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龍源振華王徽華:以技術創新和裝備研發迎接風電“平價新時代”
2008年,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市東海大橋100MW風電項目開工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正式起步。經歷不到十年發展,2017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2.79GW,位居全球第三。依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計算,今后5年,海上風電年均并網裝機將達2.5GW左右。
2018北京國際風能大會龍源振華展臺
“迎接平價新時代 拓寬發展新空間”,在2018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期間,作為一家致力于海上風電施工及安裝企業,龍源振華與行業人士熱議、商討如何迎接“平價新時代。”
挑戰“海上風電施工制高點”
技術成開發關鍵
我國海岸線遼闊,風能資源極為豐富,據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調查數據顯示,我國5米到25米水深線以內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70米以上可裝機容量約5億千瓦。但由于我國海上風電起步較晚,資源探測、施工技術、管理經驗等薄弱,還暫不具備大規模開發能力。
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徽華曾向記者表示: “我國海上風電資源極為豐富,但受制于開發技術,成為一塊吃不到嘴的‘肥肉’。”近幾年,單樁因其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等優點成為了全球海上風電機組安裝應用最廣泛的基礎型式。龍源振華針對不同地域的海況進行風電施工分析、研究,并掌握海下砂土地質條件下的無過渡段單樁基礎施工技術,成功挑戰“海上風電施工制高點”——福建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項目(其開發海域內的基巖全部為花崗巖)。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中國造”
海上風電施工裝備打破國外壟斷
海上施工作業過程中,船是必備的載體和施工平臺,在這方面,王徽華介紹:早期,我國海上風電的施工裝備以浮式起重機(浮吊)為主,例如2008年東海大橋100MW海上風電場和2009年龍源如東300MW試驗風電場均采用浮吊;現在,國內已建成的海上風電專用施工平臺/船達15艘,其中自升式平臺11艘,浮態起重船4艘;在建的平臺12艘,國外引進的2艘;國內已建成的平臺主要包括龍源振華2號800T、龍源振華叁號2000T、三航風華號1000T、福船三峽號1000T、天津港平1200T、精銦1號800T等等。
打樁錘之前主要依賴進口,由荷蘭IHC和德國MENCK兩家公司所壟斷,這也是海上風電建安費用高昂的一個原因。如今,我國擁有的大型液壓打樁錘達21臺,800KJ的3臺,1000-2000KJ的5臺,2000KJ以上的13臺,最大的為龍源振華的3500KJ。
未來,海上風電施工裝備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大型化的自升式平臺主要兼顧未來大型打樁基礎施工和大型風機設備吊裝施工。如龍源振華在建的2500T座底式海上風電施工平臺,既可滿足8MW風機打樁沉樁施工也可滿足10MW以上風機設備吊裝施工。其次是一些小型的自升式平臺和浮式起重機,主要應用于單樁和導管架基礎施工。
“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技術創新、裝備制造。龍源振華切實響應國家呼喚,注重技術自主創新和裝備研發、制造,為風電行業 “中國造”貢獻一份力量。
迎接風電“平價新時代”
自主創新助力降本增效
“不管你愿不愿意,風電的平價時代已經到來。”一年一度的風能大會圓滿落幕,但風電“平價上網”爭議熱度卻絲毫不減。“降本增效”作為行業一致認為可行的辦法,實施起來是非常有難度,這需要風電產業鏈所有企業通力合作。
海上風電成本相較陸上風電要高,其中建設安裝費用約占總成本的35%,單位千瓦成本約6000~7000元/kW。王徽華表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裝備技術不成熟,施工隊伍較為單一,經驗不足,加上海上施工條件復雜、難度大,導致建設周期長,造成海上風電建安成本較高。龍源振華自成立以來,注重技術創新,人才團隊建設,創造了國內海上風電數個第一,在國內首創無過渡段單樁沉樁工藝、高效開發基巖地質的嵌巖單樁施工單樁沉樁垂直精度國際領先,并擁有國內最多的單樁基礎施工、海上風機和海上升壓站安裝業績。未來,龍源振華將繼續加大對人才、技術創新、裝備制造的投入力度,加強與風電同行的合作,共同迎接風電“平價新時代”到來。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