐盟碳金融行業的發展經驗,共同開發碳金融產品,探討融資模式創新。
第五,隨著中國碳排放交易機制的不斷成熟與完善,中歐應推動碳市場對接,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碳市場,活躍雙方碳交易,擴大雙方的市場規模,繼而更好地攜手其他國際力量共建全球碳市場,助力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最后,中歐還應該在第三國合作開展碳市場建設,重點開展標準和規范的協調與共建,為全球碳市場連接打好基礎。例如,中歐可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有針對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進上述合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2018年8月8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6期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