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水電發展歷程
新中國水電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艱苦奮斗創基業(1949年~1979年)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俱興。對于水電,1950年召開的電力工作會議評價為:起步遲、規模小、數量少、技術水平低,但經過長期的努力,也獲得了一定的成績。當時水電不僅家底薄,還面臨國內生產資料奇缺、國際經濟封鎖等重重困難。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水電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啟了水電創業新征程。
我國對日偽侵略中國時留下的豐滿水電站進行的加固、補強和改擴建工作;開展了龍溪河、古田溪、永定河、以禮河等中小河流的開發規劃;設計建設了獅子灘、古田一級、黃壇口、上猶江、流溪河、官廳、大伙房、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等一批中型水電站以及新疆烏拉泊、西藏拉薩和海南東方等小水電站。這些中小型水電站以工期短、投資少的優越性滿足了地方發展的需要。
1957年4月開工的新安江水電站,是中國自行設計、自制設備、自主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也是我國第一座百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壩。1958年9月,中國首座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在黃河上游開工建設,同時,下游的鹽鍋峽、八盤峽水電站也相繼開工興建。1975年,總裝機容量122.5萬千瓦的劉家峽水電站建成,成為中國水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中國又陸續建成了一批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
云雨霏霏新安江 (圖片來源于網絡)
詩意盎然千島湖 (圖片來源于網絡)
與此同時,壩工理論也相繼提出,壩基抽排減壓、混凝土溫度控制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和成功應用,極大地縮短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壩工技術的差距。地質勘探和測量、水能規劃、水文泥沙、施工、機電與金屬結構等專業理論與技術也取得不小成果。這一階段所提出的理論與技術成果后來成為制定水電行業規范的基礎。
截至1979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911萬kW(其中抽水蓄能3.3萬kW),年發電量547億kWh。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