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集團:“第一動力”引領綠色發展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奪取了新的偉大勝利。5年間,中國華能集團公司認真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奪取了新的偉大勝利。5年間,中國華能集團公司認真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力推進世界一流企業創建步伐。即日起,本報分5期刊發系列專題報道———“華能集團改革發展成就巡禮”,從創新發展、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從嚴治黨、社會責任5個方面介紹華能集團改革發展成就。
津港南畔,海河之濱,我國首座、世界第六座煤氣化聯合循環電站(IGCC)平穩運轉,我國首個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試驗裝置建成,“綠色煤電”的“近零排放”將破解煤基能源清潔發電的世界級課題。
湘贛通衢,江西安源,二次再熱的“第一只螃蟹”被率先“吃下”,2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成為高參數、低排放的行業標桿,2年間帶動了國內22臺新建機組決定采用二次再熱技術。
膠州東岸,陸海交接,正在加緊建設的石島灣核電廠,是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安全特性的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建成后中國核電技術將從“跟跑”邁向“領跑”。
這一項項令人引以為傲的成就背后,有一個共同的標志:華能創造。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五中全會上,創新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
這5年,各行各業紛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發電行業無數個“第一”的創造者,怎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如何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發電行業的排頭兵”?
華能集團創造的科技成果、創新機制給出了答案。
華能集團引領的行業變革、產業升級給出了答案。
華能集團打造的科研體系、創新氛圍給出了答案。
瞄準前沿 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論斷,道出了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也恰恰是對華能集團所處時代方位的科學判斷,更是華能集團推進前沿技術自主創新的戰略動力。
華能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曹培璽說,自主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量。華能集團之所以能夠有力推進發電行業科學發展,主要是依靠自主創新。
IGCC被國內外公認為最具發展前景的潔凈煤發電技術之一,污染物排放量約為常規燃煤電站的10%,是實現我國節能減排的重要探索,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嘗試。天津IGCC示范電站采用具有華能集團自主知識產權的兩段式干煤粉加壓氣化爐以及多項新技術新工藝,已經順利投產實現平穩運行,投產以來,為社會供應了超過39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
華能集團科技環保部主任趙毅介紹說,5年來,華能集團承擔了國家級科技項目課題4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累計獲得專利908項,發揮了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在國家發電領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實施一批示范工程,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培育一批高端人才,形成了一套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比如,華能集團依托天津IGCC電站建成的我國首個燃煤電廠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試驗裝置,年捕集二氧化碳的能力達到10萬噸,二氧化碳捕集系統的單位能耗小于2.5GJ/t(CO2)。
比如,700攝氏度超超臨界技術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正在發展的最為先進和高效的燃煤發電技術,華能集團長期致力于開發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700攝氏度技術,由華能集團牽頭開發的我國首個700攝氏度關鍵部件驗證試驗平臺在華能南京電廠成功投運;以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領銜的科研團隊,順利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750攝氏度級高溫合金管材的中試驗證制備,為我國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的發展打下基礎。
比如,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核電技術的依托工程,現已全面進入安裝調試階段。建成后,它將成為國際首個商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中國“可以從賣論噸計的普通設備轉變成賣一套價值數十億的高科技成套設備”。
立足主業出成果,自主創新促發展。華能集團以重大工程為依托,始終走在發電行業科技創新最前沿,緊緊抓住潔凈煤發電、碳捕集、新一代核電、新一代可再生能源發電等前沿技術,在國家“863”、支撐計劃以及重大科技專項中扮演重要角色。
探路先行 持續引領發電行業技術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從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上看,實施能源革命,必須持續提高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
把更多的煤高效清潔地轉換為電,是發電行業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華能集團率先建設國產大容量、高參數、低排放發電機組,不斷提高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推動發電行業技術進步,帶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讓能源“清潔夢”走進現實。
二次再熱發電技術是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等優勢的先進發電技術。這項技術以其復雜性著稱,在國內一直備受關注。2015年8月,我國首座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電廠在華能安源電廠建成投運,成為高效清潔發電技術的成功典范。據測算,二次再熱機組熱效率比常規一次再熱機組約高2個百分點,二氧化碳減排約5%。同年12月,華能集團首臺百萬千瓦二次再熱機組在華能萊蕪電廠投產。機組發電效率、發電煤耗、供電煤耗三項指標均優于當前世界最好水平,刷新了世界紀錄,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全國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標。
“華能萊蕪、安源電廠二次再熱項目,是加快能源生產方式變革、發展高效清潔 煤電的具體實踐,必將為集團公司以科技引領,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曹培璽說。由于二次再熱技術是首次應用,解決設備與設計、設計與施工之間的矛盾無先例可循。華能集團為此設立了重大科技項目,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開展科技攻關。曹培璽鼓勵大家:“二次再熱技術的應用,體現華能集團的一種精神、一種擔當,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也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這一道道“火焰山”———二次再熱機組動態響應分析、汽溫調節和協調控制策略研究以及二次再熱機組環保排放優化研究等10余項關鍵技術在華能人的努力下終于破題,打破了國外知識產權壁壘制約,打造具有華能特色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5年來,華能集團積極開發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煤電機組,2016年熱電聯產及超臨界、超超臨界純凝煤電裝機比重達到80%,整體煤機以及6個主力機型供電煤耗保持行業領先,平均供電煤耗比2013年下降10.6克/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1380萬噸。
美麗華能 持續節能減排輸出綠色動能
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美麗中國”被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列入新發展理念。從“綠色煤電計劃”到“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從煤電清潔排放到清潔能源開發,理念層層深入,實踐步步推進,彰顯了華能集團的眼界與擔當。
