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能120m、140m柔塔...新技術助力競價時代“新風口”
隨著風電“競價時代”的到來,在新一輪的市場博弈中,風電項目精準降本增效成為競價市場的“新風口”,這不僅能讓業主掌握更具競爭優勢的競價“底牌”,也為項目中標后的建設成本控制提供了客觀依據。
為了快速響應競價時代市場需求,三一重能通過持續的研發和創新打造了“智能化”+“數字化”風電整體生態系統,在應用層面重點強化智能技術、數據分析、產品迭代的能力,最終呈現給客戶的則是智能化的未來之產品和精準降本增效的競價解決方案。作為競價解決方案的路線圖之一,三一重能開發出了適應低風速、高切變地區的120米、140米柔性高塔筒,并快速取得整裝風場檢驗,三一也成為行業內首批擁有140米柔塔裝機的廠家。柔性高塔優異的測試業績,再次證明了三一重能的技術研發實力,以及能夠針對具體場地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設計是產品的源頭,用技術推動產品革新
三一柔塔設計完全遵循IEC、GL等相關標準,并與DNV-GL合作對塔架設計方法及參數選取進行了復核,塔架設計水平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140米柔塔通過了國內國外雙重設計認證(CQC、DNV-GL),充分體現了三一對于設計的高標準要求,從設計上確保塔筒絕對安全。
在同一風場同等條件下,三一140米風電機組可以更快的達到滿發,大幅提高風電機組的發電量,如下表所示當風場年平均風速4.5m/s,風切變為0.3時,140米塔筒高度相對90m高度年發電量提高36.1%,大大增加業主收益。通過對平臺等內附件的模塊化、精細化設計以及有限元分析,在大幅提升內附件精細化水平的同時,內附件重量大幅降低。
智能控制策略,使得柔塔的安全和效益倍增成為可能
三一重能創新研究高級控制策略,在降載、防超速、共振穿越、提升發電量等方面對控制策略進行了全面優化和升級。在眾多降載控制策略的加持下,風電機組的運行載荷大幅減小,塔筒等關鍵部件可以做得更輕,降低了風電機組及塔筒的生產、制造、運輸以及安裝成本。
綜合考慮塔架運動特性、葉片的氣動特性完成停機過程中的順槳邏輯設計,并重新優化設計了變流器的脫網邏輯——通過這些降載設計使得風機在各種風況下的停機過程都能夠平穩完成,停機過程中產生的機艙最大加速度有效值不超過0.07g,停機過程中產生的極限載荷不超過9WkNm。在正常發電過程中使用了先進的塔架共振區穿越技術,在保證風機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縮窄發電機運行所必須避開的共振區間,由于共振區穿越而導致的發電量損失低于0.8%。樣機測試數據顯示,使用140米柔塔的風機運行平穩,正常發電工況振動加速度小于0.02g,柔塔頂部最大擺動幅度小于1.5m,遠遠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抑制共振、精準定位等技術交織創新提升吊裝效率
三一重能掌握了抑制超高柔性塔筒渦激振動的仿真方法和技術手段,并在張北樣機上成功應用擾流條和阻尼器,確保了在張北4月份平均風速高達8.2m/s、氣候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吊裝安全、高效完成。吊裝時塔筒定位銷的使用確保了塔筒精準、快速定位,并為高強螺栓的快速安裝、力矩的精確控制打下了基礎。
全方位實時監測確保風機絕對安全
通過結構安全保護系統,對機組安裝多組傾角傳感器、位移傳感器、振動傳感器等,實現對基礎不均勻沉降、塔架位移、傳動鏈扭振等全方面監測。為實現對塔架位移振幅的準確監測,輔助使用GPS和激光設備對塔筒位移進行多重監測,確保塔架振幅在安全范圍內。
塔筒頂部傾角趨勢圖
塔筒頂部位移趨勢圖
激光設備測擺幅
120米、140米柔塔技術是三一重能集成研發實力的集中體現。自從2016年公司轉型以來,三一重能從未停止向“更高”、“更強”的目標奮進,全新的塔筒高度和創新技術再次詮釋了這種精神。產品優異性能屢獲市場檢驗,創新技術持續涌現,三一重能已經成功實現轉型。120米、140米柔塔只是三一重能眾多獲得風場檢驗的技術之一,在競爭激烈的“競價上網”時代,更多助力客戶“新風口”的技術正在持續涌現,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