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波瀾壯闊四十載 民族復興展新篇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抉擇,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40年來,中國共產黨無懼風高浪急,無畏艱難險阻,聚精會神搞建設,卯足干勁謀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一、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大踏步前進、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的40年,是成功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的40年,也是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實現歷史性跨越的40年。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增速在全球范圍內名列前茅。40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銳意推進改革,全力擴大開放,我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平均每8年翻一番,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增量規模顯著擴大。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之后連續跨越,1986年上升到1萬億元,1991年上升到2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06年超過20萬億元,2017年首次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達到827122億元,當年經濟增量折合1.2萬億美元,相當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經濟體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難能可貴。
財政實力顯著增強,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1978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元臺階,2007年超過5萬億元,2011年超過10萬億元,2017年突破17萬億元,達到172567億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長13.8%。財政實力的增強對促進經濟發展、保障改善民生、調整經濟結構、有效防范風險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過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2.3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了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隨著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國經常項目盈余快速積累,吸引外資不斷增加,外匯儲備短缺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達31399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結構調整貫穿于經濟發展的40年,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40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40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工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2017年,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2.7%和32.7%,分別比2005年提高0.9和4個百分點。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
需求結構持續改善,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總量小,基礎設施落后,對外開放程度低,需求結構很不穩定。近年來,內需拉動作用顯著增強。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9%。消費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2013-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資本形成總額高12.4個百分點。
區域結構優化重塑,地區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改革開放初期,東部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前沿地帶率先發展起來。2000年,東部地區[1]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53.5%,比1978年上升10個百分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逐步解決地區發展差距拉大的問題,又相繼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不斷顯現。2001-2017年,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1%和11.6%,分別快于東部地區0.1和0.6個百分點。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積極推進,新的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
城鎮化穩步推進,城鄉發展協調性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動下,城鎮化進程顯著加快。2017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個百分點。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2017年末,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2.35%,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到16.1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10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連續8年快于城鎮。
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供給能力實現從短缺匱乏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基礎產業從發展瓶頸轉為優勢支撐的40年,是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跨越發展的40年,也是供給能力迅速提高、供給質量優化提升的40年。
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40年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質的飛躍。201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比1978年翻一番。近年來,我國谷物、肉類、花生、茶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產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甘蔗產量穩居世界第三位。
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建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提速,工業生產能力快速發展,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不斷增強。2017年,鋼材產量10.5億噸,比1978年增長46.5倍;水泥產量23.4億噸,增長34.8倍;汽車產量2902萬輛,增長193.8倍。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計算機設備從無到有,2017年產量分別達到18.9億臺和3.1億臺。近年來,我國工業經濟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發展質量優化提升,正朝著制造強國目標邁進。
交通運輸建設成效突出,四通八達的綜合運輸網絡已經形成。40年來,我國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明顯提高,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2017年末,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高鐵網基本形成。2017年末,公路里程47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4.4倍,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3.6萬公里。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大幅提升。40年來,我國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增強,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末,全國郵政營業網點27.8萬處,比1978年末增長4.6倍;郵路總長度938.5萬公里,增長93.0%。近年來,在網絡強國戰略推動下,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2017年末,全國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2.5部/百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移動寬帶用戶達11.3億戶;光纜線路總長度達3747萬公里。
能源生產能力大幅增強,供應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5.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6%。2017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7.8億千瓦,比1978年末增長30.1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和核電在建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領者。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能源運輸大動脈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極大地緩解了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與能源供給之間的矛盾。
四、對外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積極把握全球化機遇、縱深推進對外開放的40年,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的40年,也是我國深入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40年。
貿易規模穩步擴張,貿易大國地位日益鞏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特別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貿易總量迅速增長。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97.9倍,年均增長14.5%,居世界第一位。服務貿易快速發展。2017年,服務進出口總額6957億美元,比1982年增長147倍,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二位。
貿易結構調整優化,競爭力不斷提升。進出口商品不斷向“優進優出”轉變。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7年的5.2%,工業制成品比重由49.7%上升至94.8%。貿易方式呈階段性演變。198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占比達93.5%。隨著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在東南沿海地區迅速發展。1998年,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占比降至36.4%,加工貿易占比提升至53.4%。近10年來,隨著我國比較優勢的變化和產業實力的增強,一般貿易重新占據主流。2017年,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占比上升至56.3%,加工貿易占比下降至29.0%。
外商投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310億美元,比1984年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4.7%。1979-2017年,我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8966億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外商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擴展。過去制造業一直是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近年來服務業逐漸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2017年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提高至72.8%。
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成效顯著。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只有少數國有企業走出國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2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1倍,年均增長30.6%。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著。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同我國簽署了合作協議。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9個國家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44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12%。
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提升。1980年4月和5月,我國先后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以來,我國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數十個自貿區。近年來,倡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成功主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峰會、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博鰲亞洲論壇等,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售電小陳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資本市場:深度研究火電行業價值
2020-07-09火電,火電公司,電力行業 -
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從嚴控制、按需推動煤電項目建設
2020-06-29煤電,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
-
高塔技術助力分散式風電平價上網
2020-10-15分散式風電,風電塔筒,北京國際風能大會 -
創造12項世界第一!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組網成功
2020-06-29?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風電 -
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集體默哀儀式
2020-04-08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今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2020-06-29小水電,水電站,水電 -
3.2GW!能源局同意確定河北新增三個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電站,國家能源局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官司纏身、高層動蕩、工廠停產 “保殼之王”天龍光電將被ST
2020-09-11天龍光電,光伏設備,光伏企業現狀 -
央視財經熱評丨光伏發電的平價時代到了嗎?
2020-08-24儲能,光伏儲能,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