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赤峰公司創造高寒風電建設綠色奇跡
“萬里藍天白云游,綠野繁花無盡頭。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這是著名作家魏巍當年在塞罕壩留下的詩句,今天也成為了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簡稱“大唐赤峰公司”)肩扛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能源的歷史使命,在塞罕壩上創造了高寒地區風電建設的綠色奇跡,鑄造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地區經濟發展和諧統一的經典范例生動寫照。
風電從零到超百萬飛躍
地處內蒙古高原與河北北部山地交接處的塞罕壩,地貌上界于內蒙古熔巖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余脈和燕山山脈的交匯處。塞罕壩是一條東西長51.46千米,南北寬17.84千米,區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積20029公頃的巨型大壩,為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力條件。
2004年9月23日,為進一步調整電源結構和優化產業布局,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在內蒙古赤峰市成立了大唐赤峰塞罕壩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全面開發賽罕壩地區豐富的風能資源。
然而,塞罕壩地區屬高原高寒地區,全年5-6級風以上天數有300多天,無霜期只有三個月,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二攝氏度,這里的環境比人們想象的更加艱難。惡劣的氣候條件、復雜的地理結構、不便的交通狀況讓所有初來的建設者們始料不及。一位熱愛文學的職工在日記中曾這樣描寫道:“塞罕壩,像一朵帶刺的玫瑰,在綻放美麗的同時,也把所有風電建設者刺的遍體鱗傷。”
大唐赤峰公司的風電創業者們克服了風大、雨大、雪大等惡劣氣候環境,戰勝了沼澤、泥濘及復雜多變的地質環境,40天建設了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創造了國內變電站建設速度的奇跡。2005年7月10日,120公里塞烏輸電線路竣工;7月13日,220千伏變電站建成;7月15日,第一臺風機調試完畢,具備并網發電條件;7月30日,生產主控樓竣工。2005年8月12日,第一臺風機并網發電,實現了中國大唐集團公司風電項目“零的突破”。
此后,大唐赤峰公司的建設者們乘勝追擊,2007年,開工并投產了東山二期、玻力克一期、達里四期、達里五期、大黑山、大光頂子山等風電項目,使塞罕壩風電場總裝機容量達到50萬千瓦,成為世界最大的在役風電場。2010年8月24日,該公司東山風電場正式通過東北電網公司驗收,率先成為國內首家“電網友好型風電場”。2012年3月,隨著巴拉奇如德風電項目的投產發電,塞罕壩風電場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場。2015年5月28日,罕山4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第三年12月,罕山40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部投產。
截至2018年7月末,大唐赤峰公司已投運10個風電場。共安裝9個風機廠家的14種機型風機1136臺,累計實現裝機152萬千瓦,為提升大唐集團公司風電行業的影響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積極拓寬風電惠民渠道
近年來,棄風限電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影響風電企業發電量的重要因素。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清潔能源的情況下,風電企業卻只能“望風興嘆”。
大唐赤峰公司地處棄風限電嚴重的內蒙古東部地區,該公司所在的東北電網棄風比例較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1至次年4月,這6個月的棄風占全年總棄風比例超過8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熱期東北電網大量供熱機組并網,調峰能力嚴重不足。然而冬季正是風電企業發電的“黃金季節”,良好的風資源在供暖季反而不能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也造成該公司“有力使不出”,風機發電能力長期受到限制。作為風力發電企業,面臨不斷嚴峻的棄風限電形勢,大唐集團赤峰公司主動出擊,積極探索,研究解決棄風難題。
為了解決風電消納問題,拓寬風電送出渠道,大唐赤峰公司積極配合國家能源局開展利用風電供熱替代燃煤鍋爐為城鎮供熱的研究工作,利用棄風限電風電場作為供熱試點,承擔供熱試點建設及運營工作,采用風電轉供熱的方式,通過風力發電帶動電蓄熱鍋爐替代燃煤小鍋爐供熱,為就地消納風電提供了新途徑。
利用冬季的寒風為百姓送來溫暖,不但提升了風電企業發電量,也同時實現了當地燃煤供暖到清潔能源供暖的轉變,避免了冬季燃煤供暖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為當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
隨著大唐赤峰公司所在地區風電裝機容量不斷增長,電網公司消納赤峰地區風電困難也在不斷加劇。為了改善風電消納情況,該公司積極參與東北電網富余風電送華北電量交易,通過市場化方式拓展了該公司風電消納空間,促進了區域間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該公司每月向蒙東電網上報實際上網電量,匯總報東北電網電力交易中心。東北電網電力交易中心按照東北送華北實際電量,結合各家中標電量比例進行分解,作為該公司月度送華北交易結算電量,各月按此按此電量結算送華北交易電量電費。
參與東北電網富余風電送華北電量交易促進了大唐集團赤峰公司風電異地消納,緩解了一定限電壓力,進而提升了企業發電水平。
從建風電場到綠色發展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地方,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建國初期,塞罕壩卻只有光禿的山丘,肆虐的沙地…… 幾代塞罕壩人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在同一片土地上,還有另外一支勤懇敬業的隊伍,他們發揚“塞罕壩精神”,用13年的時間建設了一望無際的白色鋼鐵森林,與這里綠水青山交相輝映,把寒冷的風力資源化為溫暖,用清潔能源點亮美好生活,他們就是大唐赤峰公司風電人。
塞罕壩屬高原高寒地區,無霜期只有三個月,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二攝氏度,積雪沒過膝蓋更是家常便飯。有人還專門為塞罕壩的氣候排列了一個時間表:“一二三月雪封山,四五六月不勝寒。七八九月連陰雨,十月飄雪到明年……”
但是,再艱苦的環境也擋不住大唐赤峰公司風電人的腳步。他們頂風冒雪,戰天斗地,砥礪前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大唐風電建設的傳奇故事,用實際行動積淀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大唐塞罕壩“吃風沙”精神。
2004年10月18日,塞罕壩風電場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建設初期,塞罕壩項目部沒有水、電、網絡、電話、甚至沒有路,有的是漫天的飛雪,迷濛的大雨,刺骨的寒冷和深深的泥濘。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唐人開始了創業風電的道路。
在塞罕壩一期工程建設的艱苦條件下,打造出了“艱苦創業,敬業奉獻”的大唐塞罕壩“吃風沙”精神。在這種精神引領下,大唐風電人乘勝追擊:2006年建成了亞洲最大在役風電場;2007年建成世界最大在役風電場;2012年率先建成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場;2017年,在役裝機達152萬千瓦,建成同一投資控制與運營主體、同一區域的世界最大風電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年的塞罕壩一期工程基建指揮部舊址已被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評為首批“大唐文化景觀”。這是大唐赤峰公司創業的起點,是塞罕壩“吃風沙”精神最好的歷史見證。大唐赤峰公司一直致力于建設“美麗中國”能源生態鏈,該公司通過不斷拓寬業務渠道,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合理利用風資源,現平均每年能夠節約標煤超過100萬噸,節能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量近300萬噸,進一步推動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同時,大唐赤峰公司還通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多能互補、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以及打造低碳小鎮的應用與實施,實現了綠色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代替了傳統能源資源,構建了高效益、優質化的能源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