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波瀾壯闊四十載 民族復興展新篇
五、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發展新動能快速崛起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科技事業長足進步的40年,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40年,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持續推進、發展新動能快速崛起的40年。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成為世界研發經費投入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為各項科技活動蓬勃開展創造了良好條件。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606億元,比1991年增長122倍,年均增長20.3%。我國研發經費總量在2013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3%,比1991年提高1.53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科技隊伍發展壯大,研發人員總量躍居世界首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創新完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科技隊伍日益壯大,為國家發展匯聚強大智力支撐。2017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403.4萬人年,比1991年增長5.0倍。按折合全時工作量標準,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
科技實力明顯增強,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溫超導、納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學、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一些關鍵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來,又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高鐵、核電、特高壓輸變電等高端裝備大步走向世界。在政策引導和改革推動下,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力得到有效激發。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138.2萬件,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7.5%。
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國搶抓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舊動能加快接續轉換。2006-2017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6.2%和16.6%,快于規模以上工業3.2和3.6個百分點。網絡購物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互聯網+”廣泛融入各行各業。2015-2017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近30%,明顯快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新標志。
六、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全體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40年,是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加快邁進的40年,是脫貧成就舉世矚目、世界上最大保障安全網不斷織密兜牢的40年。
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就業結構深刻變化。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就業問題。1978-2017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7640萬人,年均增加96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處于低位,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2017年末,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分別為28.1%和44.9%,比1978年末提高10.8和32.7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居民財富不斷增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居民收入連續跨越式提升。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71元,2009年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977元,2014年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0167元,目前正向3萬元大關邁進。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增長8.5%。居民財產性收入由無到有、由少變多,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8.1%。
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0倍,年均增長7.8%。消費層次由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2017年,全國恩格爾系數為29.3%,比1978年下降34.6個百分點。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的家用汽車數量分別上升為2017年的37.5、19.3輛。
脫貧攻堅成效卓著,扶貧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以來,扶貧工作穩步實施,農村貧困狀況得到極大改善。按照2010年標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97.5%。2017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為3046萬人,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我國扶貧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好、影響之深,舉世罕見。
社會保障事業持續推進,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4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017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0293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3458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8784萬人,比1992年末增加1134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2724萬人,比1993年末增加21621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七、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全面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各項社會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40年,是經濟社會發展日趨協調的40年,也是公共服務水平鞏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的40年。
教育事業成效顯著,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40年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促進教育公平為基本要求、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教育事業取得巨大進步。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義務教育進入全面普及鞏固新階段。2017年,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3.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文化事業長足發展,國家軟實力逐步提升。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40年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2017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66個,比1978年末增長1.6倍;博物館4722個,增長12.5倍;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7%和99.1%。2017年,全國生產電影故事片798部,比1978年增長16.3倍,電影票房屢創新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2017年末,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
公共衛生事業成就矚目,“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健康助力小康,民生牽動民心。40年來,從維護全民健康和實現國家長遠發展出發,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國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2017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8.7萬個,比1978年末增長4.8倍;衛生技術人員898萬人,增長2.6倍;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94萬張,增長2.9倍。公共衛生整體實力和疾病防控能力邁上新臺階,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孕產婦死亡率由1990年的88.8/10萬下降到2017年的19.6/10萬。
體育事業迭創佳績,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共同發展。體育強則國家強,國運興則體育興。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夏季奧運會,實現了我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我國體育代表團所獲金牌數首次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1978-2017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314個。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目前,全國體育場地總數已超過170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以上,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八、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發生深刻變化的40年,是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的40年,也是環境質量由惡化轉向逐步改善的40年。
清潔能源快速發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國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迅速發展。2017年,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60.4%,比1978年下降10.3個百分點;天然氣水核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從1978年的6.6%提升至2017年的20.8%。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2017年,全國單位GDP能耗比2000年下降32.8%。
環境污染治理全力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全國上下不斷深化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認識,圍繞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顯降低。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11年下降11.1%,氨氮排放量下降11.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2%,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23%。
空氣質量總體向好,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實施,我國大氣及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空氣污染物濃度下降。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9.6%、34.3%和27.7%。地表水質明顯改善。2017年地表水達到或好于Ш類水體比例為67.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3%。
生態修復持續推進,自然生態系統趨于改善。生態保護和監管不斷強化,環境治理力度加大。森林覆蓋率從2004年的18.2%提升至2017年的21.6%。2017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6萬平方公里。生態修復工作力度繼續加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荒漠化及石漠化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2017年,完成造林面積736萬公頃,落實禁牧面積8000萬公頃,草畜平衡面積1.7億公頃。
天道酬勤,春華秋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40年不平凡的光輝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偉大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舊突出,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面對挑戰,只有迎難而上,不懈奮斗,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前進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

責任編輯:售電小陳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資本市場:深度研究火電行業價值
2020-07-09火電,火電公司,電力行業 -
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從嚴控制、按需推動煤電項目建設
2020-06-29煤電,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
-
高塔技術助力分散式風電平價上網
2020-10-15分散式風電,風電塔筒,北京國際風能大會 -
創造12項世界第一!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組網成功
2020-06-29?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風電 -
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集體默哀儀式
2020-04-08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今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2020-06-29小水電,水電站,水電 -
3.2GW!能源局同意確定河北新增三個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電站,國家能源局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官司纏身、高層動蕩、工廠停產 “保殼之王”天龍光電將被ST
2020-09-11天龍光電,光伏設備,光伏企業現狀 -
央視財經熱評丨光伏發電的平價時代到了嗎?
2020-08-24儲能,光伏儲能,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