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相互促進機制 推動“綠色”與“金融”真正結合
如何在為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的過程中,平衡好商業行為與企業責任?而面對非財務性質的社會風險和環境風險時,商業銀行又應該如何破題?
盡管自2006年興業銀行首推能效貸款,打響銀行業綠色金融第一槍以來,我國綠色金融從最初發芽的一粒種子,發展到如今已是“芳草碧連天”,呈現出可喜的態勢;然而,對于強調收益的商業銀行來說,如何才能真正讓“綠色”與“金融”結合起來,可持續地走下去,仍然是不小的挑戰。
在興業銀行日前舉辦的“獻計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研討會暨《從綠到金:基于赤道原則的銀行可持續發展實證研究》新書發布會上,針對綠色經濟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業內專家學者展開深入探討。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的話說,綠色金融從踽踽獨行到山花爛漫,還需要更多金融機構共同破題。
綠色金融恰逢其時
“我國生態環境被破壞是長期形成的,現在到了有條件不破壞、有能力修復的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認為,“這個重要的判斷告訴我們,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實際的步伐。”
“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標志著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進入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在我國,綠色金融不單單只是一個產品。而是自上而下,國家要讓大家做的事情。”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說,雖然起步較晚,但由于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已經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
據介紹,2016年,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綠債市場,當年占到全球40%的綠債發行量。此外,我國也已經開始向國際輸出綠色金融的中國經驗。國際金融公司(IFC)亞洲金融機構環境社會風險管理咨詢項目主管袁薇表示,蒙古、印尼等國在建設綠色金融體系時,很大程度上借鑒了中國的做法。
而作為綠色金融領域的先行者,興業銀行從成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到推出首單貸款;從首單碳資產質押貸款到首筆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從首張低碳信用卡到首款綠色理財產品——截至2017年底,該行已累計為14396家企業提供綠色金融融資14562億元,綠色金融融資余額達6806億元。這些資金所支持的項目,可以讓10萬輛出租車停駛40年。
據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羅施毅透露:“我們在‘十三五’期間的目標是:客戶余額數達到一萬億元,融資超過一萬億元。”
而通過分析對比中美兩個主要碳排放國的碳排放行業分布,魯政委稱,中國的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行業和其他服務業,均是未來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對發展綠色金融而言,充滿機遇。
責任與盈利兩手抓
“發展綠色金融,銀行業必須轉變理念,要把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李揚表示,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在發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責任與盈利的關系,是當前所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
“綠色金融之所以不能有效地依賴市場化可持續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到目前為止,都一直沒能夠真正把‘綠色’和‘金融’結合起來。”對此,魯政委稱,“進行頂層設計的時候,可以推動兩方面互相交流,通過彼此的機制設計來相互促進。”
據悉,自綠色發展在2016年杭州峰會上正式進入G20議題,同時,G20下的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已經在協調BIS的相關問題,透過G20的平臺實現“綠色”和“金融”相互促進的國際制度框架,已經基本具備了。
“我國也在制度創新方面具有頂層設計方面的獨特政治體制優勢。” 為此,魯政委提出了兩個制度設想,其一是讓綠色債權獲得優先受償權,以降低其風險,吸引投資者;其二是降低綠色融資的風險權重。
“截至目前,興業銀行的綠色貸款的不良率只有約0.2%。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的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不良率也只有0.4%左右。而同時期全部貸款的不良率則約為1.7%,綠色貸款的不良率大約只有普通信貸的1/4左右。為什么不可以把綠色信貸的風險權重因此下調為25%呢?”魯政委說。
“在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和銀行盈利的關系之間,存在著從爭執到零和博弈,直到雙贏的三個階段。”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表示。而參與興業銀行相關研究的博士后劉霞認為,第三階段的雙贏很有可能到來。“有交易就會有風險,在注重綠水青山的時代,環境的社會風險會逐漸得到重視,而在赤道原則這樣的綠色標準下,銀行業能有效管理這樣的風險。當企業在選擇銀行融資時,也將會傾向于對環境與社會風險等管理能力更強的銀行,這是一個雙向激勵的過程。”
風控機制尚待研究
“在發展綠色金融時,有些銀行簡單地提出,國家產業政策允許的我就貸款,不允許的我不貸款。但是,其中有兩個風險卻被忽略了,即社會風險和環境風險——光靠產業政策解決不了問題的。”環境保護部原總工程師楊朝飛指出,應當提醒商業銀行進行獨立評估,否則,一些因項目、因地區而產生的不同的風險是難以發現的。
近年來我國多地因市民反對所終止的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廠等綠色項目,就是社會風險的典型表現;而綠色技術、綠色產業也存在著環境風險,例如環保技術領先的英國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最終花費186億美元進行善后。
應該說,如何識別、判斷社會風險和環境風險,是擺在深耕綠色金融的銀行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據了解,目前,使用包括政府、NGO和企業等第三方機構的數據,是銀行業的一種主要處理方式。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紅表示,工行內部針對綠色金融搭建的風險管理流程,是聘請第三方對部分環境的信息進行捕捉。
“興業銀行在項目融資上采納了赤道原則,并把這些項目按照風險程度進行分類。這不是興業說了算,而是由第三方來評估的。”羅施毅介紹,“這個被稱作國際黃金準則的原則在中國非常適用。在我們的客戶里,沒有遵循赤道原則的行動計劃去做的,最后損失慘重的例子有不少。”據悉,興業銀行正在積極把這種風險評估法向同業輸送。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