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緩解農產品供需矛盾的新思路
當前,我國農業已從單純追求產量向追求高品質農產品轉變。然而,在農業供給側方面,因農產品銷售難、價格波動大,往往是增產不增收;在農業需求側方面,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對健康綠色食品的需求日益擴大,但安全、放心、優質的農產品由于標準不統一而造成真假難辨,且供應不足,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由于農業生產數據化、信息化、互聯網化程度較低,優質農產品的信息難以傳達給消費者,導致優質無法實現優價。因此,要以“互聯網+農業”為核心抓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挖掘國內巨大的消費潛力,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農產品的“價格周期循環”
農產品供需矛盾形成的根源是“價格周期循環”。事實上,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相對長,從生產到餐桌,需要經歷生產—收獲—收購—批發—零售這條較長的產業鏈。在產業鏈中,上下游關系以買賣為主,價格隨行就市,根據供需變化浮動,導致了農業生產波動較大,難以保障農民利益。在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業體制下,大多數農產品還是由數億分散的農戶進行生產,農民種什么、規模多大,采取什么技術手段,自主權在農民手中,政府部門只能提供指導性的意見,況且大多數農民市場經營觀念不強,市場供需變化信息不靈,決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是某種農產品當年市場價格高,下一年便一哄而上;當年市場價格低,下一年生產者寥寥,使生產總是滯后于市場供需。
從農業生產實際看,我國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風調雨順的年份,農產品豐收,供過于求;如遇較大自然災害時,農產品歉收,供不應求。這種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格局,造成了農業生產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最終導致市場上農產品供求不平衡矛盾。農產品的生產,常常在價格上漲—加大生產—價格下跌—減少生產—價格上漲中周而復始地循環。
“互聯網+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
打通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之間的壁壘,解決農業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是當前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環。當前,“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互聯網+”呈現出更多的活力和高參與度,這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互聯網+農業”就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于互聯網平臺的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用“互聯網+農業”來武裝農業、提升農業,實現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依靠“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推進“互聯網+農業”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在生產管理環節,可以實現農業生產自動化、精準化,可持續發展,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在市場營銷環節,改變消費習慣,生產和消費有效對接,形成以消費引導生產的市場機制。在管理服務環節,可以建立更加有效的數據采集與決策綜合性云服務平臺,建立農產品質量等追溯監督管理機制,有效提高管理質量與服務效率。在本質上,“互聯網+農業”還能通過將生產過程數據化,解決農業營銷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市場失衡的問題。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路徑
目前,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已經覆蓋到鄉村,有24個省市縣區在阿里平臺設立了“特設館”,在淘寶網正常經營注冊的村鎮網店更是達到160多萬家,其中經營農產品的網店已經達到40多萬家。多年來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機的全民應用,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提前介入。首先,要對現有的農資服務進行標準劃分與信用準入,規范包括種子、農業、獸藥、肥料等在內的農資服務,同時提供安全綠色生產技術支持,確保源頭上無生產風險與產品質量的隱患。其次,在農業生產階段,通過產業融合與大數據支撐,對需求與渠道進行相對精確的預測,在此基礎上對上游進行回溯,形成訂單式生產模式。再次,通過對生產流程的數據化、信息化、網絡化,使農業生產的質量信息可視化。這既有利于取得終端消費者的信任,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保證農產品質量監管與質量責任追究。最后,在流通和加工階段,利用工業化儲存、運輸、加工體系,實現農產品快速流通,同時通過深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避免農產品集中上市時的價格劇烈波動。
全程參與。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運用大數據,合理預測需求信息,指導種植規模,讓產銷之間形成合理的平衡。其中,在農產品銷售一側,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各方可信任的第三方企業,專門從事優質農產品交易,并且能夠長期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有足夠豐富的供貨品種,有足夠強大的持續供貨能力。這個第三方企業要有充足的產品追溯能力,能夠追溯到生產源頭,實現“良幣淘汰劣幣”效應,同時通過合理的產品溢價,讓生產者得到正向的激勵,即生產綠色農產品,能夠獲得比普通農產品更高的效益。而第三方企業同時也建立懲罰機制,對于以次充好的行為,予以降低信用評級,直至取消供貨資格,讓誠實經營種植綠色優質產品的農民受益,把投機取巧者淘汰出市場。同時,這個第三方企業可以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建立可信賴的橋梁。在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大數據,又可以用于預測需求,進而指導生產,避免盲目種植帶來的浪費。
融合滲透。“互聯網+農業”,通過信息化與物聯網技術在產業中的全面應用,加速推動涉農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使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新功能不斷開發、農業門類范圍不斷拓展、農業發展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整個農業產業鏈全要素資源實現有效整合提升,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邁上新臺階,從而實現生產者、流通者、消費者多家共贏的局面,將農業引入可持續綠色發展軌道上來,為農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同時,在農民增收的基礎上,形成持續增長的鄉村消費市場。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探索大數據 區塊鏈實現與能源互聯網良好契合
2020-06-09區塊鏈,電力行業,能源互聯網 -
基于區塊鏈的含安全約束分布式電力交易方法
-
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調度的應用前景:提升電力交易的自由度和實時響應效率
2019-11-04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大數據產業園四處開花
2019-03-05大數據產業園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六盤水市市長李剛:借力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建設六盤水5G示范城
2020-05-27大數據,5G,電力,六盤水,物聯網 -
融媒體平臺建設及縣域融媒體平臺軟件系統
2019-04-03融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