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 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關于加快推進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產業聚集區(新區)管理委員會,省直有關部門,中央駐滇及省屬有關企業:為貫徹落實《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 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關于加快推進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
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產業聚集區(新區)管理委員會,省直有關部門,中央駐滇及省屬有關企業:為貫徹落實《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云發〔2014〕20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發改產業〔2014〕2001號),進一步加快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依托礦產電力資源優勢,推進礦電結合,以黑色、有色、化工、建材為主的重化工業已發展成為特色優勢產業。大企業集團龍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工藝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成效日趨明顯,在帶動就業、增加稅收、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高技術人才的同時,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3年,全省重化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占全國產量比重分別為:粗鋼1885萬噸,占2.4%。十種有色金屬300.4萬噸,占7.5%。黃磷57萬噸,占60%。電石56萬噸,占2.5%。化肥338萬噸(折純),占4.7%。焦炭1732萬噸,占3.6%。水泥9009萬噸,占3.7%。平板玻璃997萬重量箱,占1.3%。工業硅49.2萬噸,占34%。重化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9.6億元,占全省非電力工業投資47.9%。淘汰各類落后裝備產能340萬噸。全省規劃由27家粗鋼生產企業整合成5家的目標基本實現,前7家企業水泥熟料產能占全省總產能52.3%,鋼鐵、水泥行業兼并聯合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9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6%,在全省工業結構中處領先地位。其中,黑色金屬產業243.5億元,占7%。有色金屬產業451.7億元,占13%。化工(含焦化)產業230.4億元,占6.7%。建筑材料產業170.5億元,占4.9%。
重化工業在不斷調整中發展,但總體規模小、市場主體弱、競爭力不強,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體系不健全,部分產能過剩、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等結構性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2013年,十種有色金屬就地實現深加工70萬噸,僅占總產量23%。規模以上重化工業耗能5710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的84.6%。規模以上重化工業單位增加值耗能5.21噸標準煤/萬元,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值的2.6倍。新的發展時期和要求,使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緊迫。
二、轉型升級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有扶有控、做強做優、彰顯特色、綠色發展”和“堅持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適度開發、堅持生態開采、堅持節能減排達到最好水平、堅持延長產業鏈的精細化新型化發展方向”的要求,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清潔水電能源為載體,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適度發展“水電鋁”和硅產業,鞏固提升有色金屬產業,調整發展黑色金屬產業,調整優化傳統化工產業,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大力發展金屬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小金屬產業。推動重化工業向資源保障度高、產業結構合理、產業體系健全、企業競爭力強、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載能產業轉變。
(二)基本原則
優化配置,生態開采。鼓勵有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的大企業集團優先整合和適度開發優質資源,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按照“誰開采、誰修復”、“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總體要求,對礦產資源開發后進行生態補償、生態修復,生態化開發礦產資源。
控制總量,節能減排。以滿足省內及周邊區域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控制重化工產品規模,實現有序競爭。以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為基礎,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目標,構建互為支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重化工業發展體系,嚴禁建設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重化工項目。
創新驅動,延伸發展。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基礎技術,開發重化工產品深加工工藝,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節能減排需求。加快研發和引進先進適用技術,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適銷對路產品,促進重化工產品向精細化、新型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
集約集群,兩化融合。根據資源、能源及區位交通條件,集中建設一批重化工產業集群。通過集群化發展,在發揮重化工業規模效應的同時,促進產業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提高,帶動配套產業發展。發揮計算機模擬仿真、智能控制等信息化技術在冶煉、深加工、節能減排等環節的關鍵作用,提高重化工業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轉型升級目標
2020年,基本形成“礦產—水電—冶煉—加工”及應用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建成技術裝備先進、產能規模適度、產品規格齊全、節能減排達標、資源綜合利用、循環耦合發展的重化工產業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清潔載能產業基地。
