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水電發展歷程
第三階段,自主創新大發展(2000年至現在)
2000年以來,水電投資領域引入競爭機制,投資主體多元化,梯級開發流域化,現代企業管理的制度創新,加快了水電開發建設的步伐。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西電東送,為西部水電開發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金沙江、烏江等水能富礦基地按照流域規劃有序開發,龍灘、小灣、溪洛渡、向家壩、錦屏一、二級、瀑布溝、拉西瓦等一批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戰略實施之后開工并相繼投產,我國水電在裝機容量與發電量、設計與施工、設備制造與運行管理等方面全面發展,突飛猛進。
2004年9月26日,黃河公伯峽水電站首臺30kW機組投產,中國水電裝機總容量突破1億kW,居世界第一。從1979年改革開放算起,裝機突破1億kW用了25年時間。2010年8月25日,云南瀾滄江小灣水電站第4臺機組投產,中國水電裝機總容量突破2億kW,不到6年時間又新增1億kW裝機。2017年底,全國水電裝機容量34119萬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1250萬千瓦,抽水蓄能2869萬千瓦。2017年全年水力發電量總計11945億千瓦時。梯級水庫群漸成規模。紅河干流、烏江干流,南盤江、紅水河干流,黃河中下游,大渡河中下游、雅礱江中下游、瀾滄江中下游、金沙江干流中下游梯級群開發已漸成規模。流域梯級“群”的綜合效益逐漸顯現。
(圖表來源,周建平:流域控制性梯級潰壩風險決策機制)
減排效益持續顯著。
2017年水力發電量替代標準煤3.55億噸標準煤。以超低排放0.297kg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538億噸(比IHA采用了保守的計算方法)。中國水電對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占全世界近1/2。按照2018年1月國內各碳交易市場價格,水力發電年減排效益在81~492億元之間,平均價格242億元。如果沒有棄水,水力發電的減排效益更加顯著。水電正常發揮功能在百年以上,能源產出與能源消耗比(EP/ETP)可以達到300,是燃油發電的10倍。在所有低碳能源品種中,水電可持續減排能力最強。
(根據全國碳交易市場月平均價格繪制)
防洪效益尤為顯著。
以三峽水利樞紐為主的長江和金沙江干支流形成的梯級水庫群30多座,總防洪庫容530億m3(數據來源,長江水利網)。截至2017年底,三峽工程累計攔洪運用44次,總蓄洪量1322億m3,干流堤防沒有發生一處重大險情,確保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減輕了下游干支流地區的防洪壓力,降低了防汛減災成本。成功應對2010年、2012年兩次洪峰超70000m3/s的洪水過程;在2016年長江發生“98大洪水”時,通過聯合調度,成功避免了長江上游“1號洪峰”與中下游“2號洪峰”疊加遭遇,有效控制下游沙市站水位未超過警戒水位,城陵磯站水位未超過保證水位。根據中國工程院作為第三方獨立評估的初步估算,三峽工程每年平均產生的防洪經濟效益達76.11億元(2007年價格水平,中國工程院三峽階段性評估與竣工獨立評估報告)。
水庫改善局部氣候,形成的青山綠水也逐漸顯現。一些以水庫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正在形成。
松花湖霧凇(國家命名豐滿水庫為松花湖,霧凇是水電站發電尾水溫度較高,凝結于樹枝形成特有風景。松花江冬天不是天天有霧凇,電站不發電,很難見到霧?。?/strong>
以水電基地為依托,打造風、光、水多能互補的示范性工程正在開展。水電成為促進清潔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的平臺。
新中國水電發展成就,是老一輩水電人在艱難困苦條件下開創了基業,改革開放縮短了差距,自主創新實現了跨越。工程規模與技術難度不斷刷新行業紀錄。2010以來,世界規模最大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世界最高的黃登碾壓混凝土重力壩(203米),總水推力最大的小灣混凝土雙曲拱壩(1900萬噸),泄洪功率最大的溪洛渡水電工程(98710MW),地震設防烈度最高的大崗山水電工程(0.557g),規模最大的深埋長大洞室群錦屏二級水電站已成功建設并投入運行。正在建設的烏東德、白鶴灘、兩河口、雙江口水電站等也極具挑戰。這些世界級巨型工程成功建設,極大地推動了工程領域的技術進步,也帶動了基礎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的交叉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水電發展又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水電行業發展從“重開發建設”向“建設與運行并重”轉變。行業基礎研究相繼開展并取得初步成果。“設計、施工信息化”、“智能溫控”等技術已經得到工程實踐。“流域梯級水庫群風險孕育機理與防控”、“梯級水庫群風險等級確定與風險設計”、“流域水電綜合監測”等行業前瞻性研究也取得豐碩成果。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