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制造企業在成長 重質量多元化發展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華北地區就要進入供暖期。然而去年冬季北京嚴重的霧霾現象讓人無法忘記,今年國慶節一共7天的假日,大概有三四天都在歷史上最嚴重的霧霾之中。這也讓主要依靠傳統能源火力發電轉向清潔可再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華北地區就要進入供暖期。然而去年冬季北京嚴重的霧霾現象讓人無法忘記,今年國慶節一共7天的假日,大概有三四天都在歷史上最嚴重的霧霾之中。這也讓主要依靠傳統能源火力發電轉向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10月16日-18日召開的“201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以下簡稱“風能大會”)開幕式上表示,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風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成本不斷下降,發展風電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戰略性措施。
目前我國累積風電裝機容量排名世界第一,2012年新增風電裝機將近1300萬千瓦,累計轉機75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1004億千瓦時,風電已成為我國的第三大電源。預計到今年底,全國風電的裝機能量要超過7500萬千瓦,發電量將會達到1400億千瓦時。
發展風能是我國政府的既定方針,黨的十八大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立美麗中國的目標。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了風電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中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一億千萬,風電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超過3%,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制造業。
中國風電產業經過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五年前,我國風電機組基本依賴進口,而在2009年時,我國自主品牌風電機組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80%,遠遠超過了外資品牌。但在風電設備白熱化的競爭中,低價競爭已經成為廠商營銷的主要手段,而低價造成的低質問題也隨之而來。
2011年到今年上半年,風電行業進入了一個“低谷期”。風電市場增速放緩降低了企業對追求產業高速發展的預期,更多的企業開始提高對產品質量與健康發展的重視程度,由注重發展速度和規模開始轉變到注重質量和效益。同時,隨著優質風場設備的逐漸飽和,風電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發展海上風電,尋找新的增長點。
新競爭手段
做火電和核電起家的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電氣),進入風電行業只有一年多不到兩年的時間。作為風電行業的新人,上海電氣總經理金孝龍對風電行業的第一個印象是進入門檻很低(當時國內有80幾家整機供應商),但開發商比較瘋狂(這些廠家都能發展起來,拿到訂單)。
“第二個印象,在過去幾年,殘酷的價格競爭之中,作為投資開發商來說,最大的受益者也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金孝龍在風能大會“制造企業的困境與解決方案”企業家論壇上指出,從現在開始到將來的幾年里,很多風機將會遇到很大的質量問題,很多投資將會打水漂,這是他們成為受害者的一個原因。但是他們又是受益者,因為如果把市場整個整機價格拉下來的話,他們的收益是不錯的。因為低價格中也有很多的好的風機整機供應商。很多業主的風廠不限電的話,每年5萬千瓦的風電廠收益都在3000萬元到4000萬元以上。
如今,經過了激烈的市場競爭,整機制造企業“群雄逐鹿”,已經由2011年年底的80多家淘汰到現在的20多家。而如果把國際企業放在中國風電發展的版圖上,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畫面,即最初是外資企業占主導地位,但是經過慢慢整合,份額就下降了。2012年,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是7%,從之前一個比較高的比例有了很大的下降。
“進入現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不僅僅看到國際企業的份額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而且風機價格也比較低,再加上中國市場的狀況,使得國際企業很難在中國競爭。”國際風電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咨詢公司之一丹麥Make Consulting合伙人斯汀˙尼爾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論壇上指出。