經濟效益。2017年,全省重化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00億元,工業增加值1500億元。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0億元,工業增加值2600億元。
產品結構。2017年,全省重化工產品省內深加工率達到40%,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從2013年的780億元增加到16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2020年,重化工產品省內深加工率達到60%,新材料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節能減排。2017年,全省50%重化工企業的先進適用節能減排設施配套完善,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3年下降11.5%。2020年,全省80%重化工企業的先進適用節能減排設施配套完善,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7年下降9%。污染物排放全面實現控制目標。
技術創新。2017年,新增國家級研發平臺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30%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2020年,再新增國家級研發平臺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50%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企業專利授權年均增長25%以上。
規范發展。2017年,50%以上重化工企業通過行業準入或規范公告,2020年達到80%以上。
三、轉型升級方向
充分發揮清潔載能產業的產業載能性、環境友好性、成本領先性和技術先進性,將清潔載能和延伸產業鏈相結合,作為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方向。同時根據各產業特點,區別對待,分類推進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一)適度發展“水電鋁”和硅產業
水電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整合全省鋁土礦資源,并以先進成熟的鋁土礦開發和氧化鋁生產工藝技術裝備,進一步提高周邊及省內鋁土礦開發和氧化鋁生產能力,加快“桂鋁入滇”步伐,推進氧化鋁基地建設,強化水電鋁產業發展原料保障基礎。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水電清潔能源就地轉化利用市場化價格機制,引導國內電解鋁產能和精深加工技術資本有序向云南轉移,推動鋁電一體化發展。重點支持發展以連續鑄軋、鑄錠熱軋和哈茲萊特連鑄連軋為重點的鋁板帶箔產業鏈,以鑄造鋁合金、車用鋁合金輪轂為重點的鑄造產業鏈和鋁型材、鋁線材產業鏈。
硅產業——鼓勵中小水電和硅礦資源富集區域集中集約建設硅產業園,不斷完善硅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密閉大爐型和余熱余壓應用技術,提高工業硅生產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木質炭還原劑替代品研發,逐年降低木質炭還原劑用量直至取締。以工業硅分級利用為基礎,重點支持發展以太陽能級多晶硅、單晶硅為材料的光伏產業,以電子級多晶硅、單晶硅為材料的半導體和電子元器件產業,以有機硅為材料的有機硅下游產業。
(二)鞏固提升傳統有色金屬產業
積極推動境外資源勘探,加快境外資源開發項目和基地建設。引導各類風險地質勘查資金,進一步加強成礦區帶普查與勘探投入,鼓勵現有礦山主體企業投入實施“探邊摸底增儲”工程,有序建設銅、鎳等資源接續基地。深入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整合,推進優質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進一步強化礦產開發管理,推進綠色、數字化礦山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
堅持上大與壓小、新增產能與淘汰落后相結合,科學控制冶煉產能總量增長速度,逐步壓縮在資源、能源、環境容量等方面不具備產業化條件地區的已有冶煉產能,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鞏固昆明、曲靖、紅河、文山銅、鉛、鋅產業,提升紅河錫產業,做大楚雄、昆明鈦產業,提升大理、怒江鉛鋅產業,適時發展昭通、保山鉛鋅產業和麗江鎂產業、迪慶銅產業。
積極研發輕質、高強、大規格、耐高溫、耐腐蝕、低成本、高性能合金材料,加快推進金屬動力能源產業化進程,延伸產業鏈,集中建設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基地。規范有色金屬二次資源回收利用市場,規模化建設有色金屬再生基地。鼓勵發展電力電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用銅產業鏈,進一步拓展高效節能鑄銅轉子、高強高導新型銅合金接觸導線等高技術含量產品發展空間,適時發展銅板帶箔及復合材料。以鉛電極、鉛酸蓄電池、鉛基合金和再生鉛等產品為重點,延伸鉛產業鏈。加快發展鋅基合金及鋅化工產業鏈。加快拓展錫金屬應用領域和空間,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全球市場話語權。以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為重點,進一步做強做大以氯化法鈦白粉為重點的鈦精細化工及粉體功能材料產業鏈,鞏固鈦鑄錠及鈦材產業鏈,延伸發展鈦合金及鈦制品。
(三)調整發展黑色金屬產業
深化黑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整頓整合,規范開采秩序。研究開發難選冶鐵礦資源加工利用技術,積極探索開發利用周邊鐵礦資源有效途徑和方式,保障鋼鐵產業發展需求。
以推進建筑鋼材升級換代和多元化產品發展為重點,統籌考慮淘汰落后、技術進步、裝備升級和節能減排,繼續深化鋼鐵企業集團兼并重組,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積極探索利用境外礦產、能源和市場,在滇西邊境一線發展鋼鐵產業,適度發展非高爐還原煉鐵技術項目。加快發展不銹鋼及不銹鋼復合材、高強鋼和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步伐,持續推進鐵合金等配套產業整合升級改造。
(四)調整優化傳統化工產業
煤化工——推進煤氣化“云煤技術”推廣應用和改造升級。加快建設乙二醇產業化項目,為延伸石油煉化副產物利用配套。謀劃建設大甲醇裝置,為發展烯烴產業集群提供條件。以尋甸先鋒清潔能源試驗示范項目為基礎,積極推進昭通褐煤資源開發利用,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園區化管理的現代煤化工基地,發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產業鏈。
磷化工——支持磷礦資源分級利用,鼓勵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利用。在現有黃磷裝備產能基礎上,壓縮總量,優化存量,重點推進先進節能管理技術改造、延伸黃磷產業鏈、強化“三廢”資源化綜合利用及生產環境綜合治理。支持現有高濃度磷復肥生產企業利用現有磷酸銨鹽裝置,分流建設工業級磷酸銨鹽等多品種生產線,拓展高濃度磷肥生產裝置發展空間。鼓勵支持企業研究開發以熱法磷酸或濕法磷酸凈化為主的精細和專用磷化工產品。鼓勵企業獨立或聯合研發鹽酸萃取法、窯法(及新型窯法)等磷酸生產新工藝。
鹽化工——鞏固提升并不斷完善以現有電石乙炔為核心,以1,4—丁二醇和醋酸乙烯等為主體的特色鹽化工產業鏈,初步建成“氯堿—電石—電”產業配套體系。支持有機無機金屬鹽類化工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建設。
