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 “湖北經驗”領跑碳交易市場
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1]2601號),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個地區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隨之,試點地區相繼啟動碳交易市場,于2014年年底前全部啟動。2017年12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市場期待已久的“這只靴子”終于落地。
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相對來說耳熟能詳,碳交易市場是怎么一回事呢?自“誕生”便佩戴光環的它有何魅力?新鮮卻又陌生的它為何會是世界著名《自然》雜志評選的“2017年值得期待的11個科學事件”之一?在全國碳市場啟動近一年之際,期貨日報記者走進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下稱交易中心),了解碳交易的建設之路。
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前,碳排放對于社會各界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事物。對此,交易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杲向期貨日報記者闡述道:“相對于政府強制減排甚至是拉閘限電來實現節能減排,碳交易則是采用市場化機制,在總量限定的情況下,調控每個企業的排放水平。企業在進行碳排放交易時,碳排放邊際成本較低的企業將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通過實施節能改造和清潔生產,其富余的碳排放配額可通過交易獲得經濟收益。相反,碳排放邊際成本較高的企業面對減排,可以選擇購買碳排放配額而不必投入超出社會平均減排成本的代價完成政府減排任務。”
“這一市場機制較好地解決了調動企業減排積極性和社會減排成本過高的問題。”張杲補充道。同時,記者了解到,交易中心自2014年4月2日開市以來,在市場建設、培育,金融創新和生態補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經過三年多的運營,一個運行有效、價格平穩、功能全面、服務領先、特點突出的碳交易市場已初步形成,各項主要交易指標均居于全國首位。
張杲向記者表示:“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市場參與者和國內外業界的廣泛認可,充分驗證了市場化機制是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帶動產業綠色升級的可行途徑。”
要兌現更高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各國除了使用行政手段,碳排放交易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可行的市場化手段。同時,記者發現,通過市場這個“第三只手”來節能減排,交易中心的潛心摸索使其走在了前列,多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一是碳交易各項指標持續領先,節能減排初見成效。截至2018年9月底,湖北二級市場累計成交3.21億噸,交易總額74.14億元,占比均超過全國的60%,日均成交量額、連續交易天數、市場參與人數等指標也均居全國首位。市場機制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節能減排,湖北省內控排企業排放總量明顯下降,2014年至2017年間每年的同比排放量分別下降3.1%、6.1%和2.04%,連續三年履約率100%。”張杲告訴記者。
“二是碳金融創新領先全國,首創低碳精準扶貧模式。一方面,交易中心充分挖掘市場的融資功能,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交易中心先后與多家銀行簽署了1200億元的碳金融授信、累計吸引了5支1.2億元碳基金入市,并率先開展碳資產托管和碳質押貸款業務,累計規模分別達390萬噸和15.4億元。此外,碳保險、碳現貨遠期、碳眾籌等業務也均屬全國首創。另一方面,交易中心積極探索基于碳市場的生態扶貧模式,推動128個農林類項目開發,其中農村戶用沼氣項目53個,預計每年可為貧困地區增收近千萬元。”張杲進一步說道。
花若盛開蜂自來,多項指標的領先,多項金融創新的先行,讓“湖北模式”獲得了廣泛關注。據張杲介紹,2016年,全國碳交易能力建設中心在湖北揭牌。短短兩年來,交易中心的能力建設服務體系正逐步形成,交易中心先后受邀為10余個省市開展培訓工作,組織培訓會40余場,累計培訓3000余人次,參訓學員覆蓋15個國家、7大排放行業,能力建設工作邁向規范化、規模化。
除張杲所說外,記者發現,隨著湖北碳市場影響力的提升,中美氣候領袖峰會、全球C40峰會、氣候大會等國際會議多次出現交易中心的身影。通過分享中國碳市場經驗,“全球碳市場看中國”這一理念已成為業界共識。
[2] 體制創新打開突破口
俗話說:“梅花香自苦寒來。”交易中心在試點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完善解決的呢?“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省利用碳市場可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功能性,以建立完善的頂層制度為著力點,促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張杲向記者道出了“湖北經驗”。