產能過剩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風電行業不健康的發展,價格太低得不切實際。作為擁有百年發電設備歷史,世界風電裝備制造商中的佼佼者,GE風電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如果完全低價競爭的話,GE肯定沒有優勢。”通用電氣(GE)風能中國區銷售總監羅洪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但是我們樂觀地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已經意識到了光看千瓦造價是不行的,也要看每電成本,以及長期的能源成本等。
一臺風機的壽命是20年左右,質保期則為出廠后2年-5年。但經過這么多年,低價的產品發現了很多質量的問題,有的風機轉了3三年-五年就無法正常運行了。而維修的費用有些甚至比購買整機的費用還要高,這還不算風機停止運行對于開發商的損失。
風電設備廠商和開發商都意識到以往靠“價格戰”取勝市場的時代已經無法支撐企業在行業內生產,升級產品的技術和質量才是正道。
對此,羅洪濤也表示,對于GE來說,現在更注重客戶價值,注重在技術上去領先。隨著GE與哈爾濱電氣集團風電合資公司的解除,GE風電也會開發一些更好的產品。同時,GE也會選擇那些越來越注重質量,注重20年生命周期的客戶合作。
中國風電產業如今進入穩步發展的時期,2013年上半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550萬千瓦,小幅回升,很多風電企業實現了盈利。三一風電就在其中。
“今年所有都是持平,實現稍微盈利。這也是三一重能做風電這么多年來第一年出現盈利。”三一重型能源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三一重能,前身是三一電氣)營銷公司綜合管理部主管林建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虧損是因為投資太大,造成成本固定分擔費用太高。經過了一年的調整,就出現了盈利。
市場曾瘋傳三一電氣將退出風電市場,但本屆風能展用事實否認了這一傳聞。林建林很堅定地表示,三一永遠要在風電行業做下去。
2011年風電行業迎來了發展的低潮,這讓三一始料不及。2011年,三一風電做了很大的市場規劃,要做到100萬千瓦的風機。在當時整個市場收縮的情況下,三一爭取不到那么大的份額。
“在那之后三一就縮減規模,現在每年的規模就要求做到15個億,我們現在追求的是質量而不是規模。保證公司能夠正常經營,產品順利研發,在風電行業有一個穩定健康的發展。”林建偉指出。
新增長點
眾所周知,三一集團都是“兩條腿走路”,三一重能也不例外。而去年三一在美國投資風電項目受阻,并帶來的官司糾紛也成為了風電行業內關注的焦點。
林建偉說,現在三一在美國的設備已經找其他風場全部利用起來了。后續三一也在找風場,推動國家建設。因為在目前工程基建行業趨于平緩的狀態下,風電投資還能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這一塊是對三一集團的戰略支持,也是對三一風電走過6年的認可。
據了解,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去”始于2007年,這一年底,中國先后有多家企業實現風電設備出口。到2011年,受產能嚴重過剩的影響,國內風電龍頭企業加大了海外投資的力度。
開辟國際市場成為了中國風電制造企業尋找的其中一個新增長點。
根據風能協會的統計,去年我國當年發運到國外的機組的容量是43萬千瓦,累計出口到國外市場達到70萬千瓦,估計到目前為止應該超過100萬千瓦。
同時,去年累計進口中國制造的風機的國家一共有19個,其中美國最多,容量達到32.8萬千瓦,占我們中國出口機組的47%。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隨著我們質量的提高,我們價格上有競爭能力,向國際市場開拓的步伐也會快的。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商的優勢就是產品成本比較低,在價格上有一定的競爭能力。但前提是我們的產品能滿足國際市場的質量標準,這樣才能談價格優勢。
日前,國內召開了一個關于中國風電“走出去”問題的會議。國家能源局將牽頭建立工作協調機制,聯合相關企業和協會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支持風電企業出海發展。
對于未來,施鵬飛充滿了信心。未來在海外風電市場中必然有更多的中國產品,更多的中國投資商在各個國家開發風電廠。同時他也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參與公平競爭。“這對我們國內制造商來講也是一個壓力,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改進服務水平。”
除了出口在增加外,海上風電的開發也在發展。斯汀˙尼爾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演講中也提到,在中國風電的增長領域中,有些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并且已經開始開動了。其中有十六七個省級的海上風電項目,因此后備項目是非常多的。中國海上風電可能會實現循序漸進的增長。我們有信心,在今后幾年時間內,會有700兆瓦裝機。
隨著我國優質資源風場,“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新疆,內蒙古以及甘肅等地區區內電力市場空間和電網調峰能力不足,國家開始朝海上風電方向發展。企業也嗅到這一商機。
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銳風電)作為受前兩年市場波動影響比較大的設備企業,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找到了企業發展的目標。那就是充分發揮企業在海上風電、成套技術方面的技術和運行經驗。
據華銳風電副總裁陳黨慧介紹,華銳風電做了第一個東海大橋的海上風電,目前運行情況、可利用率、發電量等可以說遠遠超出當初進入海上風電時的初步估計,特別是5兆瓦的樣機,目前運行了20個月,將近兩年,這臺樣機的可利用率超過99.9%。
