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拿下太多世界之最的工程 卻也承受最多委屈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登上三峽大壩,眺望浩瀚長江
“今天到三峽大壩來看一看,感到很高興、很激動
國家取得這么偉大的成績,這也是你們作出的貢獻
國家要強大、民族要復興,必須靠我們自己砥礪奮進、不懈奮斗。”
“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華大地之廣袤,少不了貫穿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江大河,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善于開發水利,利用大自然賜予的天然優勢。
建國以后,面臨著技術封鎖和資金匱乏的困難,一代代中國水壩人前赴后繼;在一窮二白的困境中自主創新,創造了中國人自己的核心技術。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凝聚著中國水壩的智慧與力量,三峽工程當仁不讓。
大壩
三峽工程主要由、和三部分組成,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包括主體建筑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三峽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達到壩頂185米設計高程;2008年10月,26臺機組全部投入運行;2015年9月,三峽樞紐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2018年1月,三峽升船機竣工技術預驗收。到今天,這一路,已經走了。
張志會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水壩的點點滴滴,還得由她娓娓道來
“若無當初自主研發,怎有今日三峽大壩”
仍然可以繼續深入發展二三十年。
中國是世界上修筑水壩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豐富的水利資源也是與生俱來的優勢。西方國家因氣候與自然地理因素,水壩數量相對較少,大多數發達國家水電資源已開發殆盡,現在已基本停止建造大型水壩。但作為后起之秀的中國,
中國的水壩技術是全方位的世界領先。
從落后到領跑,中國擁有了優良的技術儲備,培養出了一批訓練有素的人才隊伍,掌握了事半功倍的工程建設管理方法。可以說,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中國水利水電工程以及杰出的中國水利水電工程師們也得到了國際工程界的認可。
溪洛渡水電站更是拿下了國際工程咨詢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菲迪克'獎,讓世界矚目。
張志會說道:“我們中國很多水壩工程獲得了國家級、世界級的獎項,作為大壩建設者代表,我的博導陸佑楣院士2000年曾榮獲國際大壩委員會(ICOLD)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15年他又獲頒世界工程領域的'奧斯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工程成就獎,這是中國大陸工程師首次獲獎。上一任國際大壩委員會的主席也是我們中國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副院長賈金生教授。”
中國最出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
如今的三峽大壩,業已將發展的重點更多放在對。上世紀90年代,在自然、氣候、人類活動和管理體制等復雜因素影響下,一度出現了黃河斷流這般嚴重的后果。在后來的研究中,我國水利工程界和科學家們在工程論證、設計、建設和評估時,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河流生態環境的保護,讓河流煥發新的生命力。小浪底等水庫的建設和水量的生態調度有效保障了黃河不再斷流。長江三峽工程在防洪減災、生態補水、防治泥沙和保護珍稀動植物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以三峽為代表的水電開發更是節能減排的“金鑰匙”。
我們在泥沙研究領域全球領先
“泥沙問題對于我們來講已經不用擔心了,。比方說我們出了好幾個院士,他們都是專門研究泥沙的。三峽大壩建成后,金沙江流域陸續建設了一系列水電站,長江兩岸的水土保持和退耕還林工作穩步開展。三峽水庫實施'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近些年來三峽水庫年均淤積泥沙僅為論證階段的35%左右。”
中華鱘的人工養殖和長江放流
“我們還有很多高水平的科學家,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研究。科研監測發現,這種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具備野生中華鱘的洄游特性,因此這一物種的存續已不成問題。科學家們希望它們能早日在壩下天然產卵場實現穩定產卵和自主繁殖。”張志會介紹到。
“三峽也有難言的委屈”
自1994年開始動工,再到2009年全線建成,三峽在舉世矚目的風光之下,也引起了一些爭議,甚至在國外的社交網站上還有一些惡意的詆毀和謠言。
外國網友的質疑,圖片來源自網絡
但謠言和詆毀確實讓三峽承受了太多委屈。
張志會說:“我們的水壩工程是存在正負效應的,所有的工程都是這樣,當初我們在論證時就已經注意到了,也提出了各項應對措施。問題就是問題,我們絕不逃避掩蓋,而是會迎難而上,徹底解決;”
三峽大壩
關于三峽的謠言中,最嚴重的是“三峽誘發特大地震”,甚至還有人直指2008年“5.12”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的傷痛,讓無數人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今年是汶川地震10周年,我們看到他們在廢墟上涅槃重生。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堅韌。
在這漫長的10年中,三峽大壩也默默承受著非議和委屈,在傷痛和追思的同時,我們更想知道的是科學和真相。
三峽真的會造成地震么?