農化產業——總量控制高濃度磷復肥發展規模,優化規范中低濃度磷肥產業發展。鼓勵合成氨及氮肥企業實施原料、品種結構、質量安全的技術路線提升改造,推動外向型氮肥生產力能力建設。調整化肥品種結構,鼓勵發展高效復合肥、水溶性肥、緩控釋肥、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產品。加快生物農藥研發及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有條件發展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延伸為重點的低微毒化學合成農藥。
(五)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
依托非金屬礦產集中地,統籌規劃,培育發展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嚴格準入,建設非金屬礦產深加工產業基地。持續推進建筑裝飾用天然及人造石材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石頭紙生產及應用規模,加快玄武巖纖維產業化基地建設,推進發展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纖維、新型玻璃纖維等新材料產品,夯實硅藻土、高嶺土等精細化利用產業化基礎,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
嚴格控制水泥發展總量,采用政策性“淘汰一批”、優化提升中“關停一批”、綜合措施“倒逼一批”、優化布局中“退出一批”等多種措施,堅決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落后裝備產能,優化區域布局,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積極發展綠色建材產品,努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2016年底前,在已建、核準在建和2011年之后淘汰的水泥熟料總量范圍內,等量或減量置換建設生產線項目,不再新增水泥熟料產能的前提下推進裝備和布局結構優化調整。
嚴格控制滇中地區新增平板玻璃產能,支持有條件州市利用“兩個市場”高標準置換建設玻璃生產加工一體化項目。促進玻璃深加工企業集聚發展。
支持易門建筑衛生陶瓷基地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適度承接產業轉移,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檔次及配套能力,培育區域品牌。依托天然氣和陶土資源在保山、大理等滇西南地區適度發展建筑衛生陶瓷產業。支持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發展建筑衛生陶瓷機械裝備、物流、商貿會展等配套產業。
按照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集聚發展模式,加快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重點城市周邊或重化工業片區合理布局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推進“加工—市場一體化”進程。
(六)大力發展金屬新材料產業
加強技術科研能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提升科研轉化效率,延伸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重點開發鉑族、鍺、銦、金等稀貴金屬為基材的新型電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導體材料。加快發展先進結構材料,重點開發高性能鋁合金、高性能鈦合金、大型鈦板、帶、棒、材等高強輕型合金材料,以及高效節能鑄銅轉子等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積極發展高性能復合材料,重點開發鋁、銅、鈦、鋅、錫等金屬基復合材料。加快推進砷化鎵項目建設,適時啟動氮化鎵、磷化銦、銅銦鎵錫等項目建設,盡快占領新一代光電信息半導體材料生產及應用制高點。
(七)培育發展小金屬產業
深化黃金礦產資源整頓整合,推進黃金礦產向優勢企業集中,并通過優勢企業實現綠色生態、數字化黃金礦產開發。以黃金龍頭企業為主體,全省集中建設3個黃金精煉及深加工生產基地。鼓勵各類主體投資黃金飾品加工及金基新材料產業。“多品種、小批量”發展鉑族金屬材料,重點發展功能材料、微電子及信息材料、高純材料,配套發展貴金屬下游產品。集中布局發展鍺產業,重點推進發展鍺紅外光學產品、鍺光伏產品、鍺高端專用材料及器件等,把昆明建設成為集高科技研發平臺和高附加值產品深加工基地為一體的國家鍺材料基地。推進原生銦資源及含銦二次物料向龍頭企業集中,優化銦冶煉技術和不同含銦物料高效富集及提取技術,集中形成銦回收規模效益。研發銦基新材料,產業化發展銦化合物、銦基合金、半導體材料等,支持開展含銦光伏轉換薄膜材料應用、ITO靶材等項目基礎性研究。
執行國務院總體部署,在加快推進稀土資源整合的同時借機推進稀土產業發展。支持五礦稀土集團、廣東云南稀土集團投資建設云南稀土特色產業園,并以園區為載體,通過自主投資或引資等方式建設稀土冶煉分離及高性能釹鐵硼磁性材料、稀土儲氫合金粉等下游稀土應用產業化項目,合作推進發展稀土催化、永磁、發光、儲氫、中重稀土合金等材料產業鏈。以稀土催化材料在汽車尾氣凈化和空氣凈化應用為核心,加快推進化工催化劑材料產業化進程,引導各類資本集聚發展稀土材料及應用產業集群,努力構建以催化為重點的稀土應用產業化基地。
四、轉型升級重點工作任務
(一)嚴格行業準入,嚴控產能規模
將能源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重要的準入門檻,堅持節能環保剛性指標不放松,全省不得承建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項目。新建銅、鉛、鋅、錫冶煉,電石、焦炭、黃磷生產項目,在滿足行業準入條件基礎上,須落實產能置換建設指標,其中有色金屬自產資源須達到50%以上(資源綜合利用及再生項目除外)。除資源、能源、市場三頭在外的鋼鐵項目外,不再新增鋼鐵產能。到2017年銅、鋁、鉛鋅、錫冶煉生產能力分別控制在50萬噸、300萬噸、190萬噸、10萬噸以內,粗鋼生產能力控制在3000萬噸以內,水泥熟料總量控制在1.2億噸以內,電石、焦炭、黃磷、磷復肥總量分別控制在160萬噸、2200萬噸、110萬噸、750萬噸以內。
(二)推動技術創新,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鼓勵現有各類創新平臺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在節能減排、降耗增效、質量提升、兩化融合、新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鼓勵企業組建企業研究院,聯合國內外研發機構解決轉型升級中面臨的關鍵技術難題。
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過科技市場、技術入股和科技要素參與分配等方式和機制,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省內企業購買重大科技成果,支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投資項目建設。
加大技術更新改造投入。支持和引導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加大技術更新改造投入。大型重化工企業技術裝備水平要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國內一流地位,努力提升中小重化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力爭到2020年使全省重化工業技術裝備、節能減排整體水平達到全國領先、國際先進的目標。
