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審視:建言2018年中國風電如何變革前行
對于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國風電產業來說,2017年是普通的年份,卻又是不尋常的一年。這是變革之年、轉型之年,也是承上啟下之年、孕育希望之年。
自1986年國內第一個風電場在山東榮成并網發電以來,中國風電篳路藍縷,一路走來,不僅創造了“中國速度”,更為全球風電發展闖出了“中國路徑”,探索出了“中國方案”。發展總與問題相伴,轉型總與陣痛相隨。
誠然,光環之下的中國風電也面臨著增速放緩、消納不暢、布局欠合理、核心制造能力待增強等短板。或許,正是這一個個看似細枝末節問題的解決最終推動了整個行業持續進步。
堅持有質量的發展!2018年,中國風電正以變革之勢開啟下一個30年。
01
數字化成風口,智能化運維大勢所趨
如果選出2017年風電行業的一個高頻詞,這個詞一定是數字化。數字化不是新概念,但從未像今天這樣與風電行業如此緊密結合。
從當年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到后來的互聯網化、智能化,再到如今的數字化。無論名稱如何變換,數字化的內核精髓已經并將持續影響風電產業的成長軌跡。
當前,風電產業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一方面棄風限電等行業頑疾仍然困擾著行業,既有優質資源又具備良好消納條件的待開發區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源于平價上網的趨勢,度電成本下降的壓力,向縱深化、精細化發展的需求,行業步入了“骨頭里挑肉”的精耕細作時代。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保證年新增裝機量保持在一個合理穩定的規模?如何通過運維優化風電場投資收益?這都亟需前沿創新技術激活整個行業。
數字化意味著高效率、高精度,也意味著精益化、定制化。伴隨我國風電快速發展,風機數量急劇增加,面對龐大的存量市場和可預見的增量市場,以ABC技術(即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正重塑著風電開發建設和運維模式,特別是在風電后市場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引領著風電智能化運維方向。
數字化技術對于風電行業來說,已不是噱頭和花哨的概念,而是真正幫助行業提升效益,降低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不僅錦上添花,更直面產業痛點,破解行業頑疾,這才是新技術的生命力所在。
02
試水直接交易,探路市場化消納機制
2017年11月初,張家口可再生能源電力在冀北電力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最終結果發布:11月份清潔能源供暖交易電量1930萬千瓦時,22家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30個風電項目中標,成交后,風電上網電價為0.05元/千瓦時,最終的風電供暖用戶電價降至0.15元/千瓦時。這是全國首個將可再生能源電力納入電力市場直接交易的成功范例,為打破清潔能源供暖推廣瓶頸,促進風電當地消納趟出了新路。
從最終的成交價來看,0.05元/千瓦時的價格僅為當地標桿上網電價的1/10,風電企業參與市場交易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對整個行業而言,這一試水印證了緩解棄風限電、改善新能源消納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也為“市場電”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無獨有偶,2017年,蒙西電網風電多項運行數據創歷史新高:
4月17日風電最大發電電力達到1038.2萬千瓦,占全網實時出力的42.02%;
5月5日風電單日發電量接近2億千瓦時,占當日全網發電量的33.4%。
“棄風”問題是一個全局性問題,在“棄風”的背后,交織著復雜的各種因素:有技術性因素,也有非技術性因素;有傳統能源的因素,也有新能源自身的因素;有電網公司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的因素;有電力市場交易機制不完善的因素,也有法律法規貫徹執行不到位的因素……
在紛繁復雜的多種因素中,只有牽住“牛鼻子”,才能盤活“整盤棋”。蒙西電網的經驗也表明,即使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風電消納仍有改善空間。關鍵看我們有沒有勇氣打破阻礙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制度藩籬,能否以創新思路構建適應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的新體制。
03
強制配套儲能引爭議,額外建設成本誰承擔
2017年6月,青海省發改委印發《青海省2017年度風電開發建設方案的通知》,明確2017年青海規劃330萬千瓦風電項目,各項目須按照建設規模的10%配套建設儲電裝置,儲電設施總規模33萬千瓦。通知一出,業界嘩然,爭議接踵而至。
是否在發展產業上有厚此薄彼之嫌?不建儲能設施,難道意味著風電項目將受棄風限電困擾?如果真有必要建設,那么建設成本和責任該由誰承擔?
