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廠重磅來襲 電力巨頭初試布局
在電力需求增長日趨放緩,新能源裝機比重不斷提高的產業背景下,搶灘智慧電廠建設成為企業新的“突破點”。當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紛紛來襲,他們將如何玩轉?
頭頂“國內首家智慧電廠”光環,地處江南一隅的大唐泰州熱電公司(以下簡稱“泰州熱電”),最近有點火。
作為國內第一家把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化決策、數字化管理引進建設的智慧電廠,泰州熱電讓人耳目一新。短短一年間,前來參觀的中外企業絡繹不絕,一時高達300余人次。
掃描相應二維碼,瞬間調取該設備的檔案信息;生成智能“兩票”及虛擬電子圍欄后,從根本上杜絕檢修誤操作;通過三維建模工藝流程仿真培訓,在虛擬中實現真實檢修培訓效果;通過精準的人員定位,對整個廠區人員活動軌跡施行監控……
4月26日,置身剛剛落成一年的泰州熱電廠區,《能源》記者實際體驗了一把“國內首家智慧電廠”的應用場景。
“作為國內第一家智慧電廠,這一模式在電力行業很有推廣價值。”大唐泰州熱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丙化向《能源》記者介紹。
事實上,隨著國家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方針的貫徹,在電力需求增長日趨放緩,新能源裝機比重不斷提高的產業背景下,搶灘智慧電廠建設成為企業新的“突破點”。
據《能源》記者梳理統計,繼大唐泰州熱電、國華京燃熱電之后,華能集團、華電集團、中廣核、華潤電力等電力巨頭也不甘落后,紛紛涉足智慧電廠這一新業態。
一時間,不論是作為傳統能源發電的煤電、氣電、水電,還是飛速發展的風電、光伏、核電等新能源發電,新舊電廠似乎都正經歷著新一輪“智慧”的洗禮。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智慧電廠的踐行,專家、學者、企業等多方仍然眾說紛紜。與此同時,國內涌出來的多種智慧電廠模板,具體實踐不一,各家見解也不盡相同。
5月,《能源》記者深入北京、江蘇、廣東、廣西、青海等多地,試圖圍繞智慧電廠理論和實踐兩條主線,對智慧電廠的發展現狀、模式、方向進行詳實梳理,力求厘清智慧電廠這一新概念的相關迷霧。
眾說紛紜智慧概念
任何新事物的誕生總是讓人振奮,但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激烈的討論與爭議,智慧電廠亦是如此。
“從2012年開始,我一直是電廠智能化建設的項目經理,接觸了很多行業內外的建設經驗,但至今還未發現一個統一的標準。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行業內形成一個基本共識,當然不是絕對的統一。”5月10日,在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國華(北京)燃氣熱電有限公司的辦公廠區,黨建行政部主任閆計棟向《能源》記者坦言。
在其看來,什么是智能?什么是智慧?業內并無一個統一的說法。
智慧電廠的概念從何處而來?記者嘗試檢索文獻,發現這一概念竟最早源于一家名為科遠股份的公司2015年加碼智慧電廠等新業務的公告。
這份公告稱,科遠股份眼中的“智慧電廠”是在數字化電廠的基礎之上,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信息化、虛擬現實等技術,對電廠系統和數據進行深入挖掘,最終達到更安全、更高效、用人更少、更綠色、更盈利的智能化生產運營。
而在5月8-9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減排中心與華北電力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聯合舉辦“2018年智慧電廠論壇(第一期)”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史玉波也表示:“智慧電廠的本質就是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在發電領域的高度發展與深度融合,主要體現在大數據、物聯網、可視化、先進測量與智能控制等技術的系統化應用,其技術核心是信息融合與智能發電技術。”
與此同時,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劉吉臻看來,智能發電前景廣闊,其定義為:以發電過程中的自動化、信息化、標準化為基礎,以管控一體化、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為平臺,智能傳感與執行,智能管理與學習,實現更加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的生產目標。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用智能化形容電廠更好一些。”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運營總監陳斌坦言,“如果用智慧的話,應當關注整個全價值鏈、經營決策、售電市場以及煤炭宏觀市場,使生產、市場經營有機結合。”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