推進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業,新培育建設30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技術研發和檢測服務機構等創新平臺,使全省重化工業的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達到60個以上。重點培育建設難選冶礦石高效利用技術開發及應用、稀有稀貴金屬材料研發、金屬功能材料研發、新型結構材料研發、新型建材開發與應用研究、多元合金開發及應用研究、新型能源及光電子材料開發、新型環保及稀土材料開發應用、精細磷化工產品開發利用、新型煤化工產品開發利用等創新平臺,為促進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三)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強制性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政策性“淘汰一批”。堅持壓高關小和等量或減量置換建設原則,在優化提升中“關停一批”。采取資源能源消耗通報、行業準入公告和合法生產手續管理、懲罰(或階梯)電價等措施“倒逼一批”。加快高原湖泊周圍等環境敏感區域、不符合城市發展等規劃的重化工項目(企業)退出步伐,在優化布局中“退出一批”。確保2017年期間淘汰1000萬噸以上水泥熟料裝備產能、300萬噸煉鐵產能、40萬噸鼓風爐粗鉛和3.5萬噸電解鋁產能。
(四)推進兼并重組,提高產業規模效益
鼓勵重化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聯合等多種形式開展橫向和縱向兼并重組,集約化發展,集團化經營,推進重化企業工藝裝備規模化、大型化和現代化。繼續深化5戶區域性鋼鐵企業集團實質性重組,進一步提高鋼鐵集團綜合競爭力。繼續推進7戶水泥整合主體企業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聯合重組,完成前10戶企業產能和產量占全省總量68%以上的目標。支持省屬國有重化工企業以產業屬性和資本融合為紐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個舊沙甸片區自主性組建鉛業集團,減量置換改造建設鉛冶煉產能,延伸鉛產業鏈,完善鉛產業體系。適時推進焦化、黃磷、電石、工業硅、鐵合金等產業組建區域性產業集團。
(五)優化規劃布局,促進產業耦合發展
認真研究和規劃關聯產業間發展,以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和就地轉化為基礎,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冶金、建材、化工等關聯產業耦合發展。鼓勵對高爐煤氣、焦爐煤氣、含硫尾氣、磷硫石膏、冶煉廢渣等副產物的有效利用,構建互為支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清潔載能產業耦合發展體系。
(六)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精深加工
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鞏固發展銅,提升發展鉛鋅,優化發展錫,全面發展有色稀貴金屬及回收再利用產業,大力發展稀貴金屬及新材料,科學有序發展水電鋁產業鏈。以型鋼、優鋼、特鋼、復合板材為重點,加快調整鋼材品種結構,增加新品種。鼓勵發展精細磷化工,穩妥推進新型煤化工試驗示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強化全程監管
依據相關法規、戰略、規劃、政策、標準,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標準認定工作,從源頭上控制新建重化工項目。對不按承諾期限內淘汰拆除落后裝置產能的項目采取限制性措施。組織開展對已建成投產項目資源能源消耗通報工作,對超標通報企業實施黃牌警告、節能監察、階梯電價等措施,倒逼企業升級改造或退出市場。組織實施準入公告和日常監管,并采取限制性措施,引導不符合準入公告條件或準入公告后不能保持公告條件的企業達標升級。
(二)落實扶持政策
建立重化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庫并分年度發布轉型升級重點項目目錄。對納入年度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和符合轉型升級產業指導目錄的項目,在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意見》相關扶持政策的同時,省級財政工業扶持資金給予適當傾斜。對具有先進示范帶動作用、重大深精加工、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及延伸產業鏈亟需重點突破的產品、技術研發、產業化項目給予重點扶持。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總行直貸、并購貸款、銀團貸款、系統內聯合貸款等方式增加信貸投放。加大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展力度,優先支持重點企業在境外上市融資、再融資或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籌集發展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擴大專項債、利用債貸組合擴大中長期資金來源;優先支持完成上市輔導的企業加快在主板、中小板或創業板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的步伐,加大重化工企業到“新三板”、“四板”市場掛牌融資的培育力度。發展融資擔保公司,拓展租賃業務,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經營租賃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貿易融資、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保單項下融資業務,支持企業出口。
(四)推進人才支撐體系建設
落實引進高層次人才有關政策,大力培養和引進產業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發展專業職業教育,著力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強產業技術人才需求預測,依托有關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建設一批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開展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和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鼓勵企事業單位人才通過參與項目研發、技術攻關、技術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全省重化工業轉型升級服務。
(五)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境。加強信息發布,適時發布產業政策導向及項目立項、建設、生產、淘汰落后、污染排放、銀行貸款情況等信息。切實強化信息溝通、共享和披露,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落實產業政策,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協調企業通過資源整合組成營銷聯盟。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六)加強組織領導
省工業和信息化委會同省發展和改革委負責全省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協調服務工作,省級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并相應改進管理辦法。各州市人民政府結合實際組織制定實施方案,引導本地區重化工業轉型升級。適時發布重化工業轉型升級推進情況報告,特事特報,將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4年10月21日
