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巖:內蒙風電 令人匪夷所思的1963
蒙西電網風電年利用小時數1963,比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規定的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少37小時。光伏發電年利用小時數1476,差24小時就完成了國家最低要求。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的要求,內蒙古自治區將不得再新開工建設風電光伏項目。而且在不久前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2017年度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的通知》中,將內蒙古列入紅色預警區,并再次強調紅色區內電網企業不得受理新增并網申請,含在建、已核準和納入規劃的所有項目。
區區37小時,折算成電量,還不到全蒙西各類電源總發電量的千分之五。可后果很嚴重,不僅給企業和當地經濟轉型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樹立了一個“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壞典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河北北網地區預警結果由橙色轉為綠色,這得益于河北相關部門在此期間所采取的積極行動,使棄風率下降到9%,風電年利用小時數達到2077小時,超額完成國家最低保障要求。這說明,只要地方政府積極作為,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完全可以解決棄風棄光問題。
其實,近些年內蒙古電網在風電、光伏并網消納方面做了很多技術和機制創新工作。他們開發了風電綜合通信管理終端,覆蓋全網的精確的風功率預測系統,風火協調優化的AGC控制策略和算法等技術手段,為最大限度接納風電提供了技術支撐。結合這些創新技術,加上優化電網運行,改變火電機組開機方式等調度措施,實現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他們曾創造了連續一個月風電日上網電量占總用電量30.5%,連續一周風電最大負荷占總負荷40%的紀錄。
棄風棄光限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技術障礙,而是落后于發展的電力管理體制機制,核心在于電力供應能力大于需求的情況下,如何確定發電優先次序。作為已建成的機組,讓風電還是火電來發,不應該是風火之間的討價還價,而應該基于全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標準。風電幾乎沒有燃料成本,發一度電就節省一度電的煤炭,同時還減排了環境污染物。在我國電力市場尚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給予風電合理收益的計劃電量,保證風電發電調度優先權是可行的解決之策。
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發布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根據各省(市、區)實際情況,以及保障風光項目的基本收益水平,規定了蒙西風電年利用小時數2000小時,光伏發電1500小時的最低保障要求。這個文件的出臺令全行業歡欣鼓舞,為內蒙古打破體制機制上的制約,實現風光優先上網奠定了政策基礎。大家翹首以盼,對內蒙古完成國家要求的目標充滿信心,這將極大促進內蒙古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據悉,內蒙古能源主管部門也進行了積極協調,力求完成任務,可內蒙古經濟運行主管部門卻給出了1963和1476這兩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再次證明“政令不出中南海”不是一句玩笑。
蒙西風光資源豐富,靠近京津唐、華東負荷中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內蒙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踐行中央生態文明理念,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機遇。希望內蒙古經濟運行主管部門要著眼長遠,立足大局,在制定發電量計劃時,嚴格落實可再生能源優先發電制度,使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保障性收購電量部分通過充分安排優先發電并嚴格執行予以保障,確保2017完成最低保障小時數,盡快解除預警,使產業發展重回正常軌道。
各開發業應該正視問題所在,積極向地方政府反映情況,必要時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按法律規定進行索賠。《可再生能源法》明確規定:電網企業未完成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的最低限額指標的,造成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截至目前,對于造成經濟損失的情況,開發商基本沒有法律維權的先例,這客觀上也縱容了棄風限電問題的久拖不決和持續惡化。需要說明的是,國家出臺全額保障制度,制定最低保障小時數,是為了行業健康發展,不是地方政府耍小聰明或是討價還價的工具。

責任編輯:小琴
-
亞坦新能李輝:什么是光伏自發自用?
2018-04-10光伏 -
分布式光伏接入方案 單點接入篇
-
100個為什么讓你了解分布式光伏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