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發電“不合理成本”丟不掉?分類之路道阻且長
而這為他們垃圾發電的企業帶來了什么呢?
并不夸張的說甚至可以建在日本市區附近的垃圾焚燒廠,比起我們水平領先的并不是一點半點。沒有噪音,沒有濃煙,這些市區中”默默無聞”的垃圾發電企業,卻能處理相當規模的垃圾數量,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年焚燒量5萬噸的工廠僅需60名員工。
這當然不僅僅是技術上先進帶來的結果,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同樣也為日本的企業大額減負了。換句話說,我們的垃圾處理企業是在做垃圾處理的整個流程,而日本的企業卻只需要負責處理垃圾分類其中的一環。其成本高低不言而喻。
03
分類之路,道阻且長?
垃圾分類與焚燒發電,都旨在對垃圾的剩余資源進行提取,他們不僅互補,而且相互促進。
張超認為,如果實現垃圾的分類投放,不僅僅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環境,還可以為環保企業大幅降低垃圾處理的成本,這不僅僅包括企業的經濟成本,也包括所需的時間成本。參考日本垃圾處理帶來的經驗,如果在源頭上能夠給予企業足夠的幫助,我們的企業也能大幅提高的垃圾處理的效率。
構建合理的垃圾分類程序,這會給垃圾焚燒企業帶來本質性的變化,甚至不夸張地說,以一個完整垃圾分類架構所帶給企業的便利,甚至比設備技術的革新要大得多。在我國不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下,人們扮演的往往只是制造者還沒有普遍養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行為習慣,尚未從‘要我分’轉變到‘我要分’,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尚未入腦入心。
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持續的宣傳引導,更需要在一些嶄新的生產體系加以匡正,比如:在商品上添加分類標識,不斷提示著人們的分類行為。
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行動,日本普及垃圾分類的習慣用了三十年,我們的人口遠超日本,需要用多少時間?
當然,中國社會無法容忍30年的漫長的習慣養成,垃圾分類已然迫近現實生活,這是由環境容量倒逼而成的,能否跨越這一步,是我們社會治理能力和城市文明進化的標尺。

責任編輯:售電小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