一、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依托礦產電力資源優勢,推進礦電結合,以黑色、有色、化工、建材為主的重化工業已發展成為特色優勢產業。大企業集團龍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工藝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成效日趨明顯,在帶動就業、增加稅收、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高技術人才的同時,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3年,全省重化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占全國產量比重分別為:粗鋼1885萬噸,占2.4%。十種有色金屬300.4萬噸,占7.5%。黃磷57萬噸,占60%。電石56萬噸,占2.5%。化肥338萬噸(折純),占4.7%。焦炭1732萬噸,占3.6%。水泥9009萬噸,占3.7%。平板玻璃997萬重量箱,占1.3%。工業硅49.2萬噸,占34%。重化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9.6億元,占全省非電力工業投資47.9%。淘汰各類落后裝備產能340萬噸。全省規劃由27家粗鋼生產企業整合成5家的目標基本實現,前7家企業水泥熟料產能占全省總產能52.3%,鋼鐵、水泥行業兼并聯合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9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6%,在全省工業結構中處領先地位。其中,黑色金屬產業243.5億元,占7%。有色金屬產業451.7億元,占13%。化工(含焦化)產業230.4億元,占6.7%。建筑材料產業170.5億元,占4.9%。
重化工業在不斷調整中發展,但總體規模小、市場主體弱、競爭力不強,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體系不健全,部分產能過剩、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等結構性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2013年,十種有色金屬就地實現深加工70萬噸,僅占總產量23%。規模以上重化工業耗能5710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的84.6%。規模以上重化工業單位增加值耗能5.21噸標準煤/萬元,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值的2.6倍。新的發展時期和要求,使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緊迫。
二、轉型升級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有扶有控、做強做優、彰顯特色、綠色發展”和“堅持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適度開發、堅持生態開采、堅持節能減排達到最好水平、堅持延長產業鏈的精細化新型化發展方向”的要求,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清潔水電能源為載體,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適度發展“水電鋁”和硅產業,鞏固提升有色金屬產業,調整發展黑色金屬產業,調整優化傳統化工產業,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大力發展金屬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小金屬產業。推動重化工業向資源保障度高、產業結構合理、產業體系健全、企業競爭力強、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載能產業轉變。
(二)基本原則
優化配置,生態開采。鼓勵有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的大企業集團優先整合和適度開發優質資源,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按照“誰開采、誰修復”、“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總體要求,對礦產資源開發后進行生態補償、生態修復,生態化開發礦產資源。
控制總量,節能減排。以滿足省內及周邊區域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控制重化工產品規模,實現有序競爭。以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為基礎,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目標,構建互為支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重化工業發展體系,嚴禁建設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重化工項目。
創新驅動,延伸發展。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基礎技術,開發重化工產品深加工工藝,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節能減排需求。加快研發和引進先進適用技術,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適銷對路產品,促進重化工產品向精細化、新型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
集約集群,兩化融合。根據資源、能源及區位交通條件,集中建設一批重化工產業集群。通過集群化發展,在發揮重化工業規模效應的同時,促進產業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提高,帶動配套產業發展。發揮計算機模擬仿真、智能控制等信息化技術在冶煉、深加工、節能減排等環節的關鍵作用,提高重化工業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轉型升級目標
2020年,基本形成“礦產—水電—冶煉—加工”及應用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建成技術裝備先進、產能規模適度、產品規格齊全、節能減排達標、資源綜合利用、循環耦合發展的重化工產業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清潔載能產業基地。
經濟效益。2017年,全省重化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00億元,工業增加值1500億元。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0億元,工業增加值2600億元。
產品結構。2017年,全省重化工產品省內深加工率達到40%,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從2013年的780億元增加到16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2020年,重化工產品省內深加工率達到60%,新材料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節能減排。2017年,全省50%重化工企業的先進適用節能減排設施配套完善,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3年下降11.5%。2020年,全省80%重化工企業的先進適用節能減排設施配套完善,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7年下降9%。污染物排放全面實現控制目標。