青海正打造中國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而風電產業在青海的總體量相對較小,話語權弱。風電項目強制配套儲能,對于當地鋰電儲能行業無疑是重大利好。因此,在不少風電行業人士看來,這一產業政策有厚此薄彼之嫌。
誠然,儲能有助于解決“棄風”,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并非眼下解決“棄風”問題的必備條件。正如業內人士所言,有些問題遠未達到技術層面,是管理協調的問題。
從必要性而言,中國在僅有5%的非水可再生能源電量的情況下就出現了20%以上的限電損失,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沒有配套儲能,電網通過技術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也完全有能力大幅改善新能源消納水平。
從經濟性而言,若要求風電企業承擔昂貴的儲能配套,則會大大稀釋整個風電項目的經濟性,影響風電開發的積極性。即使真有必要建設配套儲能設施,該由哪一方承擔投資和建設成本也應進一步商榷。
在一片爭議聲中,青海省發改委最終表態,不再強制配套儲能。
回頭來看,青海出臺這一政策或是出于促進風電等新能源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初衷,但良好的初衷最終要變為各方認可的好政策,仍需很多周全的考慮和細化的工作,這也將考驗主管部門的決策智慧。
04
開發思路和模式嬗變
2017年,無論是主流的發電企業還是中東部的重點省份,提出明確的分散式風電項目計劃的不在少數,有的已經落地,有的正在快速推進中。從集中式開發一統天下到集中式和分散式兩條腿走路,折射出的是我國風電開發思路和模式之變。
“起了大早,趕了晚集”的分散式風電能否由此扭轉尷尬的境地,真正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分散式風電具有天然的優勢,但尷尬的是,我國分散式風電并網量只占全國風電并網總量的1%左右,遠遠低于歐洲水平,其發展水平也總體滯后于我國分布式光伏。
實際上,早在2009年,我國就提出分散式風電概念。2010年,陜西狼爾溝就開展實施了分散式風電項目。主管部門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力挺分散式風電發展。遺憾的是,政策的推動并未帶來所期待的開花結果。
究其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從投資回報來說,分散式風電項目容量相對較小,開發單位成本相對較高。國內風電投資主體單一,絕大部分是國有資本,對投資少、規模小的分散式風電積極性不足。
從配套支持來說,各省區分散式風電規劃編制和電力消納研究滯后,政府的引導不夠。
分散式風電的推動沒有和縣域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尤其是和廣大農村、農戶的利益沒有切實結合起來,未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從技術層面說,分散式風電項目呈現多樣化,對機組的適應性提出了個性化要求,整機廠商對市場研究不足,尤其是在定制化風機和小型風電標準方面比較欠缺,也沒有對分散式風電發展起到應有的引領作用。
對于已告別“野蠻生長”階段,亟需提升發展質量和優化布局的中國風電產業而言,發展分散式風電已成為提高風能利用率,推動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與此前單純的政策推動不同,這一次,風電開發企業將具有更多的內生動力。
就整個行業而言,分散式風電發展的核心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風電開發思路的轉變,不是簡單的建設模式的變化,而是涉及風電行業的深層次理念轉變。
但愿,“起了大早,趕了晚集”的窘境能從此改變。
05
事故隱患頻發,塑造安全文化方治本
這一年,風電人的心被一連串的重大安全事故牽動著。
從表面看,安全事故暴露出的是操作人員心存僥幸、安全主體責任沒有落到實處、風險管控措施執行不到位等問題。深層原因則在于,作為新興的風電行業,安全管理體系尚待完善,安全文化還沒有真正生根發芽。
很多事故看似偶然,實則,偶然背后有其必然。根據海因里希安全法則,一個重大安全事故的背后,隱藏著幾十個輕微事故,和上百個潛在隱患。不著力消除這些潛在隱患,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
歷經上百年發展的煤炭、火電等傳統的能源行業,都具有較為完善的安全培訓和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而風電作為新能源最近十幾年才快速發展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行業的主要聚焦點在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度電成本下降。
如今,我國風電產業已從追求“量”進入到追求“質”的階段。如何在把安全文化和安全標準體系同步建立起來,完善安全培訓和教育體系、喚醒安全意識、推廣安全技能,已變得越來越迫切。這也是檢驗風電行業是否成熟的一個標志。
近年來,風電企業雖然也在探索制定安全操作規范,但是,規范制定容易,貫徹落實難,在整個行業和從業人員中形成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安全文化更難。
我國風電技術最初是從國外引進,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發展起來。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企業急于求成,對技術囫圇吞棗,對細節不求甚解。業內就有觀點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現階段海上風電升壓站爆燃類似事故的出現有其必然性,根源則在于我們對各種技術細節的忽視。
風電作為長跑型行業,要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立足于長遠。注重每一個細節,建立系統、科學、細致的安全文化,營造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才是預防安全事故發生的長效做法。