目前,華能集團裝機容量超過1.6億千瓦,火電機組比重仍占到70%左右。在部署先進機組的同時,華能集團在存量燃煤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上下功夫,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清潔化水平逐年提高,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者。
火電超低排放,就是按照燃氣發電機組的排放標準,對燃煤機組進行技術改造,針對不同煤種、不同地區機組的改造方案堅持一廠一議、一爐一策,這是技術的進步,更是環保改造的決心。
超低排放由技術領航,到多管齊下。華能長興電廠60萬千瓦等級高效示范項目采用高參數高效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首次應用煙氣協同治理系統、脫硫廢水“零排放”等先進技術,建成國內首座高效環保超超臨界燃煤機組。
超低排放要深度除塵,治理霧霾。華能集團自主研發的濕式除塵器在黃臺、蒙西、石洞口等電廠成功應用,可控制粉塵排放濃度達到燃氣機組排放標準。
超低排放要減排去污,根治三項污染物。華能秦嶺電廠在國內首次采用間冷塔、吸收塔、濕式電除塵、煙囪“三塔合一”創新技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華能銅川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充分應用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污染物一體化協同脫除技術,脫硫、脫硝、除塵實現預期指標,達到燃氣排放標準。
5年來,華能集團不斷加大環保技術改造力度,投入環保改造資金達312億元,累計共有8477萬千瓦機組達到超低排放要求。三項污染物排放績效比2013年均下降超過80%,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成功應用帶動了整個行業的改造進度。
華能集團通過優化電源結構,堅持優化發展火電,大力發展水電,加快發展風電,積極開發核電,實現低碳清潔能源裝機量占比近三成。低碳能源發電技術形成了應用推廣一批、示范試驗一批、集中攻關一批的創新滾動機制,華能海上風電即將投運,重慶頁巖氣進入精細勘探階段,重慶煤層氣獲得抽采技術重大突破。
今年6月,中國首批綠色電力證書核發,7月1日起,全國綠證自愿認購平臺正式上線,中國碳市場真的來了!早在2013年,華能集團便成立碳資產公司,并率先出臺我國首個企業層面的《溫室氣體減排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碳資產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交易的原則,并創造性地設立了自愿減排項目專項資金,對項目進行開發儲備,并以回收資金進行滾動開發,2015年全面完成集團公司全口徑火電企業碳盤查工作,為未來參與中國碳市場交易奠定堅實基礎。
面向未來,到2020年,華能集團能源轉換效率將明顯提高,達到世界煤電機組先進能效水平;清潔能源比重將顯著增加,達到或超過全國電力行業清潔能源比重的平均水平;單位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續降低,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逐步降低,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華能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黃永達說,華能集團要把握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做優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運用“互聯網+”思維,助力新興能源產業孵化。
釋放潛能 機制創新為科技創新護航
“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決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有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這樣說道。
回顧華能集團這5年,一批重大創新成果背后,一些深層次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在創新體系建設中,制定發布《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科技創新戰略實施方案》《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導意見》《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2015~2030)》等;完善了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科技項目評審制度,提升了科技創新工作的頂層設計水平和組織實施能力;構建集團公司、產業(區域)公司、基層企業組成的三級科技管理體系,完善中央研究院、產業(區域)公司技術研發中心及基層企業三級技術創新機構建設;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逐年上升,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建成2個科研基地、6個國家級研發機構,形成分工明確、密切協作與支持,具有較強研究開發、技術應用和產業化能力的多層次創新力量。
———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將科技產業化作為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制定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科技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目錄》和《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暫行辦法》,充分利用自身市場需求,建立科技產業化項目的技術評估體系,并逐步形成一套研發、管理、應用體系,有力推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2016年公司科技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7.7億元,利潤總額是2013年的1.9倍,年均增長24%,科技產業規模和盈利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科技活動人員超過2000人,引進“千人計劃”專家8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產生了首批首席專家13名、首席技師16名;完善人才的培養、發展、評價、使用以及引進機制,在科研機構開展分紅和股權激勵試點,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在科研環境方面,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掀起人人崇尚創新、人人爭當創客的新浪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進一步向基層轉移,先后發布了《創新創業工作指導意見》《基層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等,構建“華創空間”科創平臺,組織開展并認定了在創新創效方面具有突出成績的首批15個基層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室;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資本市場:深度研究火電行業價值
2020-07-09火電,火電公司,電力行業 -
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從嚴控制、按需推動煤電項目建設
2020-06-29煤電,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
-
高塔技術助力分散式風電平價上網
2020-10-15分散式風電,風電塔筒,北京國際風能大會 -
創造12項世界第一!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組網成功
2020-06-29?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風電 -
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集體默哀儀式
2020-04-08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今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2020-06-29小水電,水電站,水電 -
3.2GW!能源局同意確定河北新增三個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電站,國家能源局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官司纏身、高層動蕩、工廠停產 “保殼之王”天龍光電將被ST
2020-09-11天龍光電,光伏設備,光伏企業現狀 -
央視財經熱評丨光伏發電的平價時代到了嗎?
2020-08-24儲能,光伏儲能,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