技術創新。2017年,新增國家級研發平臺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30%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2020年,再新增國家級研發平臺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50%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企業專利授權年均增長25%以上。
規范發展。2017年,50%以上重化工企業通過行業準入或規范公告,2020年達到80%以上。
三、轉型升級方向
充分發揮清潔載能產業的產業載能性、環境友好性、成本領先性和技術先進性,將清潔載能和延伸產業鏈相結合,作為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方向。同時根據各產業特點,區別對待,分類推進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一)適度發展“水電鋁”和硅產業
水電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整合全省鋁土礦資源,并以先進成熟的鋁土礦開發和氧化鋁生產工藝技術裝備,進一步提高周邊及省內鋁土礦開發和氧化鋁生產能力,加快“桂鋁入滇”步伐,推進氧化鋁基地建設,強化水電鋁產業發展原料保障基礎。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水電清潔能源就地轉化利用市場化價格機制,引導國內電解鋁產能和精深加工技術資本有序向云南轉移,推動鋁電一體化發展。重點支持發展以連續鑄軋、鑄錠熱軋和哈茲萊特連鑄連軋為重點的鋁板帶箔產業鏈,以鑄造鋁合金、車用鋁合金輪轂為重點的鑄造產業鏈和鋁型材、鋁線材產業鏈。
硅產業——鼓勵中小水電和硅礦資源富集區域集中集約建設硅產業園,不斷完善硅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密閉大爐型和余熱余壓應用技術,提高工業硅生產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木質炭還原劑替代品研發,逐年降低木質炭還原劑用量直至取締。以工業硅分級利用為基礎,重點支持發展以太陽能級多晶硅、單晶硅為材料的光伏產業,以電子級多晶硅、單晶硅為材料的半導體和電子元器件產業,以有機硅為材料的有機硅下游產業。
(二)鞏固提升傳統有色金屬產業
積極推動境外資源勘探,加快境外資源開發項目和基地建設。引導各類風險地質勘查資金,進一步加強成礦區帶普查與勘探投入,鼓勵現有礦山主體企業投入實施“探邊摸底增儲”工程,有序建設銅、鎳等資源接續基地。深入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整合,推進優質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進一步強化礦產開發管理,推進綠色、數字化礦山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
堅持上大與壓小、新增產能與淘汰落后相結合,科學控制冶煉產能總量增長速度,逐步壓縮在資源、能源、環境容量等方面不具備產業化條件地區的已有冶煉產能,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鞏固昆明、曲靖、紅河、文山銅、鉛、鋅產業,提升紅河錫產業,做大楚雄、昆明鈦產業,提升大理、怒江鉛鋅產業,適時發展昭通、保山鉛鋅產業和麗江鎂產業、迪慶銅產業。
積極研發輕質、高強、大規格、耐高溫、耐腐蝕、低成本、高性能合金材料,加快推進金屬動力能源產業化進程,延伸產業鏈,集中建設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基地。規范有色金屬二次資源回收利用市場,規模化建設有色金屬再生基地。鼓勵發展電力電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用銅產業鏈,進一步拓展高效節能鑄銅轉子、高強高導新型銅合金接觸導線等高技術含量產品發展空間,適時發展銅板帶箔及復合材料。以鉛電極、鉛酸蓄電池、鉛基合金和再生鉛等產品為重點,延伸鉛產業鏈。加快發展鋅基合金及鋅化工產業鏈。加快拓展錫金屬應用領域和空間,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全球市場話語權。以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為重點,進一步做強做大以氯化法鈦白粉為重點的鈦精細化工及粉體功能材料產業鏈,鞏固鈦鑄錠及鈦材產業鏈,延伸發展鈦合金及鈦制品。
(三)調整發展黑色金屬產業
深化黑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整頓整合,規范開采秩序。研究開發難選冶鐵礦資源加工利用技術,積極探索開發利用周邊鐵礦資源有效途徑和方式,保障鋼鐵產業發展需求。
以推進建筑鋼材升級換代和多元化產品發展為重點,統籌考慮淘汰落后、技術進步、裝備升級和節能減排,繼續深化鋼鐵企業集團兼并重組,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積極探索利用境外礦產、能源和市場,在滇西邊境一線發展鋼鐵產業,適度發展非高爐還原煉鐵技術項目。加快發展不銹鋼及不銹鋼復合材、高強鋼和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步伐,持續推進鐵合金等配套產業整合升級改造。
(四)調整優化傳統化工產業
煤化工——推進煤氣化“云煤技術”推廣應用和改造升級。加快建設乙二醇產業化項目,為延伸石油煉化副產物利用配套。謀劃建設大甲醇裝置,為發展烯烴產業集群提供條件。以尋甸先鋒清潔能源試驗示范項目為基礎,積極推進昭通褐煤資源開發利用,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園區化管理的現代煤化工基地,發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產業鏈。
磷化工——支持磷礦資源分級利用,鼓勵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利用。在現有黃磷裝備產能基礎上,壓縮總量,優化存量,重點推進先進節能管理技術改造、延伸黃磷產業鏈、強化“三廢”資源化綜合利用及生產環境綜合治理。支持現有高濃度磷復肥生產企業利用現有磷酸銨鹽裝置,分流建設工業級磷酸銨鹽等多品種生產線,拓展高濃度磷肥生產裝置發展空間。鼓勵支持企業研究開發以熱法磷酸或濕法磷酸凈化為主的精細和專用磷化工產品。鼓勵企業獨立或聯合研發鹽酸萃取法、窯法(及新型窯法)等磷酸生產新工藝。
鹽化工——鞏固提升并不斷完善以現有電石乙炔為核心,以1,4—丁二醇和醋酸乙烯等為主體的特色鹽化工產業鏈,初步建成“氯堿—電石—電”產業配套體系。支持有機無機金屬鹽類化工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建設。
農化產業——總量控制高濃度磷復肥發展規模,優化規范中低濃度磷肥產業發展。鼓勵合成氨及氮肥企業實施原料、品種結構、質量安全的技術路線提升改造,推動外向型氮肥生產力能力建設。調整化肥品種結構,鼓勵發展高效復合肥、水溶性肥、緩控釋肥、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產品。加快生物農藥研發及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有條件發展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延伸為重點的低微毒化學合成農藥。
(五)優化發展新型建材產業
依托非金屬礦產集中地,統籌規劃,培育發展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嚴格準入,建設非金屬礦產深加工產業基地。持續推進建筑裝飾用天然及人造石材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石頭紙生產及應用規模,加快玄武巖纖維產業化基地建設,推進發展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纖維、新型玻璃纖維等新材料產品,夯實硅藻土、高嶺土等精細化利用產業化基礎,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
