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榮潰敗無錫尚德背后:光伏產業的商業原罪
光伏商業原罪
施正榮的失敗,不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代表了一個行業的坐困愁城。
2018年6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合理把握發展節奏,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
此事被坊間稱為“光伏斷奶”。光伏產業在過去的十數年間,憑借巨額國家補貼而迅速壯大,先后誕生了三位首富。巨大的喧囂中夾雜著同樣巨大的質疑,直至主管部門不再庇護,強迫這個吃奶的巨嬰斷掉母乳,自生自滅。
通知發布后,十幾家光伏企業老板聯名上書,表明自己的企業受到巨大沖擊,請求政策給予一定的過渡期。殊不知,即便是被視作如此嚴厲的文件實施之后,光伏發電仍可領到每度電0.5元的國家補貼。
光伏產業究竟是怎樣一個行業?大體而言,分為“硅料-電池組件-電站”三大環節,中國光伏產業的優勢何在?從三個環節和市場應用來看,幾乎毫無優勢可言。硅這種東西本身并不稀缺,但是要把硅元素轉變為光伏應用的“多晶硅-單晶硅”,中國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如此一來,原料環節便注定了中國光伏產業的高成本,終端應用所發的電量,價格可想而知。即便掌握了部分技術,卻也是歐美日等發達地區早已淘汰的高污染技術。市場應用來看,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成本高企,且由于電網設施落后,導致光伏發電并網困難,很多西部光照充足的地方建設的光伏電站,由于所發電源無法并入電網而白白浪費。
那么,光伏企業的最大利潤來自何方?過去歐美日等發達地區也大力補貼支持光伏發電,由于中國企業能獲得更加可觀的政府補貼,加之中國勞動力與環境治理成本低廉,主要利潤集中在“電池組件”這一環節,這些光伏發電板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海外,占領了全球大部分市場。由于價格過于低廉,2012年引發了歐美“反補貼、反傾銷”的雙反調查。中國的光伏企業,憑借國家補貼與便宜勞動力去賺外國人的錢——此情此景,實在令每個智商正常的人感受不到一絲自豪,而是莫名恥辱。
就連光伏行業內部人士也承認,這是一個“原料、技術、市場三頭在外”的行業。這樣的行業仍然獲得了國內眾多創業者的青睞,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投資門檻低、國家鼓勵;二是中國不怕污染,怕的是沒有好的商業題材。
披著高科技的外衣,享受著國家投入的巨額補貼,帶來的結果是鋪天蓋地的污染。這就是光伏行業在中國的商業原罪。一個幾乎無法創造任何使用價值的行業,卻被各地政府作為招商引資的絕佳素材,中國商業之怪現狀可見一斑。
忘記施正榮
施正榮失敗之后,光伏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一面旗幟的倒下,意味著千軍萬馬的潰敗。在享有榮光的時候,旗幟鮮亮耀眼,面對困局之際,這面旗幟拒絕在風中起舞。難怪連向來說話滴水不漏的吳曉波都會對施博士作出毫不留情的評價:“在他的有生之年,恐怕很難再在中國市場上做成一單生意。”
但施正榮還是卷土重來了。2017年夏天,施正榮帶著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回歸視野,這是一種基于晶體硅的新型太陽能發電材料,被施正榮比喻為“魚鱗”,很多原料組合在一起,可以覆蓋大多數實體表面,比如建筑物、汽車。
與以往光伏發電表現為大型地面電站相比,現在的光伏產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個人終端”的重要性了。除了戶用光伏發電之外,施正榮所謂的新型發電材料也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現在的光伏企業家用的最多的詞是“分布式”“場景化”“能源互聯”等新潮詞匯。
顯然,這是公眾更加熟悉的概念。光伏產業這個幾乎與互聯網行業同時在中國起步的新興產業,其發展脈絡遠比互聯網復雜的多。究其原因,一是能源本身為大國重器,百花齊放的場面必然不是主流;二是互聯網只是一種基礎設施,而太陽能發電本身就是一種應用,場景的局限性令其無法如互聯網模式那樣奔流怒放;三是施正榮們對于商業模式長久以來缺乏足夠真切的思考,試圖以成為“硅料之王”實現光伏產業遍地開花,無異于癡人說夢。
忘記施正榮,正是要忘記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毫無真誠的商業精神,盡管他曾經創造出令人炫目的財富神話,可是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一個激動人心的商業故事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財富,而是理想。
光伏產業的理想是什么?分布式的戶用光伏和新能源汽車或許是觸手可及的場景,讓千家萬戶成為光伏發電的受益者或許是最終歸宿。
然而,那一天看上去又是如此的虛妄而遙不可及。就像“光伏”這兩個字,為了避免與低端的“太陽能熱水器”混淆,而刻意回避了通俗易懂的“太陽能”,采用了少有人理解其意的“光伏”,充滿一種自欺欺人的虛無驕傲。

責任編輯:蔣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