對于記者追問“湖北經驗”的心路歷程,張杲闡述道:“一方面從政府層面,明確主管部門職責,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變微觀強制為宏觀控制,給予企業減排或購買配額的自主權;設立專業的登記結算、交易和核查等運營機構,規范市場運行,防范市場風險;建立技術專家委員會等政策支撐團隊,提供專業指導,降低行政決策的管理風險;組織制定碳配額分配方案、市場監管和排放核查等一整套政策體系,通過制度保障碳市場健康有序運行。另一方面從交易市場層面,通過創新交易機制,降低交易成本,發揮碳交易配額的資產屬性。發現有效的碳價格,指導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通過碳金融創新引導資金流向碳市場,吸引大量社會資本入市,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為企業提供減排資金。”
通過了解“湖北經驗”的體制機制創新發現,這樣既處理好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了“政府負責政策制定,市場負責自發運行”的體系,又形成了市場對政府制度體系設計的驗證和糾偏機制,促進了市場運行和政府政策設計的良性互動,可謂是一舉多得。
[3] 制度體系護航交易市場
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后,若想為市場的平穩運行保駕,完善的制度體系設計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湖北經驗”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呢?張杲告訴記者:“注重市場主體抓大放小。納入交易的企業主體是湖北省行政區域內年綜合能源消費量6萬噸標煤及以上的中國工業企業。湖北省試點盡管納入門檻較高、企業數量較少,但覆蓋的碳排放比重較大,這不僅可以大幅縮減管理費用,還有助于控制可能的市場風險和經濟風險。”
張杲進一步說:“注重配額分配靈活可控。湖北充分考慮了市場對流動性的需要,在政府預留總量中預留出配額用于拍賣,開市前初次拍賣了200萬噸用于價格發現;初始配額分配整體偏緊,在2009—2011年平均排放量的基礎上乘以0.9192進行了調整,是七個試點平臺中配額分配最緊的;湖北配額采用‘一年一分配,一年一清算’制度,對未經交易的配額采取收回注銷的方式,防止因經濟不確定性導致的配額分配過多或過低導致市場暴漲或暴跌。”
在制定風險調控措施方面,張杲說,首先將配額總量的8%作為政府主管部門預留,用于市場調控;其次是在交易規則中設置多條風險控制措施,如對漲跌幅、日議價區間等進行限制,避免市場風險等。記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尚未動用政府預留配額進行調控,這印證了可通過較完善的碳交易制度體系和交易中心的風險調控措施維持碳市場價格的相對穩定,風險控制措施效果得到了體現。
當下,一提及風險問題,人人都避之不及,甚至部分交易平臺都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但記者發現,湖北碳市場仍表現出較好的流動性。張杲告訴記者:“這得益于交易中心注重信息公開規范透明。湖北碳市場建立了規范、透明的市場信息公開機制。包括公開管理辦法、配額分配方案、交易規則及各類創新業務實施細則,公開市場配額存量、增量、減量等各類市場交易數據,公開中介會員機構備案信息等。市場活躍的流動性也正體現了市場主體對市場規范管理的信心。”
[4] 機制設計激發企業“活性”
眾所周知,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一直都是“老大難”,如何通過碳交易市場來調動這些企業的積極性呢?張杲表示,“湖北經驗”注重市場化減排和價格發現機制設計,激勵企業自主減排。
目前,碳市場納入的主體基本都是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和造紙等高耗能和高排放企業。張杲說,湖北碳市場通過總量控制、碳價格等減排機制設計,形成了具有約束和激勵作用的市場體系,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了溫室氣體減排。一是總量控制實現倒逼企業減排。根據經濟發展速度、節能減排下降目標等因素設定碳市場排放總量,進一步分解到行業和企業,對企業的碳排放形成剛性約束,倒逼企業進行減排,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湖北省碳排放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連續三年控排企業交易參與率、履約率均為100%。二是通過價格發現形成市場激勵機制,并降低減排成本。一方面,基于市場充足的流動性,企業可以賣出配額獲取經濟收益,實現減排激勵。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比較碳價格和自身減排成本,做出購買配額或進行減排的決策,從而帶來全社會減排成本的降低。部分控排企業通過碳市場交易獲益達數億元,充分調動了企業節能降碳的積極性。
通過穩定的市場流動性和有效的價格發現機制,逐步形成強有力的市場激勵機制,“湖北經驗”給節能減排舉措注入了新的血液。