嚴格控制水泥發展總量,采用政策性“淘汰一批”、優化提升中“關停一批”、綜合措施“倒逼一批”、優化布局中“退出一批”等多種措施,堅決淘汰能耗高、污染大落后裝備產能,優化區域布局,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積極發展綠色建材產品,努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2016年底前,在已建、核準在建和2011年之后淘汰的水泥熟料總量范圍內,等量或減量置換建設生產線項目,不再新增水泥熟料產能的前提下推進裝備和布局結構優化調整。
嚴格控制滇中地區新增平板玻璃產能,支持有條件州市利用“兩個市場”高標準置換建設玻璃生產加工一體化項目。促進玻璃深加工企業集聚發展。
支持易門建筑衛生陶瓷基地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適度承接產業轉移,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檔次及配套能力,培育區域品牌。依托天然氣和陶土資源在保山、大理等滇西南地區適度發展建筑衛生陶瓷產業。支持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發展建筑衛生陶瓷機械裝備、物流、商貿會展等配套產業。
按照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集聚發展模式,加快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重點城市周邊或重化工業片區合理布局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推進“加工—市場一體化”進程。
(六)大力發展金屬新材料產業
加強技術科研能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提升科研轉化效率,延伸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重點開發鉑族、鍺、銦、金等稀貴金屬為基材的新型電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導體材料。加快發展先進結構材料,重點開發高性能鋁合金、高性能鈦合金、大型鈦板、帶、棒、材等高強輕型合金材料,以及高效節能鑄銅轉子等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積極發展高性能復合材料,重點開發鋁、銅、鈦、鋅、錫等金屬基復合材料。加快推進砷化鎵項目建設,適時啟動氮化鎵、磷化銦、銅銦鎵錫等項目建設,盡快占領新一代光電信息半導體材料生產及應用制高點。
(七)培育發展小金屬產業
深化黃金礦產資源整頓整合,推進黃金礦產向優勢企業集中,并通過優勢企業實現綠色生態、數字化黃金礦產開發。以黃金龍頭企業為主體,全省集中建設3個黃金精煉及深加工生產基地。鼓勵各類主體投資黃金飾品加工及金基新材料產業。“多品種、小批量”發展鉑族金屬材料,重點發展功能材料、微電子及信息材料、高純材料,配套發展貴金屬下游產品。集中布局發展鍺產業,重點推進發展鍺紅外光學產品、鍺光伏產品、鍺高端專用材料及器件等,把昆明建設成為集高科技研發平臺和高附加值產品深加工基地為一體的國家鍺材料基地。推進原生銦資源及含銦二次物料向龍頭企業集中,優化銦冶煉技術和不同含銦物料高效富集及提取技術,集中形成銦回收規模效益。研發銦基新材料,產業化發展銦化合物、銦基合金、半導體材料等,支持開展含銦光伏轉換薄膜材料應用、ITO靶材等項目基礎性研究。
執行國務院總體部署,在加快推進稀土資源整合的同時借機推進稀土產業發展。支持五礦稀土集團、廣東云南稀土集團投資建設云南稀土特色產業園,并以園區為載體,通過自主投資或引資等方式建設稀土冶煉分離及高性能釹鐵硼磁性材料、稀土儲氫合金粉等下游稀土應用產業化項目,合作推進發展稀土催化、永磁、發光、儲氫、中重稀土合金等材料產業鏈。以稀土催化材料在汽車尾氣凈化和空氣凈化應用為核心,加快推進化工催化劑材料產業化進程,引導各類資本集聚發展稀土材料及應用產業集群,努力構建以催化為重點的稀土應用產業化基地。
四、轉型升級重點工作任務
(一)嚴格行業準入,嚴控產能規模
將能源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重要的準入門檻,堅持節能環保剛性指標不放松,全省不得承建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項目。新建銅、鉛、鋅、錫冶煉,電石、焦炭、黃磷生產項目,在滿足行業準入條件基礎上,須落實產能置換建設指標,其中有色金屬自產資源須達到50%以上(資源綜合利用及再生項目除外)。除資源、能源、市場三頭在外的鋼鐵項目外,不再新增鋼鐵產能。到2017年銅、鋁、鉛鋅、錫冶煉生產能力分別控制在50萬噸、300萬噸、190萬噸、10萬噸以內,粗鋼生產能力控制在3000萬噸以內,水泥熟料總量控制在1.2億噸以內,電石、焦炭、黃磷、磷復肥總量分別控制在160萬噸、2200萬噸、110萬噸、750萬噸以內。
(二)推動技術創新,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鼓勵現有各類創新平臺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在節能減排、降耗增效、質量提升、兩化融合、新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鼓勵企業組建企業研究院,聯合國內外研發機構解決轉型升級中面臨的關鍵技術難題。
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過科技市場、技術入股和科技要素參與分配等方式和機制,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省內企業購買重大科技成果,支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投資項目建設。
加大技術更新改造投入。支持和引導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加大技術更新改造投入。大型重化工企業技術裝備水平要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國內一流地位,努力提升中小重化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力爭到2020年使全省重化工業技術裝備、節能減排整體水平達到全國領先、國際先進的目標。
推進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業,新培育建設30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技術研發和檢測服務機構等創新平臺,使全省重化工業的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達到60個以上。重點培育建設難選冶礦石高效利用技術開發及應用、稀有稀貴金屬材料研發、金屬功能材料研發、新型結構材料研發、新型建材開發與應用研究、多元合金開發及應用研究、新型能源及光電子材料開發、新型環保及稀土材料開發應用、精細磷化工產品開發利用、新型煤化工產品開發利用等創新平臺,為促進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三)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強制性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政策性“淘汰一批”。堅持壓高關小和等量或減量置換建設原則,在優化提升中“關停一批”。采取資源能源消耗通報、行業準入公告和合法生產手續管理、懲罰(或階梯)電價等措施“倒逼一批”。加快高原湖泊周圍等環境敏感區域、不符合城市發展等規劃的重化工項目(企業)退出步伐,在優化布局中“退出一批”。確保2017年期間淘汰1000萬噸以上水泥熟料裝備產能、300萬噸煉鐵產能、40萬噸鼓風爐粗鉛和3.5萬噸電解鋁產能。
(四)推進兼并重組,提高產業規模效益