望新一年,安全文化在行業落地生根,生產事故少些、少些、再少些。
06
大唐退出華創,整機商洗牌加速
2017年春節剛過,大唐集團即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發布掛牌公告,出售旗下華創風能的股權。這一標志性事件預示著風電整機制造行業正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格局,產業的集中度由此進一步提升。
華創風能成立于2006年。2011年7月,華創風能與“五大發電”之一的大唐集團進行戰略重組。彼時,風電行業如日中天,風電運營商紛紛將觸角伸向風電制造環節。在此背景下,大唐重組華創風能,有意將其打造成主流的風電制造企業。
2011年-2012年,風電行業步入“寒冬”,大多數風機制造商面臨訂單減少的壓力。在此狀況下,背靠大唐集團,華創風能在市場拓展方面獲得了極大的先天優勢。截至2014年底,華創風能有超過一半的訂單來自大唐集團。
然而,很多失敗不是敗在弱點上,而是敗在優勢里。在大唐集團雄厚的資產實力和訂單保障情況下,單一客戶依賴性太強成了致命傷。幾年下來,華創風能的經營狀況和市場競爭力表現平淡。
沒傘的孩子才會拼命奔跑。當時普遍認為,發電集團的整合會讓獨立風機制造商分到的市場蛋糕越來越小。現在回頭看,成長比較好的卻正是獨立整機商。由于缺少可以背靠的“大樹”,獨立風電整機企業較早就開始探索自建風電場的途徑,實現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2017年5月,華創風能交易案最終完成,盾安集團接盤華創風能,這標志著風電整機制造實現進一步整合,產能集中度提升已是必然之勢。
未來,行業上下游會出現更多類似的合并、收購,優勢和資源將進一步向領先企業聚合,排名靠后的整機商將面臨訂單銳減,不得已退出市場的尷尬境地。
07
試點平價上網,厘清隱性成本
經過兩個多月的遴選,2017年9月初,國家能源局正式公布風電平價上網示范項目名單。列入目錄的示范項目共13個。這13個示范項目將擔負起探路風電平價上網的重任。
根據規劃,到2020年,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即所謂的“風火同價”。
一方面,距離這一時間節點越來越近;
另一方面,2018年實施新的風電標桿電價后,也意味著要著手制定下一次電價“退坡”的幅度。
是要再經歷一次“退坡”?還是一步到位取消補貼?除了棄風限電這一顯性因素外,還有哪些隱性成本制約著風電平價上網?種種疑問,都需要主管部門摸清風電行業真實的電價承受水平。
顯然,平價上網是風電的大勢所趨,這一點業內沒有爭議。爭議點在于,該實現什么樣的平價上網?平價上網路徑該怎樣設計?從這個意義上講,這13個示范項目的實踐經驗,將成為日后風電平價上網路線圖設計的重要決策參考。
作為平價上網的先行者,這13個示范項目不僅是為風電平價上網探路,也是為整個新能源行業平價上網摸索經驗。
08
招投標出新規,最低價中標堅冰打破
曾飽受最低價中標困擾的中國風電行業在這一年盼來了最低價中標堅冰被打破的喜訊。
修訂后的《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10月1日起正式實施。被戲稱為“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業主”的最低價中標現象或將漸行漸遠。
最低價中標,曾讓中國風電行業吞下苦果。2012年的那輪產業寒冬至今仍讓很多人歷歷在目。回頭審視,市場上不規范、不公平、過度的低價競爭是主要原因。
無需諱言,我國風電產業是伴隨著價格競爭成長起來的。作為仍依賴補貼的新興產業,風電當前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降成本。
因此,低價本身并不是錯。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一種體制設計,避免最低價中標帶給行業的安全隱患和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責任編輯:仁德財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能源轉型進程中火電企業的下一程
2020-11-02五大發電,火電,煤電 -
資本市場:深度研究火電行業價值
2020-07-09火電,火電公司,電力行業 -
國家能源局印發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從嚴控制、按需推動煤電項目建設
2020-06-29煤電,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
-
高塔技術助力分散式風電平價上網
2020-10-15分散式風電,風電塔筒,北京國際風能大會 -
創造12項世界第一!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組網成功
2020-06-29?清潔能源,多能互補,風電 -
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集體默哀儀式
2020-04-08桂山風電項目部組織
-
國內最高額定水頭抽蓄電站2#引水上斜井滑模混凝土施工順利完成
2020-10-30抽水蓄能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力發電 -
今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不再審批和新建小水電站
2020-06-29小水電,水電站,水電 -
3.2GW!能源局同意確定河北新增三個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
2020-06-29抽水蓄能,抽水蓄能電站,國家能源局
-
重新審視“雙循環”下的光伏行業
2020-11-02光伏行業,光伏技術,光伏出口 -
官司纏身、高層動蕩、工廠停產 “保殼之王”天龍光電將被ST
2020-09-11天龍光電,光伏設備,光伏企業現狀 -
央視財經熱評丨光伏發電的平價時代到了嗎?
2020-08-24儲能,光伏儲能,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