[5] 開辟精準扶貧新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要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記者了解到,為積極踐行“兩山”理論,交易中心正不斷探索碳市場的“精準扶貧”模式。“一大批貧困地區的農林自愿減排項目得以開發,并通過碳市場交易獲益。2015至2017年,湖北省貧困地區的農林類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已累計成交71萬噸,為農民增收1016萬元;針對湖北林業系統、農村能源系統還進行了4次、300余人的項目開發培訓;推動農林類項目開發達到128個,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農村沼氣減排項目達53個,居全國首位,預計每年將帶來近千萬元的經濟收益。另外,還推動通山縣開發了全國首個竹子造林碳匯項目,為森林保護提供了較好的示范。”張杲告訴記者。
此外,張杲還表示:“為引領和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生活中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創新自愿碳交易模式,引導培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湖北省啟動了‘中國自愿減排交易平臺’建設工作,通過‘政府策劃與引導、企業研發與運營、市民體驗與消費’的方式將市民衣、食、住、行等綠色生活方式產生的減排成效進行量化和貨幣化,可以兌換低碳產品、公共服務、社會公益和個人碳中和,從而形成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參與、共享共贏的動態長效機制,提升城市居民低碳消費的參與性、經濟性、環保性和公益性。目前,該項目代表湖北參加了第五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從5000多個團隊中脫穎而出并獲得‘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行業總決賽’團隊組第三名。”
智慧之術,凡有才者皆可仿效之;智慧之道,非有心者不能為之。湖北碳市場經過這幾年來的不斷研究探索,正開辟出一條基于碳市場的“精準扶貧”新思路。
[6] 三方面鑄就“湖北經驗”
成功的道路注定不平坦,“湖北經驗”的背后是不斷試錯、不斷創新。在摸索期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交易中心有哪些心得可供業界人士參考呢?張杲總結了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多渠道突破建設難。一是結合黨建理論學習,提高政府認識。通過省委黨校開設碳市場、碳金融課程,將碳交易理論和市場體系基礎知識普及到縣處級干部層面。二是爭取政府支持,提高企業認識。通過國資、發改等行政主管部門聯合主辦的形式,提高企業對碳交易的重視程度,集中或分區域對控排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能力培訓。三是聚焦農林項目,提高項目開發能力。通過與農業、林業等部門合作,分領域對CCER項目業主進行碳資產開發培訓,提升業主CCER項目開發能力。四積極宣傳引導,提高公眾認識。通過平面和網絡媒體,宣傳碳市場政策、功能和信息。引導公眾逐步知曉、熟悉、參與碳市場。
第二個方面,多手段解決企業參與難題。一是通過政策控制成本,減少企業后顧之憂。湖北在碳交易管理辦法中制定“天花板”條款,將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成本鎖定在20萬噸或初始配額20%以內,使企業履約成本可預測、可控制,消除企業對增產及履約成本的顧慮。二是通過碳金融創新引導,激勵企業積極參與。碳質押貸款、碳資產托管等碳金融業務的推廣,受到了控排企業的積極評價,釋放出碳資產是有價優質資產的市場信號,引導企業主動參與市場。三是通過處罰機制約束,維護市場公平秩序。對未履約企業除罰款外,湖北碳市場還將扣罰下期配額、納入碳排放黑名單,并將履約情況納入國有企業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第三個方面,多方式保證市場平穩運行。一是建立政策靈活機制。湖北配額采用“一年一分配,一年一清算”制度,能夠及時調整市場供需關系。二是建立市場調整機制。對未經交易的配額收回注銷,確保市場供需平衡。三是建立政府入市機制。將政府預留配額和政府配額拍賣資金設立市場風險調控基金,適時入市調整市場供需關系,防止因經濟不確定性導致的配額分配過多或過低導致市場暴漲或暴跌,維護市場穩定。
責任編輯:仁德財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碳中和戰略|趙英民副部長致辭全文
2020-10-19碳中和,碳排放,趙英民 -
深度報告 | 基于分類監管與當量協同的碳市場框架設計方案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碳交易 -
碳市場讓重慶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并進
2020-07-21碳市場,碳排放,重慶
-
兩部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推廣不停電作業技術 減少停電時間和停電次數
2020-09-28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供電企業 -
2020年二季度福建省統調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信息披露
2020-07-21火電環保,燃煤電廠,超低排放
-
四川“專線供電”身陷違法困境
2019-12-16專線供電 -
我國能源替代規范法律問題研究(上)
2019-10-31能源替代規范法律 -
區域鏈結構對于數據中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