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約束指標分配應考慮地區發展差異
控制碳排放是我國作為一個負責大國參與國際生態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國實現國內經濟、社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政府已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14年11月,中美在北京簽署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首次正式提出計劃于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的強化目標。我國若在2030年左右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意味著我國單位GDP碳排放下降率需大于GDP年均增長率,即在2030年左右,如果GDP保持5%左右的增速,則CO2強度的下降率要高于2005~2020年的3.3%~4%。我國在設定碳排放指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碳約束目標定的設定又會對未來經濟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6月10日在京舉行的《碳排放控制與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及相互影響》及《省域溫室氣體總量控制與煤炭控制相互作用分析》報告發布會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合作中心(NCSC)戰略規劃部主任劉強指出,在設定地區碳排放約束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在“自上而下”制定碳排放約束目標的同時應“自下而上”對各地區經濟、人口、產業結構、排放總量和減排成本進行預測,科學合理分配地區碳排放約束目標。
中國經濟導報:我國為何要進行碳排放控制?
劉強:長期以來,我國能源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態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其中全球超過50%的煤炭消費發生在中國。能源消耗過快增長,特別是煤炭消費的過快增長使我國在CO2和SO2、NOx等污染物排放上均冠上了“世界第一排放大國”的頭銜。“十一五”和“十二五”以來,我國分別制訂實施了能源強度控制目標和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盡管能源強度和碳強度控制目標完成情況良好,但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快速增長的趨勢還未發生顯著改變。這說明,單純依靠能源強度目標和碳排放強度目標將難以對我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形成足夠強的約束。從時間上來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實現哥本哈根減排承諾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碳排放控制目標應因不同行業不同地區而異
中國經濟導報:目前各地碳排放控制目標納入地區規劃的情況如何?
劉強:我國地區碳排放控制目標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自上而下”,指的是全國CO2下降指標分解到各省,要求各省到2015年完成各自的CO2下降目標。除了各省碳強度減排目標,全國還有6省36市參與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的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自下而上”指的是我國低碳試點地區在其實施方案中提出的碳排放控制目標。低碳試點省區和城市要編制低碳發展規劃,積極探索具有本地區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大部分低碳試點省市在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峰值目標或總量控制目標,以此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低碳轉型,提出控制高耗能行業耗能總量、化石能源消費總量、煤炭消費總量等目標。從對各省市碳排放情況的考核情況來看,試點省市均較好地完成了碳強度下降目標任務,碳強度下降顯著高于全國平均碳強度降幅。
中國經濟導報:在確定地區碳約束目標時,應堅持哪些原則?
劉強:第一,主要約束對象為重點排放工業企業。分析我國碳排放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目前工業排放普遍占到各省排放量的80%以上),因此我國近期主要減排約束對象應為工業企業,尤其是重點用能企業。根據2012年數據的測算結果,各地區重點排放企業排放量基本占到工業排放的80%~90%,因此對“大排放單位”進行約束將有效降低各地區碳排放。
第二,經濟發達地區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根據人均GDP和碳市場政策可能實施情況,將我國分為四類地區:碳排放試點地區,東中部發達地區(人均GDP大于8萬元),中西部中等發達地區(人均GDP為4萬~8萬元),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均GDP小于4萬元)。以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經驗來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納入碳排放交易的企業門檻(年CO2排放量)越低。由于4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根據公平原則和地區差異性原則,對經濟發展較快地區設置更為嚴格的減排標準。
第三,三產及生活排放根據人年均歷史排放量進行分配。在三產及生活排放方面,由于東部地區歷史排放較高,且能源供應嚴重依賴西部地區,可考慮由東部地區為西部地區未來的碳減排“買單”,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東部出資、西部減排”的減排模式。在分配三產及生活排放配額時應根據各地區的歷史排放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給西部地區留出更多排放空間,通過東部地區購買西部地區碳排放配額,實現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碳補償”。
第四,根據國家總體部署盡快實現碳排放峰值。初步分析表明,如果碳排放試點地區在2020年前達到峰值,東中部發達地區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中西部中等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也從2025年后開始受到相應的碳強度約束,那么,國家是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甚至更早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
重點企業單位碳排放約束有了“緊箍咒”
中國經濟導報:目前各地區CO2排放約束有沒有目標?
劉強:有的。首先是各地區“大排放單位”約束目標計算。根據“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節能量目標對各地區2012年“大排放單位”能耗值進行的測算。結果顯示,各地區重點排放企業占各省總能耗比例大部分在30%~60%左右。
在此基礎上,根據對各地區設置的重點企業排放量約束門檻,對各地區門檻以上企業進行絕對量約束。參考碳交易試點地區門檻設置情況,人均GDP達8萬元的省份將年排放達2.5萬噸CO2(能源消費量在1萬噸標煤左右)以上的企業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目標,人均GDP為4萬~8萬元的省份將年排放達12萬噸CO2(能源消費量在5萬噸標煤左右)的企業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目標,人均GDP在4萬元以下的省份將年排放達22.5萬噸CO2(能源消費量在10萬噸標煤左右)的企業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目標。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目標的企業要在每5年實現10%的減排量。同時設置“畢業機制”,即人均GDP達到相應標準的省份也要相應調整門檻,增加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目標的企業。在門檻以下的重點排放企業(如中部中等發達地區2015年前年排放量低于22.5萬噸CO2的企業)雖然不用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目標,但也要對其實行一定約束。
再次是各地區非重點排放企業約束目標計算。除重點企業外,非重點企業排放量可以在未來繼續增長,尤其是應為中西部地區留出工業發展空間,因此各地區非重點行業將隨GDP還有一定增長。但考慮到我國節能減碳的現實需要,對非重點企業也應有一定增量約束,其碳排放強度下降應不超過全國各地區未來碳排放強度下降水平,確保工業企業率先減排,推動各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碳排放配額未來流動性有望加強
中國經濟導報:實行地區碳約束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劉強:對于碳排放試點地區和東部發達地區,碳排放約束一直存在,由于其減排成本較西部地區較高,需要從西部地區購買額外的減排配額;對于中西部中等發達地區,考慮其三產和生活的人均歷史排放量較低,且減排成本較低,未來將有富裕的碳排放配額,供東部地區使用。
對于碳排放試點地區,未來工業企業的排放量增長將逐步趨緩,其原因是碳排放試點地區從2015年開始實現的能源結構轉型及碳排放和能源消費總量雙軌約束將極大降低該地區碳排放。從其排放結構來看,2012年重點行業排放量基本不超過地區總排放量的60%,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密度增大,未來CO2排放主要來源為三產和生活排放。進一步收緊碳約束目標將對地區能源結構和利用效率造成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煤炭消費占比進一步下降,天然氣和清潔能源比例進一步上升,建筑和交通用能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人均用能效率將向歐洲和日本等低能耗國家看齊。如全國碳市場啟動,可能需要從西部地區購買碳排放配額。東部發達省份碳排放總量顯著高于碳排放試點地區,且多為制造業大省,三產和生活排放占比相對較低。由于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東部地區CO2排放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峰值,因此受到碳排放約束的比例小于碳排放試點地區。如進一步收緊碳約束目標,東部地區需要顯著提高工業能效,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隨著城鎮化率加快,東部發達地區人口將顯著增加,但集中程度將低于北、上、廣等超大型城市,因此在2015年后主要碳排放增長將來自建筑、交通等非生產類排放,要在未來5~10年內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努力實現綠色城鎮化,避免走美國高生活排放的老路。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