“除了海上風電的優勢再繼續發揮之外,我們另外也看到了國家海上風電的開發速度也在加快,這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利好。”陳黨慧在論壇上指出。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10月16日-18日召開的“201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以下簡稱“風能大會”)開幕式上表示,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風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成本不斷下降,發展風電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戰略性措施。
目前我國累積風電裝機容量排名世界第一,2012年新增風電裝機將近1300萬千瓦,累計轉機75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1004億千瓦時,風電已成為我國的第三大電源。預計到今年底,全國風電的裝機能量要超過7500萬千瓦,發電量將會達到1400億千瓦時。
發展風能是我國政府的既定方針,黨的十八大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立美麗中國的目標。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了風電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中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一億千萬,風電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超過3%,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制造業。
中國風電產業經過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五年前,我國風電機組基本依賴進口,而在2009年時,我國自主品牌風電機組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80%,遠遠超過了外資品牌。但在風電設備白熱化的競爭中,低價競爭已經成為廠商營銷的主要手段,而低價造成的低質問題也隨之而來。
2011年到今年上半年,風電行業進入了一個“低谷期”。風電市場增速放緩降低了企業對追求產業高速發展的預期,更多的企業開始提高對產品質量與健康發展的重視程度,由注重發展速度和規模開始轉變到注重質量和效益。同時,隨著優質風場設備的逐漸飽和,風電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發展海上風電,尋找新的增長點。
新競爭手段
做火電和核電起家的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電氣),進入風電行業只有一年多不到兩年的時間。作為風電行業的新人,上海電氣總經理金孝龍對風電行業的第一個印象是進入門檻很低(當時國內有80幾家整機供應商),但開發商比較瘋狂(這些廠家都能發展起來,拿到訂單)。
“第二個印象,在過去幾年,殘酷的價格競爭之中,作為投資開發商來說,最大的受益者也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金孝龍在風能大會“制造企業的困境與解決方案”企業家論壇上指出,從現在開始到將來的幾年里,很多風機將會遇到很大的質量問題,很多投資將會打水漂,這是他們成為受害者的一個原因。但是他們又是受益者,因為如果把市場整個整機價格拉下來的話,他們的收益是不錯的。因為低價格中也有很多的好的風機整機供應商。很多業主的風廠不限電的話,每年5萬千瓦的風電廠收益都在3000萬元到4000萬元以上。
如今,經過了激烈的市場競爭,整機制造企業“群雄逐鹿”,已經由2011年年底的80多家淘汰到現在的20多家。而如果把國際企業放在中國風電發展的版圖上,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畫面,即最初是外資企業占主導地位,但是經過慢慢整合,份額就下降了。2012年,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是7%,從之前一個比較高的比例有了很大的下降。
“進入現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不僅僅看到國際企業的份額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而且風機價格也比較低,再加上中國市場的狀況,使得國際企業很難在中國競爭。”國際風電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咨詢公司之一丹麥Make Consulting合伙人斯汀˙尼爾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論壇上指出。
產能過剩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風電行業不健康的發展,價格太低得不切實際。作為擁有百年發電設備歷史,世界風電裝備制造商中的佼佼者,GE風電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如果完全低價競爭的話,GE肯定沒有優勢。”通用電氣(GE)風能中國區銷售總監羅洪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但是我們樂觀地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已經意識到了光看千瓦造價是不行的,也要看每電成本,以及長期的能源成本等。
