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電全局縱覽 能源聚變“深水區”
2016年12月28日下午,深圳市一家售電公司的策劃部總監姚小峰在對一份不久前簽署的售電合同進行最后的修訂。對于廣東電力市場而言,剛剛落下帷幕的2017年廣東電力市場長協合同簽訂過程,猶如一場大戰,經歷過的售
2016年讓姚小峰印象頗深的一個畫面是,12月中旬他在深圳經信委電力與資源綜合處辦事時,那間不大的辦公室擠滿了售電公司來交材料的人。一位工作人員稱,他們這里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在場的一位同行則笑稱:當年經常停電的時候,來這辦事的人也很多,但這也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最新消息顯示,此次廣東長協簽署電量為810億度電。這意味著,留給2017年月度競價的電量,只有190億度左右。
“售電公司越來越多,很多同行對2017年的售電市場并不是特別樂觀。”姚小峰稱,現在進入廣東電力交易系統的客戶不到2000家,很多大客戶實際上早已被開發完畢。對于一些長協合同簽署不順利的售電公司,明年的路到底該怎么走,月度競價是否能活下來,都是一個未知數。
姚小峰認為,現在所有的售電公司都想從這個市場分一杯羹,但怎么分、怎么盈利、怎么拿到客戶資源,都考驗著一家售電公司的競爭力。
但是,現在姚小峰仍然對售電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按照國家的規劃,2018年全國工業用電量將全部放開,2020年商業用電將全部放開,僅深圳市可能就有超過10萬家工商業用戶。未來售電公司將面對無數的中小用戶,這和現在主要面向大客戶交易模式截然不同。對于任何一家售電公司而言,這才是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
行業聚變
相對于姚小峰這位行業新人,陜西榆林市一家火電廠負責人王經理已經在發電行業呆了近十年。
在他看來,電力體制改革給下游的售電領域帶去的是機遇,但上游的發電行業感觸最深的卻是被“割肉”。
“2016年企業的經營是量價齊跌,全年火電利用小時數預計只有3000小時。”王經理告訴記者,由于電力需求低迷,電廠近兩年發電量下降幅度較大。為了提高利用小時數,公司參與了陜西榆林的大用戶直接交易,給當地一家冶金企業在下半年直供約500萬度電,代價是每度電價要下調4.75分錢,也就是“以價換量”。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2016年下半年國內煤炭價格快速上漲,即使處在煤炭坑口地的榆林也不例外。據王經理測算,煤價上漲,讓公司的發電成本上漲超過7分錢,原本微利的經營轉為虧損。參加電力交易,反而還使公司的虧損進一步擴大。
“的確非常糾結,電價直接交易或者不參加都是問題。”王經理表示,在大用戶直接交易過程中,政府最為關注的就是降電價、能為用戶節省多少成本,發電側面臨的經營壓力問題卻沒有被重視。
根據中電聯的最新數據,在2016年1~11月,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3756小時,降至200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煤炭價格上升導致成本增加,效益由盈轉虧,成為2016年煤電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
對于這一現狀,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更是提出預警:煤炭價格的波動,或將成為本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絆腳石”。
在向林伯強記者總結2016年能源行業標志事件時,他將煤炭價格“漲得太多、長得太快”放在了首位。
林伯強表示,中國的能源結構特征仍是以煤炭為主體,占一次能源消費的70%以上,在中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而2016年煤炭價格上漲超過60%,這不僅加大電廠等下游用戶的成本,更會對當前國內各地實施的電力體制改革產生消極作用。
在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多地進行的電改綜合試點方案中,都明確提出要堅持市場定價的原則,不得采取行政命令等違背改革方向的辦法,人為降低電價。
但是,在本輪電改中,多地開始展開輸配電價改革以及電力綜合試點改革后,地方政府在宣傳改革成果時,多將電價下降空間作為一項主要內容。據《人民日報》2016年8月的消息,2015年以來,企業用電年成本下降幅度已超過1500億元。
林伯強認為,在2016年下半年煤炭價格大漲之后,電價下調的空間已經很小,甚至存在漲價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推動電力改革的動力來自何方,仍需要觀察。

責任編輯:大云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深度文章 | 能源互聯網環境下的多能需求響應技術
2020-10-23能源互聯網,分布式電源,多能互補 -
秒懂:輸配電價核定的流程與要義!
2020-09-21電價,輸配電價,電力體制改革 -
如何挖潛區縣綜合能源市場?答案來了:規劃先行!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清潔能源,新能源消納
-
有話好好說——漫談售電合同爭議
2020-10-12售電合同爭議 -
金風科技今年交付量有望全球第一!
2020-06-30金風科技,風電機組,風電市場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