鼓勵重化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聯合等多種形式開展橫向和縱向兼并重組,集約化發展,集團化經營,推進重化企業工藝裝備規模化、大型化和現代化。繼續深化5戶區域性鋼鐵企業集團實質性重組,進一步提高鋼鐵集團綜合競爭力。繼續推進7戶水泥整合主體企業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聯合重組,完成前10戶企業產能和產量占全省總量68%以上的目標。支持省屬國有重化工企業以產業屬性和資本融合為紐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個舊沙甸片區自主性組建鉛業集團,減量置換改造建設鉛冶煉產能,延伸鉛產業鏈,完善鉛產業體系。適時推進焦化、黃磷、電石、工業硅、鐵合金等產業組建區域性產業集團。
(五)優化規劃布局,促進產業耦合發展
認真研究和規劃關聯產業間發展,以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和就地轉化為基礎,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冶金、建材、化工等關聯產業耦合發展。鼓勵對高爐煤氣、焦爐煤氣、含硫尾氣、磷硫石膏、冶煉廢渣等副產物的有效利用,構建互為支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清潔載能產業耦合發展體系。
(六)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精深加工
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鞏固發展銅,提升發展鉛鋅,優化發展錫,全面發展有色稀貴金屬及回收再利用產業,大力發展稀貴金屬及新材料,科學有序發展水電鋁產業鏈。以型鋼、優鋼、特鋼、復合板材為重點,加快調整鋼材品種結構,增加新品種。鼓勵發展精細磷化工,穩妥推進新型煤化工試驗示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強化全程監管
依據相關法規、戰略、規劃、政策、標準,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標準認定工作,從源頭上控制新建重化工項目。對不按承諾期限內淘汰拆除落后裝置產能的項目采取限制性措施。組織開展對已建成投產項目資源能源消耗通報工作,對超標通報企業實施黃牌警告、節能監察、階梯電價等措施,倒逼企業升級改造或退出市場。組織實施準入公告和日常監管,并采取限制性措施,引導不符合準入公告條件或準入公告后不能保持公告條件的企業達標升級。
(二)落實扶持政策
建立重化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庫并分年度發布轉型升級重點項目目錄。對納入年度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和符合轉型升級產業指導目錄的項目,在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意見》相關扶持政策的同時,省級財政工業扶持資金給予適當傾斜。對具有先進示范帶動作用、重大深精加工、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及延伸產業鏈亟需重點突破的產品、技術研發、產業化項目給予重點扶持。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總行直貸、并購貸款、銀團貸款、系統內聯合貸款等方式增加信貸投放。加大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展力度,優先支持重點企業在境外上市融資、再融資或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籌集發展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擴大專項債、利用債貸組合擴大中長期資金來源;優先支持完成上市輔導的企業加快在主板、中小板或創業板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的步伐,加大重化工企業到“新三板”、“四板”市場掛牌融資的培育力度。發展融資擔保公司,拓展租賃業務,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經營租賃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貿易融資、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保單項下融資業務,支持企業出口。
(四)推進人才支撐體系建設
落實引進高層次人才有關政策,大力培養和引進產業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發展專業職業教育,著力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強產業技術人才需求預測,依托有關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建設一批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開展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和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鼓勵企事業單位人才通過參與項目研發、技術攻關、技術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全省重化工業轉型升級服務。
(五)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境。加強信息發布,適時發布產業政策導向及項目立項、建設、生產、淘汰落后、污染排放、銀行貸款情況等信息。切實強化信息溝通、共享和披露,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落實產業政策,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協調企業通過資源整合組成營銷聯盟。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六)加強組織領導
省工業和信息化委會同省發展和改革委負責全省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協調服務工作,省級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并相應改進管理辦法。各州市人民政府結合實際組織制定實施方案,引導本地區重化工業轉型升級。適時發布重化工業轉型升級推進情況報告,特事特報,將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4年10月21日

責任編輯:大云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探索大數據 區塊鏈實現與能源互聯網良好契合
2020-06-09區塊鏈,電力行業,能源互聯網 -
基于區塊鏈的含安全約束分布式電力交易方法
-
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調度的應用前景:提升電力交易的自由度和實時響應效率
2019-11-04區塊鏈在能源交易與協同
-
5大重點任務11個重點細分 河北加快構建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
中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投運
2020-07-21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消納,青海 -
大數據產業園四處開花
2019-03-05大數據產業園
-
能源互聯網注入數字經濟新動能 電力大數據實現更多價值
2020-07-21能源互聯網,電力大數據,電力企業 -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六盤水市市長李剛:借力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建設六盤水5G示范城
2020-05-27大數據,5G,電力,六盤水,物聯網 -
融媒體平臺建設及縣域融媒體平臺軟件系統
2019-04-03融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