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強化利用環保稅緩解地方政府環境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壓力的建議
兩會召開之際,針對目前我國環境領域的狀況,E20環境平臺聯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科達潔能總裁、江蘇科行環保董事長劉懷平、120家環境優秀企業、E20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專業研究智庫/聯盟四大專業力量,再次篩選出環保產業的20個“痛點”形成20個產業議案——“議20”。本文為議案一:關于強化利用環保稅緩解地方政府環境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壓力的建議。
E20研究院 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PPP專業委員會聯合
北京中斯水靈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安力斯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格林雷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市興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永清環境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拓達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中科朗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州森諾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錦江環境股份有限公司、金科水務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州環境集團、江蘇鯤鵬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嶺南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合能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陜西華陸化工環保有限公司、深圳維拓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市光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石獅市鴻峰環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蘇伊士新創建、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桑德國際有限公司、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天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建水務環保有限公司、浙江人文園林股份有限公司、中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備注:企業名單按首字母進行排序,以下同,不再重復解釋)
議案一:關于強化利用環保稅緩解地方政府環境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壓力的建議
摘要:地方政府作為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面臨著環境公共服務資金投入缺乏的困境,存在著環保稅收入未明確規定專款專用、環境相關公共服務價費體系未理順問題。建議借鑒國外的經驗將環保稅收入專款專用;加強研究并分類理順環境公共服務價費機制;利用市場化手段,借環保稅契機,充分發揮環保稅等環保稅收收入的財政作用。
不管是“兩山論”的實現,還是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主線。環境治理是基本應該達到的,對于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的重視,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的發言及十九大報告中,均已明確體現。而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核心僅是資金。根據中國環境規劃院的測算,要達到我國環境治理“十三五”期間的目標,需要投資近17萬億,其中僅水環境治理就需要4.7萬億。
解決地方政府環保資金的問題,也是中央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背后體現了財政部約束地方政府舉債行為的主體思想是堅決和清晰的。之前,財政資金、少量試點性地方債券和規模平臺舉債是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手段,土地財政融資也在其中發揮了很強的作用。實際上,國家對地方政府通過投融資平臺非可控、非長期規劃的融資行為進行規范(投融資平臺依賴的地方政府背書本質上是中央的無限責任,而還款的實際保障往往是不可預期的土地收入),必然也需要為地方政府提供補充性或者替代性的融資渠道。自國發〔2014〕43號文和新預算法之后,有關部委將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債券、PPP成為其主要通道。不過在地方政府社會經濟發展、環保治理趨嚴多重壓力下,地方在環境公共服務推進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
(一) 地方政府收支存在巨大缺口,不能滿足環境公共服務資金的需求
地方政府的收支差額較大,如2015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82983億元,而地方本級財政支出150219億元,收支差額為67236億元;2016年,收入、支出分別為87195億元、160437億元,差額進一步拉大至73242億元,上升幅度達到9%。環境公共服務是地方財政支出的領域之一,以“水十條”下的黑臭水體治理為例,據E20研究院測算,需要地方政府投入2萬億元左右。
(二) 可增加部分財政收入的環保稅,未規定專款專用用于環境公共服務領域
近年來我國公共財政的環保支出持續加大,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中節能環保支出規模為4735億元。隨著環境公共服務支出壓力的增加,環保稅收入全部作為地方收入(國發〔2017〕56號規定),但環保稅收入有限、預計在200億元左右。另外相關法規未明確規定將其為專款專用,可能不利于保障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三) 公共服務價費體系未理順
環保類的公共產品比較特殊,環境容量有限,但對“污染者付費”的制約仍很薄弱;環保的收費通道不佳,體現為無法建立受益者付費的模式、許多污染主體無法確認也找不到付費通道,如垃圾清掃、黑臭水體等。
在地方政府融資需求的高壓力下,為緩解其環境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壓力,我們特向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提出如下建議:
(一) 建議環保稅收入專款專用
雖開征環保稅的環保意義大于財政意義,但由于我國的環境公共服務資金缺口巨大,建議借鑒國外的經驗(如荷蘭等),將圍繞排放征收的環保稅必須用于排污,將其用于治理污染的整個過程,如對污染源的監測--建立數據模型進行實驗分析--證明定論--以及對排污進行的跟蹤報道直到最后的治理。《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稅收入歸屬問題的通知》(國發〔2017〕56號)提到“為促進各地保護和改善環境、增加環境保護投入,國務院決定,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能否將其視為“專款專用”,有待官方的說明。
(二) 建議加強研究并分類理順環境公共服務價費機制
從為了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借鑒國際上環保領域可建立收費制度的地方在逐步走向全成本收費模式的經驗。我國污水政策推進的價格依然遠遠不滿足全成本的要求,建議價格主管部門分領域研究公共服務的價費問題,在市政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垃圾分類等領域有步驟提高收費比例和單位價格,提高使用者/污染者付費水平,以價費機制改革保障環保的持續投入與整體的生態改善。
(三) 利用市場化手段,借環保稅契機,充分發揮環保稅等稅收收入的財政作用,緩解地方政府的環境公共服務投入壓力
環保稅歸為地方收入,但總體的金額不會太高。建議充分發揮其財政杠桿作用,探索通過“地方環保稅、水資源稅等稅收收入+中央財政”雙重補助的形式形成環保“種子基金”,并引入金融資本,建立以“政府保障+產業資金”為一體的專項基金,參與到各地環境保護類項目中以政府和市場合作的方式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