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意見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近日印發《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意見》,根據意見,從總量性去產能向結構性優產能轉變,從以退為主向進退并重轉變,主要行業產能利用率保持在80%左右。加大處置“僵尸企業”力度,實行清單管理,明確騰退時間表、路線圖,強化考核問責。嚴格控制尿素、磷銨等過剩行業新增產能,推動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落后產能或淘汰類產能關停退出,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優化能源結構,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繼續執行淘汰落后能耗物耗限額、污染物排放等強制性標準,倒逼競爭乏力產能退出。綜合運用財政獎補、產能減量置換、差別價格等激勵性、懲罰性政策。充分發揮省級淘汰落后產能專項獎勵資金作用,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職工安置、轉產轉型等予以支持。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
鄂政發[2018]15號
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意見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論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準確把握新舊動能轉換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發展第一要務、廣聚人才第一資源、激發創新第一動力,培育新產業、壯大新動能、打造新增長極,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和新經濟發展聚集地,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二)目標任務。到2022年,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平穩接續,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初步形成。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水平提升,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指數達到85,萬元,GDP能耗控制在0.45噸標準煤以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9.6萬元/人。新動能成為新引擎,新經濟增加值占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30%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0%,高新技術制造業占工業比重達到40%以上。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人才智力支撐有力,R&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5%。
二、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三)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從總量性去產能向結構性優產能轉變,從以退為主向進退并重轉變,主要行業產能利用率保持在80%左右。加大處置“僵尸企業”力度,實行清單管理,明確騰退時間表、路線圖,強化考核問責。嚴格控制尿素、磷銨等過剩行業新增產能,推動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落后產能或淘汰類產能關停退出,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優化能源結構,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繼續執行淘汰落后能耗物耗限額、污染物排放等強制性標準,倒逼競爭乏力產能退出。綜合運用財政獎補、產能減量置換、差別價格等激勵性、懲罰性政策。充分發揮省級淘汰落后產能專項獎勵資金作用,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職工安置、轉產轉型等予以支持。(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物價局、省能源局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開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年攻堅行動,滾動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支持食品、石化、紡織、冶金、建材等15個千億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質量和效益雙提升。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支持食品、紡織服裝、醫藥等1000家優勢傳統產業內的企業工藝技術更新,形成400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1200個以上湖北名牌產品,全面提升產品知名度。支持電子、家電產品裝配、家具等2000家勞動密集型企業設備更新換代。加快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循環化改造,對沿江重化工及造紙行業企業開展專項集中整治,加快搬遷入園和綠色改造,全面實施清潔生產。繼續推進武漢、襄陽、宜昌等7個老工業基地綜合改造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黃石、大冶等5個資源型城市及宜都、黃石鐵山區2個獨立工礦區的轉型發展,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牽頭單位:省經信委;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五)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創意6大產業16個高端細分領域,促進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等發展,謀劃推動一批重量級未來產業,力爭6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之和突破3萬億元。實施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創新引領工程,著力推進國家光電子信息、生物、航天產業基地建設,建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集聚區。加快建設存儲器、新型顯示、網絡安全、地球空間信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化基地,加速打造“芯片—顯示—智能終端—通信—應用”聯動發展的產業生態,培育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廣“基地+孵化器+基金+聯盟”的推進模式,支持國家級高新區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測繪局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六)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大力促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設計、生產、運營等核心環節的深入應用,加快培育基于互聯網的融合型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讓新經濟“無中生有”。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建成標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項目)200個。加快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建設一批田園綜合體,打造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示范應用,實現“12316”信息進村入戶全覆蓋。推動服務業提速升級,實施“互聯網+服務業”行動,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商貿服務、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等十大產業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著力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旅游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政府金融辦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七)推動軍民融合突破性發展。著力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全省國防科技工業總產出年均增長10%以上。加快建設武漢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積極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軍民融合發展先行先試,做大做強襄陽、宜昌、孝感等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做強航空航天、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信息安全及北斗導航等6個優勢重點領域,打造10個以上軍民融合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建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荊門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示范基地、海洋核動力平臺、北斗導航創新示范區等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大力推進武船重工、航天三江集團等重點企業發展,培育5家總收入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20家總收入過20億元的骨干企業和院所,扶持5—8家掌握軍民兩用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牽頭單位:省國防科工辦;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等,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荊門市、孝感市人民政府)
三、激活創新驅動核心要素,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八)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產學研合作示范企業,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建設研發機構。實施湖北省技術創新工程,加強企業技術中心能力建設,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00家。大力扶持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到2022年半數左右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推進創新企業百強工程,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倍增計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力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0家,國內及國際細分行業“隱形冠軍”達到200家,瞪羚型企業達到1000家,獨角獸企業達到20家。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完善國有企業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大科技創新指標權重,對本省國有企業符合條件的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費用在考核業績時視同于利潤。(牽頭單位: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九)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推進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支持武漢建設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建成參與全球產業創新合作與競爭的重要載體。支持襄陽、宜昌建成區域性創新中心,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支持各地高新區加快發展,推進市州多層次創新示范。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雙一流”高校及學科、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形成3—5個具有鮮明特色的世界級科學研究中心。加快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推進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力爭我省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裝置數量居全國前列,培育若干科學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跑者”和未來產業變革核心技術的“貢獻者”。強化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統籌建設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建成2—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集成電路、智能汽車、智能制造、商業航天、北斗衛星導航等領域組建10個產業創新中心,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500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國防科工辦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六大專項行動”,實現“六個全覆蓋”。深入實施全省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打造“互聯網+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建立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持續穩定的支持機制。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制造2025”等重點領域,加強產業部門與科技部門對接,加快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項目,盡快實現批量化生產和應用。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評估定價機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建立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時轉化制度。健全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質押融資、托管運營、風險補償、保險服務及維權援助機制,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裁判有機銜接,加大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知識產權局;責任單位:省法院、省檢察院、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十一)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進一步系統性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著力推進6個國家級和12個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搭建全要素、全創新鏈資源集聚的“雙創”服務平臺,在國際國內唱響“光谷青桐匯”“東湖創客匯”“3551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等湖北“雙創”活動品牌。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展“雙創”平臺,大力推進100個省級制造業“雙創”示范平臺(企業)建設,制造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以上。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促進眾創空間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加強眾創空間國際合作。(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等,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售電小陳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資本市場:深度研究火電行業價值
2020-07-09火電,火電公司,電力行業 -
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從嚴控制、按需推動煤電項目建設
2020-06-29煤電,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
-
高塔技術助力分散式風電平價上網
2020-10-15分散式風電,風電塔筒,北京國際風能大會 -
創造12項世界第一!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組網成功
2020-06-29?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風電 -
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集體默哀儀式
2020-04-08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今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2020-06-29小水電,水電站,水電 -
3.2GW!能源局同意確定河北新增三個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電站,國家能源局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官司纏身、高層動蕩、工廠停產 “保殼之王”天龍光電將被ST
2020-09-11天龍光電,光伏設備,光伏企業現狀 -
央視財經熱評丨光伏發電的平價時代到了嗎?
2020-08-24儲能,光伏儲能,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