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理解風電“大數據”嗎?
2017年北京風能展的主題是數字化,也有好多業(yè)內大咖講了了數字化、大數據將在風電發(fā)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有專家認為這將決定風電...
2017年北京風能展的主題是“數字化”,也有好多業(yè)內大咖講了了數字化、大數據將在風電發(fā)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有專家認為這將決定風電下一個十年。其實,數字化、大數據等正在將人類工業(yè)向4.0時代迅猛推進,風電行業(yè)也只是其中的一支而已。從風電設備的角度看,未來十年,材料科學、控制技術、系統(tǒng)集成、葉片新工藝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被寄予厚望。
近年來,很多整機企業(yè)以及業(yè)主都建立集控中心或者數據中心,將多個風電場的核心數據集中于此,實現了數據的匯聚和生產的集約化管理,期望能實現對機組的智能診斷與預測運維。然而實際實施效果其實還沒有達到所期待的“大數據”能發(fā)揮的作用,大部分業(yè)主集控中心在機組故障預測與診斷、預測性運維的實現上并不理想。
而從事運維中心搭建的多是IT及大數據領域非常知名的大公司,在大數據挖掘算法及應用方面也都經驗豐富。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歸結于,整個過程重點停留在大數據的各種算法、處理技巧、理論分析上,停留在完美的頂層設計上,而恰恰缺乏對底層落地環(huán)節(jié)的重視、缺乏關鍵部件及子系統(tǒng)診斷預警模型核心技術。
明陽張啟應在接受風能雜志采訪時對大數據、數字化這樣理解:“數字化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之一,但它的關鍵在于誰能夠真正理解并運用好它”。筆者比較認同他的看法。大數據只是一個手段、工具,而真正決定能否更好的利用好這些數據的是背后的人。要做好風電機組的健康診斷及機組評價需要專業(yè)的懂機組的人。
眾所周知,在高校里傳統(tǒng)的機械故障診斷是一個學科,無數碩士博士畢業(yè)于此專業(yè),針對機械設備典型故障的機理進行理論、試驗研究,比如我的好多同門師兄弟研究生期間都是做這方面工作的,比如研究轉子軸裂紋、軸承點蝕、設備不平衡等故障建模、試驗、診斷分析方法等,當然大數據分析方法也是經常被應用的手段,但這需要機械故障診斷領域專業(yè)的人員去完成這樣的工作,而不是單純大數據分析方面的專家。下面這張圖從一個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借鑒過來的,無論哪個角度看到的都是數據的“真相”,但是卻只有懂的人能看清“真相”的前提和本質。
比如在醫(yī)學方面,僅僅依靠大數據方面的專家就可以通過數據挖掘等手段來診斷病人,就可以替代醫(yī)生嗎?從現在技術情況看還不具備這個能力,至少有眾多的疑難雜癥需要醫(yī)生的參與。當然,如果是醫(yī)學專家+大數據分析來診斷病人,可能就更靠譜些。而我們風電領域恰恰也需要既懂機組運行原理又懂故障診斷的“專家”來攻關目前不能閉環(huán)的問題,從而真正實現數據的價值。
下圖是某齒輪箱油池溫度與濾芯前壓力的運行關系示意圖,圖中的顏色深淺代表潤滑分配器出口的油溫。如何從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來評價齒輪箱運行特性、指導齒輪箱運維工作,需要對齒輪箱運行及控制特性熟悉的工程師或專家,同時可借助包括大數據挖掘在內的分析手段來得以實現。比如至少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齒輪箱冷卻特性、控制邏輯、啟動特性、濾芯堵塞狀態(tài)等信息,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可以判斷機組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工況下齒輪箱及輔助系統(tǒng)運行特性,分析濾芯堵塞狀態(tài)變化并從而用于診斷運行異常。
目前大量存量機組的運行狀況并不樂觀,很多機組的性能甚至都沒有達到設計的基本要求;運行狀況惡劣,損耗著未來的壽命;相反也有些機組由于近年來風機技術進步、機組選型等原因壽命損耗很小,有很大的技改經濟性。如何優(yōu)化存量資產,提升存量資產價值,保障存量機組安全是業(yè)主應更加關注的事情。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在集控系統(tǒng)或平臺等“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需要更加了解機組及子系統(tǒng)的物理邏輯、運行特性,需要傳統(tǒng)故障診斷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更好結合,才能真正的落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