汶川地震與三峽工程沒有實質性關系
張志會說:“三峽這樣大規模的大壩,水庫蓄水后在庫區確實誘發了一些非構造型極微震、微震,但地震的規模對附近地區幾乎沒有影響。比如說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發汶川地震的龍門山斷裂位于青藏高原構造區,而三峽庫區位于華南構造區,兩者沒有構造上的聯系。此外,汶川距離三峽大壩超過700公里,距離庫尾重慶也約300公里,水庫滲透一般到第一分水嶺為止,影響范圍遠達不到汶川。從地震地質條件、水庫蓄水影響范圍和水庫地震本身特征來看,可判斷。”
兩者之間完全沒有構造上的聯系
張志會還說:“再比如九寨溝地震。我國地震專家陳厚群院士認為,三峽工程壩址及水庫區屬華南地震區的長江中下游地震帶,它和引發九寨溝地震的斷裂不在同一個構造單元上,。從九寨溝到三峽工程的直線距離已約700公里,其間分布著不透水性的地層,三峽的庫水與九寨溝地震的構造帶也不存在水力聯系。”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嚴重缺乏科學依據的謠言。
前一陣子臺灣某專家放言,只需兩枚導彈,便可瞬間摧毀三峽。
張志會駁斥說:“首先,我國的反導彈技術在國際上是相當牛的。其次,三峽的安防系統布置的十分完備,到處都有我們的武警官兵保駕護航。從現代戰爭的角度來看,已經很少有國家再把民用水壩作為一個攻擊目標了,這樣做必然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支持非洲和巴鐵建造水壩基礎設施”
修建水壩并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工程。
如同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一樣,保護環境勢必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但共同努力的背后并不代表著以“保護全人類”的名義,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打壓別人。無論是減少碳排放還是反壩運動,其中滲透的政治博弈和價值沖突往往成為了人們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在保證他們能夠生存的前提下,我們再去盡全力地保護生態環境。
“國外的環保主義者說地球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先把地球保護好,我們人類才能繁衍不息。不過他們有沒有注意到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我們就是有這么多人,我們肯定要先保證他們最基本的生存發展和福祉。”張志會說。
但幫助其它國家脫離水災之苦、化自然水力為國家動力,中國一直在行動。
中國做事,從來都是知行合一,不屑于無畏的爭論。盡管今后國內可能鮮有新的超大型水壩工程,
老虎嶺水壩發掘現場
將使得巴鐵兄弟不再停電
我們以BO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的方式,在巴基斯坦投資建設卡洛特等多座水電站。在運營期結束后,移交給巴政府。這些水壩是“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它們還,讓他們生活得更美好!我們也在非洲幫當地人建造水壩。
非洲國家還是非常歡迎我們的
有一次我在美國打車,司機來自肯尼亞,他就說我們中國也在考慮幫他們建造水壩。然后他又說為什么其他國家要反對中國人在他們那兒建壩呢?他認為這是非常不好的,。”張志會說到。
壩長約2300米,高約185米,多年平均年發電量880億千瓦時
裝機容量第一、發電量第一、混凝土澆筑量第一、防洪能力第一、建設難度第一
泄洪閘泄洪能力第一,升船機的規模最大、移民數量最多。。。
這座威武雄壯的大壩曾創造了數不清的全球之最
波光粼粼的長江江面,伴隨著水流一瀉千里的轟鳴聲,映襯著三峽雄壯的身影
它屹立不倒,眺望著上下游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轉過身,繼續向世界詮釋著中國的力量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