一臺風機的壽命是20年左右,質保期則為出廠后2年-5年。但經過這么多年,低價的產品發現了很多質量的問題,有的風機轉了3三年-五年就無法正常運行了。而維修的費用有些甚至比購買整機的費用還要高,這還不算風機停止運行對于開發商的損失。
風電設備廠商和開發商都意識到以往靠“價格戰”取勝市場的時代已經無法支撐企業在行業內生產,升級產品的技術和質量才是正道。
對此,羅洪濤也表示,對于GE來說,現在更注重客戶價值,注重在技術上去領先。隨著GE與哈爾濱電氣集團風電合資公司的解除,GE風電也會開發一些更好的產品。同時,GE也會選擇那些越來越注重質量,注重20年生命周期的客戶合作。
中國風電產業如今進入穩步發展的時期,2013年上半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550萬千瓦,小幅回升,很多風電企業實現了盈利。三一風電就在其中。
“今年所有都是持平,實現稍微盈利。這也是三一重能做風電這么多年來第一年出現盈利。”三一重型能源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三一重能,前身是三一電氣)營銷公司綜合管理部主管林建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虧損是因為投資太大,造成成本固定分擔費用太高。經過了一年的調整,就出現了盈利。
市場曾瘋傳三一電氣將退出風電市場,但本屆風能展用事實否認了這一傳聞。林建林很堅定地表示,三一永遠要在風電行業做下去。
2011年風電行業迎來了發展的低潮,這讓三一始料不及。2011年,三一風電做了很大的市場規劃,要做到100萬千瓦的風機。在當時整個市場收縮的情況下,三一爭取不到那么大的份額。
“在那之后三一就縮減規模,現在每年的規模就要求做到15個億,我們現在追求的是質量而不是規模。保證公司能夠正常經營,產品順利研發,在風電行業有一個穩定健康的發展。”林建偉指出。
新增長點
眾所周知,三一集團都是“兩條腿走路”,三一重能也不例外。而去年三一在美國投資風電項目受阻,并帶來的官司糾紛也成為了風電行業內關注的焦點。
林建偉說,現在三一在美國的設備已經找其他風場全部利用起來了。后續三一也在找風場,推動國家建設。因為在目前工程基建行業趨于平緩的狀態下,風電投資還能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這一塊是對三一集團的戰略支持,也是對三一風電走過6年的認可。
據了解,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去”始于2007年,這一年底,中國先后有多家企業實現風電設備出口。到2011年,受產能嚴重過剩的影響,國內風電龍頭企業加大了海外投資的力度。
開辟國際市場成為了中國風電制造企業尋找的其中一個新增長點。
根據風能協會的統計,去年我國當年發運到國外的機組的容量是43萬千瓦,累計出口到國外市場達到70萬千瓦,估計到目前為止應該超過100萬千瓦。
同時,去年累計進口中國制造的風機的國家一共有19個,其中美國最多,容量達到32.8萬千瓦,占我們中國出口機組的47%。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隨著我們質量的提高,我們價格上有競爭能力,向國際市場開拓的步伐也會快的。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商的優勢就是產品成本比較低,在價格上有一定的競爭能力。但前提是我們的產品能滿足國際市場的質量標準,這樣才能談價格優勢。
日前,國內召開了一個關于中國風電“走出去”問題的會議。國家能源局將牽頭建立工作協調機制,聯合相關企業和協會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支持風電企業出海發展。
對于未來,施鵬飛充滿了信心。未來在海外風電市場中必然有更多的中國產品,更多的中國投資商在各個國家開發風電廠。同時他也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參與公平競爭。“這對我們國內制造商來講也是一個壓力,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改進服務水平。”
除了出口在增加外,海上風電的開發也在發展。斯汀˙尼爾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演講中也提到,在中國風電的增長領域中,有些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并且已經開始開動了。其中有十六七個省級的海上風電項目,因此后備項目是非常多的。中國海上風電可能會實現循序漸進的增長。我們有信心,在今后幾年時間內,會有700兆瓦裝機。
隨著我國優質資源風場,“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新疆,內蒙古以及甘肅等地區區內電力市場空間和電網調峰能力不足,國家開始朝海上風電方向發展。企業也嗅到這一商機。
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銳風電)作為受前兩年市場波動影響比較大的設備企業,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找到了企業發展的目標。那就是充分發揮企業在海上風電、成套技術方面的技術和運行經驗。
據華銳風電副總裁陳黨慧介紹,華銳風電做了第一個東海大橋的海上風電,目前運行情況、可利用率、發電量等可以說遠遠超出當初進入海上風電時的初步估計,特別是5兆瓦的樣機,目前運行了20個月,將近兩年,這臺樣機的可利用率超過99.9%。
“除了海上風電的優勢再繼續發揮之外,我們另外也看到了國家海上風電的開發速度也在加快,這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利好。”陳黨慧在論壇上指出。
責任編輯:何健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